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心理健康课活动设计的思考

2018-05-10 09:49丁凤艳韩文岩
关键词:主题体验教学目标

丁凤艳 韩文岩

摘要:心理课是以学生主体参与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设计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分享、在分享中成长的过程。学生能否产生深刻内心体验,关键在于活动设计是否恰当合理。可见,在心理课上,活动的设计十分重要,是一节心理健康课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如何设计心理课中的活动呢?我觉得首先要通读《纲要》,制定主题和恰当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学生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全员参与,在活动中、在情感上获得共鸣,产生良好的体验。在活动中分享,在活动中成长!

关键词:心理课活动;教学目标;主题;体验

心理课是以学生主体参与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设计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分享、在分享中成长的过程。学生能否产生深刻内心体验,关键在于活动设计是否恰当合理。可见,在心理课上,活动的设计十分重要,是一节心理健康课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如何设计心理课中的活动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以《纲要》为指导,制定适合的教学目标

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各地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师,我们应该通读、钻研《纲要》,掌握指导思想,根据学生实际特点,制定合理、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以是一个知识点,或者是态度价值观,教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学情有非常清晰的了解,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又清晰的教学目标。才能使心理健康课中,学生的体验更贴近实际,更好的发挥作用!

每次活动之前,我都要仔细的通读《纲要》,了解所要讲的学生阶段,该有什么心理发展需求,确定指导思想和心理专业知识点,作为支撑。然后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具体目标。教学目标是选择活动内容的依据,活动只是形式,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我在设计《和愤怒做朋友》一课时,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愤怒的情绪;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游戏、分享等形式,体会愤怒情绪,初步掌握合理应对愤怒的方法并尝试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合理应对愤怒情绪的方法,并用其调整自我观念,提升调控情绪的能力。树立主动调节情绪的意识,增进生活幸福感。根据这个目标,我设计了两个主要活动:“我的愤怒清单、和愤怒做朋友。”这节课,从形式到内容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层层递进,思路清晰。

二、主题小精为基础,所有活动服务主题

心理健康课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十分明确活动目标,按照各个年级段学生特点,确立本课的主题。主题的确定要小而精,所有活动都要为主题服务。主题要鲜明、活泼,能够符合学生的兴趣,发展需要。主题的确立切忌大而空。

教师在设计的主题的时候,要围绕教学目标,巧妙的让所有活动浑然一体。一个主线贯穿始终,始终在一个情境里,要有整体感。当了解学生在情绪方面有需要时,我深入与学生谈话,了解到学生不知道怎样发泄自己的脾气,往往采用爆发的方式,最后导致自己与他人心理产生巨大的不好的体验。所以,在设计活动时,我确定的主题就是《我和愤怒做朋友》,直面愤怒,而不掺杂其他情绪。

三、以活动为载体,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体验

活动课重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而这取决于学生对活动全身心的投入程度。又取决于活动的形式和活动是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兴趣,愿意去参与。活动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越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产生深刻的体验。这就要求要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和认知上的认识。

(一)活动形式多样,促学生激发体验

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的形式有情景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小组讨论法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更好激发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但是,不是为了热闹,为了活动而活动,而是要真正的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才能事半功倍!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用触动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共鸣。教师通过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人物,体会情境中人物的心情,学会为人处事的一种方法。例如在设计《和愤怒做朋友》一课时,通过四个情境,学生分别的角色扮演,解决问题,想出不同的和愤怒做朋友的方法,身临其境的去处理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得到了成长!

2.游戏法

在心理健康課中,我还比较常用游戏法,在课中设计合适的游戏和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在设计游戏的时候,要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心理活动课中,学生是绝对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游戏开展。例如:在讲《和愤怒做朋友》一课时,我设计了两个游戏,一个是“我的愤怒清单”、一个是“和愤怒做朋友”,游戏之间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目标明确,学生的体验非常有效。

活动的形式还有很多很多,不管用哪种形式,都要紧紧围绕一个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发展特点,有的放矢,才能使学生获得最佳的体验!

(二)学生全员参与,促进产生体验

心理健康课中活动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说、有机会动。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体验。教师要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参与。或者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成几个小组,分组的分享与讨论,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还可以把握住细节,使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进来。例如《认识自己》一课中,让每个同学都画自己的自画像,然后,小组同学讨论分享,保证了全员参与,促进了学生的共鸣,从感情上也参与其中,体验满满。

总之,在一节心理健康课中活动的设计是一门学问,需要教师认真钻研。首先要通读《纲要》,制定主题和恰当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学生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全员参与,在活动中、在情感上获得共鸣,产生良好的体验。在活动中分享,在活动中成长!

猜你喜欢
主题体验教学目标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