江镇镇:的面点生长小奇镇迹

2018-04-28 00:45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中华民居 2018年6期
关键词:面点蒸笼包子

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撰文姜志燕 供图江镇镇人民政府

从明清时期著名的水陆码头到现在首屈一指的面点小镇,江镇镇在不断变幻的历史浪潮中完成了华丽蜕变,江镇人用一个个传奇证明了骨子里的自强自立和勤劳创新的精神。无论历史给予怎样的际遇,都能对自身有清醒的认知,对周边资源进行挖掘,以破釜沉舟的姿态去拼搏,这是江镇人的品格,也是江镇面点的﹃真味﹄。

一只包子撬动小镇经济

清晨,黄浦江在微光中逐渐苏醒,陆家嘴外滩仍闪烁着五光十色的灯火,上海南京路巴比馒头店前已经人头攒动,一笼笼包裹着温暖与美味的包子蒸腾出生活的气息。上海人耳熟能详的巴比馒头店已在这座素以精致著称的城市扎根15年。

从怀宁到上海,从上海到全国,几起几落,从小到大,用15年的时间专注做包子,在全国各大城市繁华地段发展了2600余家门店,建成两处大型原料供应基地和多条完整的产业链,搭建起每年创造20多亿元产值的“馒头王国”,成为目前中国面点行业的龙头企业—这是怀宁江镇人刘会平

巴比馒头连锁店分布图

“江镇面点业从业人员近2万,每年创造产值40多亿元,在全镇收入占比达75%;在江镇的带动下,怀宁县皖河农场、洪铺、石牌、黄龙等数十个乡镇也在面点产业发力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江镇镇党委书记董红军的故事。

巴比馒头是“面点师之乡”江镇孕育的体量最大的品牌,却绝非一枝独秀。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起步至今,30年内,江镇人抓住了时代的契机,凭借一只小小的包子,集体完成了从贫困到富有的蜕变。他们夜半便起,整日劳作,将一张案板、几摞蒸笼、一间三四平米的夫妻铺子,发展成遍布于整座城市甚至几个省市的连锁店,一切不可思议在江镇人手中变得顺理成章。江镇人乐于运用最朴实、最健康的食材,通过智慧来发掘和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毫不起眼的包子和馒头,从食材的精挑细选,到和面、擀面的复杂工序,再到加工的精细程度,以及最后的蒸制出笼,整个程序都一丝不苟,才做出了样式精巧又美味可口的馒头和包子。勤勉能干的江镇人,像一朵朵平凡的蒲公英,凭借一技傍身,借助时代的风潮,随机扎根于各个城市的角落,夜以继日地努力生长。

江镇人对面食文化情有独钟,在制作过程中,不仅彰显了面食本身的可塑性,更是注入了他们的丰沛情感与聪明睿智、勤勉坚韧—这是江镇人的故事。

如今,长年在外打拼的江镇人逐步脱离了最初的夫妻作坊式经营模式,致力于创造自己的面点品牌。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深圳、福州、厦门等南方的各大城市几乎都能看到江镇人开的馒头铺。“众立”“独秀”“天添”“沙士比”“馒乡人”“包客里”“自洲”“蒸功夫”“反手”等江镇人创立的数十个面点品牌,都已成为年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有关包子的传奇尽半出自江镇。从默默无闻的小镇到曾经的“安徽经济第一强镇”,这其间是千家万户走出小镇创立品牌的故事。这些品牌为中国千家万户提供美味和温暖、故事和精神,成为江镇人自豪的理由。一只包子拉动一个小镇的繁荣—这是江镇的故事。

“麦当劳、肯德基卖汉堡,在中国开了不少连锁店,但中国的中式点心,中国人吃了几十年,却没有响当当的一流品牌。所以,我们立志要成为‘中式面点世界第一品牌’。”—巴比馒头创始人刘会平

江镇位于安庆城西皖河下游北岸,是昔日赫赫有名的渔市码头。后来,随着皖河河道淤塞、变迁,繁华不再。然而,头脑灵活、勤劳实干的江镇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凭着自己的﹃蒸﹄功夫,将自己的家乡江镇推到了国人的视野中:2008年,江镇获得中国首个﹃中国面点师之乡﹄的称号。

巴比馒头生产基地车间

另一种徽商故事

徽州自古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当地人靠耕种、纺织无法生存。面对老天的考验,破釜沉舟的徽州人走州过县,贩运货物,拼尽全力生存下去,并创造了一个个巨贾传奇故事。这个团体便是历史上与晋商、潮商齐名的徽商。山水将江镇隔绝在了徽州的地理范围之外,却未曾隔绝这种勇于发展和创新的精神。

明清时期,江镇是皖河边上一个颇有名气的水陆码头,络绎不绝的来往客商为江镇带来了富庶和繁华。长期在水路上漂泊的客商,遇到水陆码头都要停靠下来补给生活物资,尤其是可以相对长时间保存的食物。聪慧勤劳的江镇人很敏感地抓住了这个商机,做出了很多花样翻新、营养可口的馒头和包子,并因此蜚声在外,为江镇赢得了“面点师之乡”的美誉。

江镇人视给他们带来幸运和富庶的面点为吉祥之物,逢年过节、上梁进房等重要日子,都会互赠小麦粑粑、喜馒头,在外打拼的人离家时也不忘带上如云雪一般细洁的贡面和薄如蝉翼的贡糕慰藉乡愁。这里逐渐形成了源远流长的面点文化。

