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亲子依恋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2018-05-10 09:49冀红杰郭俊彬张二虎
关键词:性别角色自尊

冀红杰 郭俊彬 张二虎

摘要:采用问卷法对242名高中生进行调查,探讨亲子依恋(选取母子依恋、母亲教养方式两个指标)与心理健康(选取性别角色发展、自尊、家庭孤独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高中生性别角色发展以双性化类型为主;(2)母亲的教养方式及母子之间的依恋关系与孩子性别角色发展存在相关,母亲温暖理解和过度干涉保护对性别角色两个气质维度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母亲的信任会促进子女女性化气质的发展。(3)性别角色双性化类型的子女与母亲的情感关系最好,与家庭成员的疏离感、孤独感最少;性别角色男性化类型的子女与母亲的情感关系较差、与家庭成员的疏离感、孤独感较强。(4)样本中男生自尊水平高于女生,高二自尊高于高一。高中生的自尊与男性特质存在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母亲教养方式;母子依恋;性别角色;自尊;家庭孤独

一、研究背景

青少年時期是性别角色发展的重要时期。精神分析学者海威格斯特提出了青少年时期的八项主要任务,其中包含有:接受自己的体格;与同性及异性建立新的更为成熟的关系;获得男性化或女性化的社会性别角色。社会学习理论的学者认为,性别角色的学习经由社会的制约所形成,认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而习得与性别有关的行为,而后通过奖励或压制、惩罚逐渐学会模仿同性别者的行为模式,以表现适合自己性别角色的行为。认知理论则强调青少年是在主动地建构自己的心理性别世界。1964年, Rossi提出了“双性化”的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应该有的人格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Bem (1974)制定了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即BSRI(Bem‘s Sex Role Inventory) ,其研究结果表明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是两个不同的维度。贝姆认为,只有男性特质或只有女性特质的人缺乏适应能力。总之,“双性化”概念主要强调两性人格心理特征的混合,而非生理上的雌雄同体。心理学家们倾向于将“双性化”看作男女人格中正性特征的高水平整合。

家庭中的养育方式、亲子沟通和依恋状况对于子女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研究者(Sean M. Horan;Marian L. Houser;Renee L. Cowan)指出:有关性别角色的沟通方面,母亲显著传递更女性化的信息,不论儿童的性别是什么。国外有关性别、性别特征与孤独感的研究显示:从总体上,男性比女性孤独感得分高。其中女性的高男性特质伴随着低孤独感,但男性特质的作用是靠自尊调节的。而对于男性,性别角色和自尊与孤独感都没有显著的关系。未分化类型和双性化类型的个体从整体上都显示出孤独感的最低水平。男性特质和自尊是减少女性孤独感的重要因素。

国内多项研究也支持双性化是更适应社会、心理健康水平更高的群体。但是在已有的性别角色类型差异和相关的自尊、孤独感研究中,主要的调查对象多是大学生群体,所得结果对中学生群体的预测作用存在一定局限。因此本研究对相关心理因素之间关系的探讨将聚焦于正值青春期的高中生群体。高中生多数均为独生子女,成长中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家庭的教养方式以及亲子之间的依恋状况对他们的影响比以往要更加深刻。在学校心理辅导实践中,这一点也体现得比较明显。

尽管“加强父亲与子女的沟通、让父亲更多参与对子女的教育和引导对子女身心健康发展会有助益”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但是当下的现实情况的确是:多数家庭的子女照顾和教育仍由母亲主要承担,且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正是我校承担的区级规划课题的第一部分,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母亲的教养方式和母子之间的依恋关系这两个因素是如何影响子女性别角色发展的,同时比较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个体在自尊和孤独这两个重要的心理健康因素上是否存在差异,以期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和干预辅导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研究过程

(一)被试

随机选取北京市三所高中,随机抽取高一学生98人(男39女59),高二144人(男46女98)。具体情况见表1。

(二)研究工具

1.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

中文版EMBU,汪向东等人修订。在15个分量表中,抽取了母亲温暖理解、母亲过度干涉保护、母亲严厉惩罚、母亲拒绝否认四个分量表的数据,各分量表α系数分别为0.73、0.70、0.76、0.76,总量表α系数为0.78。

2.性别角色量表(Bem)

