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音乐短视频研究

2018-05-08 15:26田高洁
新媒体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抖音

田高洁

摘 要 短视频行业在近几年里发展迅速,涌现出众多热门App,而音乐短视频作为其中的垂直类目,表现格外突出。文章以抖音App为例,基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分析它的仪式构成要素,用户的互动行为,以及通过仪式互动产生的情感能量,试图探究音乐短视频获得受众喜爱的原因。

关键词 互动仪式链;音乐短视频;抖音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4-0022-02

1 互动仪式链理论概述

互动仪式链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对社会学的两个重要概念“仪式”和“互动”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互动(即仪式)是社会动力的来源,每一个个体在社会中所呈现的形象是在其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的[1]。同时,在柯林斯看来,情感能量又是人类交流互动的核心要素,人们参与传播的动机实质上应归结于“情感能量的理性选择”[2]。

柯林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互动仪式发生需要四个基本要素:身体在场、相互关注并对局外人设限、共同关注的焦点和共同的情感体验。群体成员间共享的团结感、成员个人所获得的情感能量、成员间对群体正义道德感的维系以及成员间对群体符号的尊重是互动仪式链四方面的产出[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产品的层出不穷,近年来该理论常被用来分析社交媒体中的互动仪式。本文以抖音App为代表,基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分析它的仪式构成要素,用户的互动行为,以及通过仪式互动产生的情感能量。

2 抖音的互动仪式链分析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用户的碎片化使用习惯、更及时的传播速度和高度的互动性等特点,让短视频行业在近年来快速崛起。而音乐短视频作为垂直细分类目表现抢眼,成为了新的风口。抖音App作为其中的佼佼者,用户数据与市场表现更是超越了大多数综合类短视频产品。

抖音是一款定位于年轻人的音乐创意短视频App,用户可以选择其中各种风格的音频作为背景,配合口型、神情或者舞蹈等肢体动作,拍摄15秒的音乐短视频作品。抖音于2016年9月上线,抖音官方披露其上线半年日均视频播放量就已经过亿,日活跃用户在数百万量级。

2.1 新媒体技术营造虚拟的身体在场

柯林斯将物理空间身体的共同在场视为互动仪式必备的要素。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媒体形式的多样发展,真实物理空间的限制被打破,用户们通过App在同一个虚拟空间内进行互动,完成虚拟的身体在场。

打开抖音,用户进入自己关注或者抖音推荐的主播页面观看,数以万计的观看者同时聚集在某位主播的画面上,并且可以随时进行评论。抖音就像一个舞台,表演者通过各种方式表现自己,而观者在屏幕的另一端对表演者进行互动,是一种虚拟空间的身体共在。相对于传统的现场舞台形式,互联网短视频表演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更像是面对观看者一对一表演,身体在场的真实感更高,受众的情绪激发与卷入度也随之增加。

2.2 热门视频形成共同的关注焦点

抖音将推荐的视频分为热门挑战和热门音乐两大类,用户通过推荐分发模式有了共同的关注焦点,并且越是热门的视频,关注的用户更多,形成的互动与讨论也更多。比如春节期间的#2018发财舞#由喜剧演员贾玲先在抖音上首发创作,紧接着用户们以贾玲的音乐为背景,模仿创作一段“发财舞”。趁着春节热点,话题#别走,我要发红包了!#结合图像识别技术,创作者对着镜头做出特定手势就可以发红包,该话题已有10万用户参与。“热门音乐”多为素人用户自己原创的一段音频,多为幽默和自嘲的段子,其余用户以该音频为背景,对口型模拟,比如“我为什么不用上班”原创者自发布视频后,引来70万人使用。

抖音上的热门视频,点击量少则几千,多则几百万。用户们在这个虚拟的互动社区里,共同关注某个话题或者某个搞笑、可爱、有创意的主播,在评论区形成讨论,形成各自群体的共同关注焦点。

2.3 UGC素人创作引发情绪共鸣

音乐本身就是一个强表达的工具,具有渲染情绪和刺激视听觉的作用,这也是音乐短视频比其他综合类短视频更吸引人眼球的原因之一。在抖音上,大多数的视频都是普通网民创作的,场景、服装、打扮上都很生活化,体现了该类产品的低门槛和草根化。也正因为此,互动过程拉近了视频作品和观者的心理距离,更容易产生情绪的共鸣。

