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业态视角下的工业遗产再造研究
——以西安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为例

2018-05-05 07:57杨琬莹蔺宝钢文超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8年5期
关键词:钢厂厂房业态

杨琬莹,蔺宝钢,文超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 710055;2.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 710018)

一、引言

随着时代变迁,曾经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传统制造业逐渐被第三产业取代,大量的老工业区被闲置,原有生产车间、厂房等工业遗留建筑成为了工业时代的记忆。但由于城市的扩张,这些体量庞大、建筑形式单一的工业遗产逐渐被纳入城市圈,也因不再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而阻碍着城市的发展。

然而,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持续发酵,这些老工业区以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创意产业园区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文化和艺术成为了推动工业遗产复兴的引擎。我国的工业遗产复兴之路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此时处于转型期的工业遗产由于规模小、各方面条件还不成熟并没有受到广泛关注。直至2000年以后,由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为引导的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才初具规模。如北京的798、南锣鼓巷;上海的红坊创意区、红半岛1919、M50等都是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典型案例。

从现阶段工业遗产更新再利用的模式来看,如何保持工业遗产活力,是维持其场所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从经济循环角度出发,工业遗产需要完成现阶段的功能置换,活化老旧空间,形成独具特点的产业链,进而丰富产业业态,以新的内涵融入现今社会的产业生态循环过程中去;从建筑更新角度来看,建筑为产业提供物质交换的实体平台,合理的布局规划能够促进工业建筑持续发展,建筑更新除了需要解决建筑内部结构问题外,还需具备一定的时代性和持续性。由此可见,产业业态与建筑更新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密不可分。

二、创意产业业态新形式

图1 陕钢厂老照片 图片来源:西安华清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图3 5#厂房现状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2 6#厂房现状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的政策使我国的大中型城市依托政策优势,率先开始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探索之路。我国创意产业发展以上海为先,早期的以工业遗产为载体的创意产业大多是艺术家或者设计师被工业建筑的建筑形式、文化氛围所吸引,自发的选择工业遗产作为其工作室形成创意聚集区,其形成模式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然性,这段时期的创意文化的产业特征还并不明显;之后设计师、艺术家等通过自身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创意人士参与聚集,此时的创意聚集区因为其展示空间特点逐渐被社会关注,受到地产业、开发集团的青睐;再后来,文化创意类产业受到政府支持,逐渐从建筑设计师、画家等的自发集聚为主的运行模式转为政府的认定、引导和扶持发展。此时的创意产业逐渐走向成熟,其开发模式也更加多元化。2010年至今,文化创意产业逐步从“多”走向了“专”。

(一)多元化发展

在产业模式普遍认可、社会力量支持的条件下,此时的创意产业形式越来越丰富,从较为封闭的、内向性的业态构成转变为更外向的、开放性的产业结构,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业态。其业态形式也从美术、设计、规划等产业形式逐渐发展为时尚消费、多媒体、文化推广、金融、科学技术等等各个方面。此时的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经济体系,2005~2014 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1.3%,成为当今最具活力的部门之一。

(二)主导型优势产业发展

为了保持整体产业良性发展,基于地区经济文化差异,主导产业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在创意产业呈井喷的发展背后,其区域性的产业业态在向更为专一的方向发展,例如上海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产业定位为动漫画、网络游戏、高科技影视后期研发设计制作;杭州云栖小镇是一个云计算产业生态聚集地,运用大数据的计算将简单数据变成生产要素;杭州外桐坞以体验式休闲茶园为理念的创意产业园等等,从近年来的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模式来看,产业领域存在着具有特定创意内容的产业价值增值的产业链形态,产业的自发聚集已经转变为城市层面的产业定位,这使得创意产业业态模式具有其存在的独特性。

(三)业态选择与建筑设计

建筑与产业业态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相互影响和制约。而创意产业业态、业种配置比例需要与创意主体、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能力、文化习惯为基础,区域创意产业为引导,考虑不同业态的集聚人流的能力,让不同的业种形成一种良性的互补,使工业遗产得以适应市场被再次利用及持续发展。

