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昆铁路青年“奇迹”路上的突击队

2018-05-08 17:28曹宏琰
中华儿女 2018年9期
关键词:突击队员西昌突击队

曹宏琰

成昆铁路的修建在人类历史上是一次向大自然的进军,沿线崇山峻岭,奇峰耸立,深涧密布,沟壑纵横,地势陡峭,创造了世界铁路建筑史上的奇迹,与美国的“阿波罗11号”飞船带回的月球岩石、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被联合国并称为“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

穿行在“地质博物馆”中的成昆铁路孕育了成昆精神。成昆铁路承载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战胜一切困难的豪迈气概。当年,筑路大军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不畏艰险筑路成昆;今天,有这样一群青年人以“治山斗水保畅通,坚守实干创一流”的斗志,献身成昆,创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奇迹,诠释着“坚守实干,创新争先”的新时期成昆精神,为确保成昆铁路的安全畅通做出了青春贡献,为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带来了强大动力。

成昆精神代代传承

成昆铁路建成后,响应党的号召,成千上万的有志青年怀着“中华儿女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明知刚建成的成昆铁路困难重重,却主动放弃了留在大城市和条件优越的铁路单位的机会,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荒僻的成昆铁路。从那时起,“青年突击队”就成为了成昆线上一张响亮的名片。他们中有的长眠在沿线的22座烈士陵园里永远守护着这条用青春与热血铸就的钢铁大道,留下了一段段让人永难忘怀的故事;有的将自己的终身事业都坚守和奉献在成昆铁路,并一家三代、四代同坚守,将成昆精神一代代传承下来。现成昆铁路成都至攀枝花段青年突击队共有成员256人,其中沙马拉达车站站长薛东旭就是第四代铁路人、第三代成昆人,自2004年入路起就一直坚守在成昆线条件恶劣的小站上,5年前来到紧邻全线长度最长、海拔最高,被称之为“风之站”的沙马拉达隧道。站上冰雪期长达4个月,平均气温低于摄氏0度,夜间作业居多。环境虽差,但作业标准丝毫没有降低,车站实现安全生产7969天。西昌工务段陈月忠算是一名老突击队员,曾获2012年集团公司首届“十大青年标兵”,入路19年来一直扎根在成昆线最艰苦的山区,在取得第三届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线路工综合技能竞赛团体和个人第一的双项冠军后,他放弃了相对优越的工作选择,来到了环境艰苦、设备复杂的乐武基地,坚持用自己的业务优势和技术专长来培养青年人才,带领更多年轻人加入到青年突击队,扎根成昆、建设成昆、传承成昆。像薛东旭、陈月忠这样的青年突击队员在成昆沿线还有很多。每年清明节前夕,队员们都会带着鲜花来到沿线烈士陵园祭奠英烈,面对团旗重温入团誓词,时刻铭记前人的光辉事迹,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传承不朽的成昆精神,在西南铁路现代化的发展中将成昆精神镌刻进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规划和人生轨迹中,在实干、创新中描绘青春画卷,建立不朽功业。

新线争章青春闪耀

竣工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成昆铁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随着西南铁路现代化建设,随着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新站房,以及新管理模式的投入使用,也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青年突击队以“新线争章”的高标准要求,不断投入到成昆铁路各项改造,以及成昆二线的建设中。西昌供电段的“远动技术革新服务队”平均年龄只有28岁。这支队伍坚持以“创新、引领、服务”为理念开展工作,立足远动电气设备维修,同步推动远动技术革新,切实解决远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难题,同时辐射接触网、变配电、电力、轨道车、给水等专业,提出了“改变现有接线方式和个别断开二路电源”的建议,研制“UPS死机后自动启动”装置提升远动设备运行效率和可靠性,两年多的时间里,维修了电力远动箱变不间断电源(UPS)、真空断路器CM模块、双电源切换开关、牵引所直流屏采样板和机车信号发码器等16种铁路远动设备共132台次,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老线运营注入了新的动力。新建中的成昆二线有别于其他新线建设,有线设备维护和新线建设并驾齐驱,青年突击队员们放弃了更多休息时间,全身心投入到新线建设中。青年突击队中有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成都电务段彭山信号团队,在负责的100多公里成昆二线建设线路中,平均一个月要开通2个站点,本着“一点都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的工作理念,顶着夏日白天的烈日和夜晚的暴雨联锁试验,也被冬天深夜的寒风吹得刺骨的疼,但他们丝毫没有怨言和退縮,最长连续作战三个月未休息,最终14个站点、15个区间顺利开通。无论是老线改造,还是新线建设,在青年突击队员的共同奋战下,成昆铁路又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担负新的历史使命,迎来更大的发展。