抖音用户以年轻人为主,但是视频主角里小学生、中学生和老人也有不少,点击量和评论量表现抢眼,经常能上热门视频。小学生和中学生模仿成年人的台词和肢体动作,表演的娴熟让人捧腹。而老年人大多是模仿热门手势舞,配以可爱的音乐,老年人的“反差萌感”让人不禁留言点赞,他们历经生活的沧桑依然保有一颗好奇、乐观的少年心,感染了广大用户。

3 抖音用户互动仪式中的情感能量

柯林斯认为,情感能量是互动仪式链的核心概念,也是仪式的最主要推动力。忙碌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孤独感增加,在社会互动中更着重寻找能激发情感能量的活动。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信息过载,新媒体产品层出不穷,只有能够产生强烈情感能量的产品才能获得用户的关注,并且通过良好的产品运营维持下去。

在产品设计上,抖音给了用户较大的自主创作权,激发用户的自我创造力,更高的卷入度也让用户在互动仪式中产生了高情感能量。抖音的音乐素材丰富,除了不同风格的歌曲、影视对白、声音特效等现成素材,抖音官方还经常根据网络热点创作有趣的音频,原创素材不断更新。比如借助时下大热的游戏“旅行青蛙”,抖音官方创作了音频“等蛙回家”“呱儿子不在家”;在“校园”主题下创作了“考试最后五分钟”“不安分的自习课”等系列音频。笔者认为,音乐短视频的创作相当于半命题任务,在给了用户一定的拍摄思路的同时,留给用户很大的发挥空间进行场景、肢体语言和表情的创作,即使创意欠缺的普通用户,在有趣的音频背景下,也可以创作出表现力丰富的视频。

抖音抓住年轻人重视视觉效果的心理,提供了15种滤镜效果和道具,还可以调整拍摄的速度达到升格、降格效果,并通过视频编辑和特效实现蒙太奇效果。这些功能设计让用户在创作中有更多的选择,调动用户的自主创作热情,激发用户的参与感和卷入度,而不是简单的对嘴型、摆动作。用户在创作中投入了较多的心思,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在互动仪式中产生了积极的情感能量。

除了较大的自主创作空间,音乐短视频社区本身具有的社交属性也为用户在互动仪式中带来了较高的情感能量。每则视频发布后,潜在受众是庞大的,因此有创意的作品会有较高的播放量、点赞量和网友的评论。一个普通人在抖音上收获了众多陌生人的关注和认可,这种互动行为甚至超越了其在真实世界中的自我满足感。用户还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分享到微信、微博等其他社交平台,获得熟人朋友的关注,展现自己的个人形象。用户在创作与分享的互动仪式中获得了注意力资源和自我满足感,为了延续情感能量,用户会选择继续创作,从而也提高了抖音的用户黏性。而观看者为了获得愉悦感与群体归属感也会继续关注,并且观看者与创作者可以相互转化,每个人都可以尝试创作。如此一来,创作者与观看者相互影响,相互给予情感能量,形成了稳定的互动群体。

4 结束语

抖音作为一个音乐短视频社区,用户在其中进行创作、观赏、互动,形成了虚拟空间的身体共在。不同用户有不同的喜好,不同的小群体都有各自共同关注的焦点,他们在其中获得观看的愉悦感和群体归属感。抖音用户的素人特征拉近了创作者与观看者的心理距离,更能产生情绪共鸣。在互动仪式中,抖音给了用户较大的自主创作空间,激发了用户更高的卷入度和较高的情感能量。此外,抖音的社交属性让用户在与别人的分享与互动中獲得自我满足感,驱动用户创作更多的视频作品,维持长久的情感能量,并且创作者与观看者的身份随时转换,形成稳定的互动群体。

参考文献

[1]潘曙雅,张煜祺.虚拟在场:网络粉丝社群的互动仪式链[J].国际新闻界,2014(9):37.

[2]吴迪,严三九.网络亚文化群体的互动仪式链模型探究[J].现代传播,2016(3):17.

[3]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85-87.

猜你喜欢
抖音
新媒体环境下“抖音”短视频的传播内容分析
抖音短视频的商业价值及盈利模式分析
引爆点理论下的抖音短视频App走红探究
多维探析音乐社交短视频软件——抖音
传播学视角下“抖音”短视频的传播困境研究
义救女儿“抖音”小伙伴,灼灼父爱引领亲情归
基于抖音APP的女性主义研究
“抖音”经济战
抖音短视频APP的发展与研究
玩“抖音”爱上风流“网红”,姐姐被抛弃妹妹来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