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

2018-05-10 09:49赵祎瀛
关键词:有效沟通共情尊重

赵祎瀛

摘要:学校生活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直接影响着班级建构和班级发展。而利用什么方法能进行有效沟通?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一、学生发出的常见信息类型,二、教师在师生沟通中经常出现得到不良行为,三、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通过研究,发现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保障是要基于共情、尊重和热情三方面。

关键词:有效沟通;基础;共情;尊重;热情

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群体里,老师和学生间的有效沟通对师生关系的建构、班级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可以使老师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会觉得老师很亲近,愿意敞开心扉,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而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必须是双向的,而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还要倾听来自学生的辩解或诉说,为学生提供解决方法和建议,这才是在与学生交流。

一、 学生发出的常见信息类型

在学校中,学生一般充当求助者的角色,更多地接受教师的帮助而不是相反。当学生需要获得帮助时,教师的回应方式应该是尊重学生的感受,还是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是从学生的诸多想法中帮助学生厘清思路,还是直接替学生做出决定?教师的做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独立和依赖性。那么教师如何判断学生的请求,又如何回应学生的请求?学生寻求帮助的请求一般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行动请求、信息请求、理解或参与的请求、不恰当的互动请求。

(一)行动请求

行动请求是学生请教师做或不做一些事情。学生的行动请求大多时候是清晰、直接的,比如“老师,我能去趟厕所吗”,“老师,我头很疼,您能通知我家长来接我吗”或“老师,今天中午您能和我们一起去打篮球吗”。

(二)信息请求

信息请求是学生请教师提供一些信息或建议。信息请求一般可能包含更多的潜在信息和言外之意。

(三)理解或参与的请求

理解或参与的请求是学生在寻求教师的理解和支持,而非直接要求答案。此时学生的请求就是期待教师理解或参与其感受。

(四)不恰当的互动请求

不恰当的互动请求是当学生抱怨连篇、非议老师或家长时,他们希望教师认同的请求。

二、教师在师生沟通中经常出现得到不良行为

(一)军官式的回应

军官式回应的表现:正如军官希望士兵百分百地执行命令一般,军官式的教师认为自己知道学生应该采取的行为,并且不需要向其解释。

学生:您让我当学习小组组长,但是我觉得我做不来,组里好多人都比我能力强。请您找别人做组长吧。

教师:你先平静一下,整理一下思路。晚上回家以后给每个组员分配应该做的事情,明天给他们安排下去,没问题的。

该回应的结果:没有关注学生的感受,也没有解释建议的理由。这种语言方式容易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感受、需求或问题并不重要,自己必须顺从教师。

(二)权威式的回应

权威式回应的表现:如同某些权威人士一般,该类型的教师容易用一些箴言或者预言向学生传授人生阅历或者经验智慧。

学生:您让我当学习小组组长,但是我觉得我做不来,组里好多人都比我能力强。请您找别人做组长吧。

教师:你还没尝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能做?一定要尝试一下,即使最后失败了,做也比不做好。

该回应的结果:由于箴言和预言都过于客观冷淡,对学生的个人处境没有关注到,显得强硬而刻板。而且容易因为说的道理过于陈腐而被学生忽视。这种语言模式易引起学生的敌对情感,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三)贴标签式的回应

贴标签式回应的表现:贴标签者的教师喜欢给学生命名,认为只要把学生身上的问题“清晰”地说出来了,就能够得到缓解甚至解决。

学生:您让我当学习小组组长,但是我觉得我做不来,组里好多人都比我能力强。请您找别人做组长吧。

教师:你只是担心自己不如别人而已,你太自卑了。你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做个自信的人。

该回应的结果:学生被赋予消极命名,感觉受到了批评,这对师生关系的建立非常不利。学生可能会认同老师的论断“我的确很自卑”或“我一直都很自卑的”,也可能是“我知道我不是最棒的,老师为什么要骗我”。

三、 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

(一)共情

共情,也叫同理心,是指对他人的心理活动或情感感同身受、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一种能力。通俗地讲,共情就是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做到通情达理。教师的共情通常指放下个人成见,进入到学生的世界,去看学生所看到的“事情”,去听学生所听到的“真理”,并将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知道。共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师生间的共情会带来沟通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发自内心地体会到对方感受的一种表现。

教师和学生是两个独立个体,有着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好的感受会产生好的行为,不好的感受会产生不好的行为。要想让学生有好的行为,需要让学生有好的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共情有助于学生产生良好的感受。当教师与学生共情时,教师会接纳学生的感受。这种接纳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被尊重、被理解的好的感受,从而产生好的行为,如探索自我的需要、尊重并接纳教师等。当学生能够与教师共情时,教师也会感到欣慰和愉悦。师生间如果充满着相互理解、接纳、体谅和爱的气息,就能够快速建立起信任、尊重、友爱的关系。

(二)尊重

尊重即敬重、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学生的感受、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尊重,是教师对学生能够把握自己的人生的信任。

具体而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尊重学生的心灵。体现为: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抱负和志向,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判断,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等等。

第二,尊重全体学生。作为教师,应该做到对全体学生的尊重,尤其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被孤立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的学生、和教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冒犯过自己的学生等。

第三,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体现为: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不随意向家长告状,等等。

(三)热情

热情是指人们在参与活动或者对待他人时所表现出来的热烈、积极、主动、友好的情感或态度。教师的热情会感染学生的情绪,带给学生美妙的心境,让学生感到愉快和兴奋。一般而言,教师的热情可以通过一些体态语言来表达:清朗的笑容,热切的眼神,倾听时前倾的姿势,说话时适中的音调、温柔的语气、平缓的语速、流畅的言语,没有诸如“嗯”“啊”这样的语气停顿,言语间表现出放松、认真而关切的态度,高度地留心和关切,保持眼神的交流。此外,教师的面部表情应该随学生的状态变化而有所变化,如直接点头表示鼓励,或者用手轻抚一下学生的头等。

四、 结束语

相信师生有了良好的沟通,必将会很好地解决许多教学问题。做到有效沟通,就必然能促進教育教学的良好循环。或者说,有效的教学,有利于有效的交往,在没有心灵隔膜的交往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共同的欢乐,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就能更加顺利地驶入成功的港湾,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也一定能提高。当师生之间真正喊出“理解万岁”时,师生沟通将不会成为难题,教学将更具有亲和力!

参考文献

[1][美]盖兹达,等.教师人际关系培养:教育者指南[M].吴艳艳,杜蕾,陈伟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林春,金琰.班主任职业技能和工作技巧[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

[3]齐学红.优秀班主任都是沟通高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刘翔平,师生沟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有效沟通共情尊重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农村小学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技巧的研究分析
浅谈触觉形象设计下的有效沟通
领导干部如何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