然而,随着近代以来水陆交通的逐渐没落,加之旱涝、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江镇逐渐成为交通闭塞、水利设施滞后、耕地被淹、生活口粮都无法保证的落后地区。穷则思变,刻在骨子里的徽商精神让江镇人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放手一搏,勇敢走出去寻找改变命运的机会。面点制作手艺是大多数人选择的傍身之技。因为,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手艺。

1988年,江镇村村民何晓红在黄山歙县开了一年馒头铺就成了“万元户”。在他的带领下,勤劳勇敢的江镇人民纷纷走出家门,毅然选择了技术门槛低、资金投入低、辛苦程度高的面点生意,掀起了外出做面点生意的热潮。成功从来都不是轻易的。徽商身上具有的异于常人的坚忍、聪慧与吃苦耐劳的品性,一样流淌在江镇人的血液里。在20世纪90年代,江镇先后有千余户人家在安庆周边地区从事面点行业;到20世纪末,江镇人外出的范围以江镇为中点,扩展至全国范围内。特别是经济蓬勃发展的东南沿海地区很早就吸引了经济嗅觉敏锐的江镇人前往抢滩。1996年,江镇人袁春江南下深圳开了一家馒头铺。第一个成功吃到螃蟹的人很快激励了同乡前去淘金。短短5年时间,如同报晓的春花一般,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深圳、福州、厦门等大城市几乎都能看到江镇人开的馒头铺。

面点制作技术含量并不高,只是劳动强度大,服务成分多。经营的人凌晨两点就要开始劳作,一日只能休息很短时间。这样长期的辛苦是很多人坚持不下去的。但江镇人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坚忍和勤劳。也是在这样的坚持中,苦难为之让路。2005年初,江镇邮政支局成为安徽省第一个邮储余额突破1亿元的邮政支局,江镇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安徽省经济第一强镇”。如今,江镇面点行业每年创造4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

码头文化、徽商文化、面点文化是巴比馒头的文化之根,也是从江镇走出去的几十个面点品牌的灵魂之根。皖河滔滔不息,江镇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浮流转,也不断调整着生长姿态。从明清时期的水陆码头转身为今日的面点小镇,自强自立、勤劳创新是江镇人从容应对时代变化的秘籍。

“加快整合地区蒸笼产业,推进机械化生产方式,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构建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的面点产业体系,带动江镇整体经济的发展。”—江镇镇党委书记董红军

随着『巴比』『众立』『独秀』『天添』『沙士比』『馒乡人』等众多颇具市场知名度的江镇白连锁品牌的形成,江镇的品牌效应正在日益突显。据统计,江镇近四万人中有近两万人从事馒头等面点行业,从业人员中1年赚五万多元的占百分之四十,全镇每年可赚回四亿元。

包子加笼屉的组合输出

每天早上六七点钟,江镇清晨的宁静便会被蒸笼店中传出的劈竹、锯木之声划破。江镇老街上,散布着许多家庭式蒸笼生产小作坊,数以万计做工精美、大小各异的竹蒸笼整齐地晾晒在沿街的道旁。

很多走出去做包子的江镇人发现。外边的蒸笼多为铁制,蒸包子时水蒸气无法散发,会凝成水珠附着在包子皮上,从而影响包子的外形和口感,而用家乡山上生长的毛竹做成的蒸笼蒸包子,蒸包子时水汽可以顺着中空的植物孔道散发出去,蒸出的包子外形好看、味道鲜美。于是,外出发展的江镇人都要“回乡寻宝”—买笼屉。

蒸笼制作看似简单,实则繁难,要使蒸笼美观耐用,绝非易事。以制作一个直径一尺的蒸笼为例,先后要经过盘制腰箍、编织底座、绑接竹篾、钻孔、刨平等30道工序,往往一天时间才能制作一只上好的蒸笼。这其实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行业。一个五六人左右的中小型手工作坊一天只能生产40个左右不同型号的蒸笼。

江镇居民詹刘慧办的蒸笼厂里,40多名工人正娴熟地将归类好的竹材进行加工。经过选材、分段、去青、片竹、开料、加工边底、成品、高温消毒等一系列程序后,一个个精巧的蒸笼便从他们灵巧的手中诞生了。“我一年要生产一万多套蒸笼,基本都是销售一空。”詹刘慧说。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江镇每年靠蒸笼产业赚得近10亿元,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江镇现象”。“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江镇做馒头,人人有一手。”江镇党委书记董红军介绍说,该镇一半以上人口在面点行业就业,其中有近千人在蒸笼行业。

“光笼垫就有五六种。现在物流又方便,货物到得也挺快。”在湖北从事面点制作的江镇盘石村村民刘洋说,他出门务工前专门到家门口的一家企业订购了几套蒸笼和笼垫。

眼下,江镇每一家蒸笼厂都在组织生产和网上销售蒸笼。“在去年春节前后两个月,我们蒸笼就卖出去30多万个蒸笼,产值达1100多万元。”一家蒸笼厂的负责人詹齐明高兴地说。从事物流运输的何易也表示,正月期间,一天要发几百件蒸笼制品。“江镇蒸笼”产业规模从当初的几家生产加工企业,增长到如今的40多家,年产蒸笼25万多套,产值近亿元。

笼屉产业的规模近年来逐渐在壮大,正在与面点产业一样产生输出效益。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江镇每年靠面点产业赚得近十亿元,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江镇现象』。

猜你喜欢
面点蒸笼包子
蒸甜粿
面点的盘饰艺术研究
关于中式面点的创新与发展方向探析
半自动升降蒸笼
涂梅玉 让创意面点活起来
浅谈中西式面点的差异及融合创新
包子有毒
“惹祸”的包子
包子有毒
卖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