坚守实干冲锋在前

收藏在联合国的成昆铁路象牙雕奇峰耸立,树木葱茏,桥梁高架,列车飞驰,生动艺术地展现了成昆铁路的卓绝风采。成昆铁路因为地形和地质极为复杂,曾被多国专家断言为:在修路“禁区”修筑铁路,即使建成,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堆废铁。然而,崇山峻岭间的每一名青年突击队员就是一名冲锋在前的战士,以山为家,以石为伴,集结成昆,扎根成昆,奉献成昆,以奉献升华平凡,以坚守诠释忠诚,以治山斗水的斗志战天险,以磐石不移的精神护成昆。

来自山东聊城的郑利杰、孙如凯夫妇在成昆铁路上建立了自己的小家,自从坚定了要在大山深处坚守,他们就下定了为山区铁路建设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一位是整备车间仪表钳工,四年来,经她所修理的机车1100余台、仪表5400余只,从未发生过一件因检修质量问题而造成返修的事件;一位是整备车间趟检二组专检工长,用汗水和辛劳保障了成昆铁路线客货机车的行车安全。作为技术能手,两人在集团公司及全路的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誓将青春献成昆。同样来自山东的90后青年突击队员王崇腾,扎根成昆线五年多来,勤学苦练,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业务水平,从一名高职生成长为成都车辆段攀枝花运用车间副主任,但依然不忘加入青年突击队的初心,不管春运、暑运,还是防洪关键时期,都和年轻队员一起奋战在一线,带领解决车电方面的各种疑难杂症,确保地势险峻的成昆线上旅客绝对安全。無论是峨眉车务段甘洛车站青年突击队员在服务第一线为重点旅客提供各类帮助,还是西昌机务段西昌救援青年突击队员在关键时刻做到响应及时、出动迅速、应急有序、处置得当;无论是西昌车务段“双语服务队”苦练彝语为当地老百姓出行提供便利,还是西昌工务段喜德线路车间的队员们每一个雨夜都行走在成昆线的大山深处,孤寂的背影换来了一次次险情发生时果断、及时拦停列车,确保成昆铁路的畅通和行车安全……每一名青年突击队员们都扎根于蜿蜒山川中,行走于纵横铁道间,立足方寸职场,坚守点线岗位,诠释着山区铁路青年青春的责任与担当。

热心公益扶贫攻坚

成昆铁路运营后,为凉山经济社会带来持续快速发展。2016年12月15日,成都铁路局与凉山州人民政府在西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持续助推凉山经济发展,助力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特别是一直开行着方便山区人民群众出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慢火车,沿线人民群众亲切称它为“驶向希望的慢火车”“亏损中的公益和谐号”“脱贫攻坚的助推器”。阿西阿呷正是“小慢车”5633/4次列车长,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旅客至上”的服务理念,推出了“情、亲、真、引”工作法,取得了明显成效,常年乘坐该趟列车的彝族旅客都亲切的叫她“阿呷车长”。她带领着6名平均年龄仅23岁的彝族列车员,帮助找回离家出走的彝族小孩,在列车上主动关心并资助才失去丈夫的孕妇吉瓦阿英,帮下车忘记带行李物品的彝族老乡寻回失物送回,调解车上爱喝酒的彝族老乡的纷争,在列车上为彝族妇女搭建临时产房生产……这样的事件不胜枚举,他们用关爱凝聚着温情,真诚服务沿线彝族旅客,让这趟满载温情与爱的“和谐号”列车带着大凉山深处的彝族旅客奔向幸福。

“铁警朱东爱心助学联盟”成立于2013年西昌铁路公安处,由处团委和爱心民警朱东共同发起,组织青年干部民警广泛加入、参与,开设助学网页,在捐助人和受助学生间发挥联系纽带作用,直接让资助者与受助者进行“一对一”“面对面”资助并让双方建立联系方式,同时不经手任何资助款,确保所有资助金直接汇款到受助人个人或法定监护人账户,将社会的爱心洪流汇聚在了大凉山铁路沿线贫困学子身上,已在越西县境内普雄镇、尔赛乡、古二乡、白果乡等多所中、小学校长期开展“一对一”资助、物资捐助、学校援建、爱心支教、助学调查及书屋建设等活动。在联盟发起人朱东及青年民警们的共同努力下,彝区因贫辍学、失学儿童人数大幅减少,受捐赠学校教学质量和儿童学习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有力服务了大凉山助学扶贫事业。他们是成昆铁路成都至攀枝花段青年突击队,也是“橙心橙意”关爱联盟的成员,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西南山区扶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突击队员西昌突击队
西昌:监督“硬”措施优化营商“软”环境
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百年“青”品牌
西昌过年,吃李小肠烧烤
英国 阵亡将士纪念日
How might the individual personalities of employees affect the level of job satisfaction?
九年级英语期末测试题(一)
美国海豹突击队员必须携带的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