根据遗留工业建筑的保存状态可分为拆除、改建、改造。对于建造时期与建造标准不同的工业遗留建筑,建筑主体应根据建筑评估结果,进行分类,不适合继续使用的可根据未来业态要求与投资造价实际情况进行拆除、改建、改造。针对拆除建筑,新建建筑需要表现出对区域内建筑风格风貌的尊重,同时将原有建筑的特色构建以及设计等进行艺术加工加以利用。改建与改造应该考虑原有厂房的建构体系与新业态的融合,同时尽可能对其厂房的内部风格以及结构体系进行保留。既可为新业态提供良好的使用空间,同时也为新业态文化赋予工业建筑文化味道。

建筑的空间与功能是建筑设计过程中遇到的主要矛盾双方,在创意产业业态丰富的发展条件下,工业建筑空间的可变性和文化性与文化创意产业对建筑空间的需求不谋而合。在保留工业遗产自身文化特点的前提下,工业遗产被改造为展示空间、办公空间、餐饮空间、酒店空间等。

三、西安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建筑环境改造及业态规划

(一)园区概况

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位于西安市幸福南路——建大华清学院校内,是一个以工业废旧厂房为载体的创意产业园。老钢厂创意产业园的前身是陕钢厂,1958年在东北建厂,1964年迁厂西安,1998年停产(图1)。后因城市发展、社会复苏的要求,2002年由西安建大科教产业集团收购,并开办华清学院。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总占地面积50亩,改造后总建筑面积约4万m2,单元面积100m2~2000m2,层高达3.9m~15.2m,绿化覆盖率30%以上,车位354个。

(二)老钢厂创意产业园产业业态结构及布局

老钢厂创意产业园(以下称为老钢厂)是依托校园环境发展起来的创意产业园,在归类于创意产业园发展之前,老钢厂创意产业园为校园提供配套服务,业态组合是以满足华清学院学生日常需求为主,业态则主要以餐饮、超市、生活配套设施为主。2013年后,区政府和西安华清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园区进行开发整合,成为集创意设计、文化动漫、创业孵化、教育培训等于一体的现代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形成现在的产业规模,入驻创意产业类型如表1(分类方式参照上海创意产业行业分类)。

> 表1 入驻创意企业类型

从表1可以看出老钢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其中入驻创业企业以建筑设计创意方向为主,咨询策划创意、研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次之,这是由于老钢厂自身文化特点所决定的。而衍生的时尚消费业也占据整个创意产业的重要位置,时尚消费业不但能够活化产业整体提供配套设施,同时可以带动老钢厂整体经济循环发展,这也是老钢厂创意产业园有别于其他创意产业园的特点之一。

(三)老钢厂园区整体设计

1.老钢厂创意产业园建筑设计

为了保持陕钢厂建筑文化的历史原真性,改造后的老钢厂厂区建筑布局没有多做调整,其中的厂区流线、环境资源分配等设计都充分尊重了厂区内原有布局形式。设计的重点落在了建筑外立面以及建筑内部空间的新材料、新技术等的融入方面。

2.老钢厂厂房改造特点

(1)展示空间

老钢厂内12#楼被定义为展示空间,位于老钢厂入口处,是老钢厂组织会议、论坛、展览、文化交流活动的主要场所。建筑面积约为1200m²,层高为10.5m。建筑具备大跨度、荷载较高、高举架、结构改造灵活的空间结构优势,并且具有良好的通风及采光,易于形成展示空间。建筑保留整体结构,建筑入口外立面以实木包裹,整体色调为黄色。外部空间上,将入口空间打开为半室外空间,扩展了老钢厂主要出入口,并且起到空间提示的作用。内部空间方面,内部空间基本保持不变,部分进行了维修和加固,为了充分利用10.5m的建筑层高,室内加建二三层,楼体北侧进行区域分割,设有办公区域以及卫生间。采光方面,为了使展厅具有良好的采光条件,建筑外墙上加开玻璃,以提供合适的日照条件。

(2)办公空间

老钢厂内中小型企业和设计公司主要集中在5#与6#楼内:

1)6#厂房(图2)改造特点:a. 空间划分。一层业态以零售业、配套服务如超市、餐饮、打印店、文具店等形式为主,建筑内部进行小空间的分割;二层结合一层的建筑空间布局进行分割,由于厂房高度优势,二层公司可自行对二层空间再进行分割。b. 采光通风。原厂房采光及通风方式包括立面连续大窗,以及屋顶采光和屋顶换风系统,改造后利用原有布局可转化为室内天井采光和通风功能。c. 空间组合。6#厂房东侧以半开放的室外灰空间结尾,保留了建筑原有的结构,柱身以砖墙包裹,引入水环境,将老钢厂内原有生产机器进行处理并与水体结合,形成具有老钢厂建筑文化特色的庭院空间。

2)5#厂房(图3)改造: a. 入口空间:由于厂房具有良好的空间优势,改造后一、二层竖向入口大厅空间能自然形成挑空,有良好的人流导向性和空间形象展示效果。通过局部夹层和楼梯的设置,灵活的建筑内部空间通高处理,使建筑内部空间富有活力。b. 原有厂房外设计有外挂式楼梯,改造后即可作为疏散功能使用,又能形成独特的建筑语言符号展示。c. 5#厂房与6#厂房一层业态均为餐饮、服务业态,空间上将两栋建筑之间进行廊架式的连接,增加了空间趣味性及连续性,提升厂区空间立体感。

(3)景观设计

老钢厂创意园区景观空间设计利用陕钢厂遗留的景观空间,并且拆除了园区中心位置的临时住房,使两片区域形成空间上的连续。设计上沿袭了工业建筑简洁、有力的设计风格,在景观空间流线布置上采用了直线、斜线的分割方式。

(4)细部设计

1)外立面设计。老钢厂外立面的改造大多保留了原厂房砖混外立面风格,通过色彩、装饰、结构的增减、材质的变化等来达到更新建筑的目的。 例如11#左邻右舍酒店,整体外立面风格增加了钢材装饰,以融合老钢厂的主体,同时通过开窗改造以满足酒店客房的需要;3#的花坊面对钢厂的一面墙保留了红砖,另一面面对着中庭景观的空间做成了钢架结构的落地玻璃墙,角落空间的设计别具一格。

2)文化关联性设计。老钢厂的细部设计注重与旧厂房的文化相关性处理,例如保留工厂机器,重塑为厂内铺装、雕塑等;保留原厂房有代表性的开窗,并粉饰新色彩,形成新与旧的碰撞;保留标语勾起人们对工业时代的回忆与怀念。

3)标识设计。老钢厂设计标识简单明快、形式丰富,以黄色、红色为主导色调。从学校入口集装箱式的标识到老钢厂周围的立体标识再到厂区内固定于墙面的引导式标识,以及楼梯上的数字标识都展现了工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

四、结论

文章以创意产业业态发展为切入点,通过建筑与创意主体特点来讨论业态规划与工业建筑改造方面的问题,突破传统建筑设计仅针对设计本身考量的不足,将业态发展与有形建筑结合起来,从而对创意产业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永德,(日)三村翰弘,川西利昌,宇杉和夫.建筑外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 高峰.上海苏州河沿岸创意产业发展机理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5.

[3] 刘敏.刘爱利.基于业态视角的城市建筑遗产再利用[J].旅游学刊,2015(4).

[4] 李东鹏.购物中心商业业态规划与建筑设计[D].天津:天津大学,2008.1.

[5] 樊淳飞,等.将历史文化融于设计的旧建筑改造研究.[J].建筑文化,2016(9).

[6] 徐苏斌,等.青岛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模式的选择机制研究[J].工业建筑,2016,46(2).

[7] 孙龙宇.商业综合体的空间结构·功能配置·运行管理导控[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4.11.

猜你喜欢
钢厂厂房业态
发挥示范功能,探索数字助农新业态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德国萨尔锻钢厂
旧厂区在城市更新改造中的思考——论团山钢厂土地盘活
德国萨尔锻钢厂
工业厂房给排水与消防系统创新设计分析
某大型钢结构厂房桁架制作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让老厂房变文创新地标
旧厂房改造之庭院微气候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