采用王丹宇翻译的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最初于1974年编制而成,该量表是根据被试自陈是否具有社会赞许的男性化或女性化性格特征来评价其男性化和女性化程度。BSRI有良好的信效度,从发表至今一直是性别角色研究中最常使用的测量工具,也是其它测量工具进行比较的效标。本次测量的男性气质量表α系数为0.83,女性气质量表α系数为0.81。

3.IPPA依恋问卷

IPPA由Armsden 和Greenberg(1987)根据Bowlby的依恋理论编制而成。该问卷的目的在于测量青少年与父母、同伴的依恋关系中,正向及负向的情感-认知经验,尤其是受试者感受到安全的程度。本研究只选用了母亲依恋问卷,包含三个因素:沟通、信任、疏离。三个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0.71、0.74、0.63,本次测量全问卷α系数为0.75。

4.自尊量表(SES)

由Rosenberg编制,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受试者直接报告这些描述是否符合自己,分四级评分,总分范围是10到40分,分数越高自尊程度越高。SES简明、易于评分,已被广泛应用。本次测量的α系数为0.86。

5.孤独分类量表(DLS)

由Schmidt和Sermat于1983年编制。该量表让受试者估价他们在四个方面的人际交往的质量(性爱、友谊、与家人的关系、与集体或同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其非大学生版本,摘录60条中关于家庭的18道题目。本次测量的α系数为0.82。

(三)测量与统计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班主任在统一的时段对本班学生施测。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完成相关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高中生性别角色发展状况

表2结果显示,样本中有186人(84.5%)属于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其中,男生67人,女生119人。表明样本中的高中生双性化性别类型所占比重较大。

(二)性别角色与母亲教养方式、母子依恋的相关分析

表3显示,母亲教养方式与性别角色发展存在较广泛的相关,其中母亲温暖理解和干涉保护都与性别角色两个维度显著相关;母子依恋与性别角色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其中,除了母亲疏离与男性气质的相关不显著,其他的依恋维度均与性别角色显著相关;母亲疏离与女性气质呈负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

(三)性別角色与自尊、孤独的相关分析

通过性别比较和年级比较,样本中男生的自尊水平比女生高,高二年级的自尊比高一年级高。家庭孤独感没有年级的差异。但在性别上,男生孤独感得分高于女生。相关性检验显示,高中生的自尊与男性特质存在正相关,系数为0.18且达到显著性水平,而高中生的家庭孤独与女性特质存在负相关,系数为0.22也达到显著性水平。

(四)母亲教养方式与母子依恋对性别角色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表4显示,母亲温暖理解、干涉保护和严厉惩罚作为男性气质的预测变量,回归方程显著,F(1,174)=13.97,P<0.01,三个变量共解释男性气质分数变异的19.7% 。其中,母亲温暖理解对男性气质的预测力最强,解释总变异的10.0%;母亲温暖理解、干涉保护和母亲信任作为影响女性气质的预测变量,回归方程也显著,F(1,171)=13.31,P<0.01,三个变量共解释了女性气质分数总变异的19.2%。其中,母亲温暖理解对女性气质的预测力最强,解释总变异的14.4%。

(五)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方差分析

表6显示,高中生三种性别角色类型在家庭孤独和依恋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经LSD事后检验发现,男性化与双性化类型在家庭孤独上存在显著差异,双性化与男性化类型、男性化与女性化类型在母子依恋上存在显著差异。

四、讨论

(一)需改进之处

前已述及,本研究选取了母子依恋、母亲教养方式这两个变量作为高中生亲子关系的指标,在心理健康诸项目中选取了性别角色、自尊以及家庭孤独感三个因素。而事实上,高中生心理健康所包含的因素远不止这三项,影响因素也不仅仅限于母亲的依恋关系和教养方式。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父子(女)依恋状况、父亲教养方式对子女性别角色、自尊、孤独感以及其他心理健康指标的影响。

(二)获得的启示

本研究结果显示,母亲在孩子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尽管多数母亲都是上班族,与子女相处的时间较传统年代减少很多,但是教育引导和榜样作用仍然没有淡化。因为“工作着的母亲”潜移默化地为子女树立了职业女性积极向上、独立自主的榜样。从女生的角度分析,也许鼓励女儿自立自强的家长越来越多,因为女孩儿个人特质中如果能够发展一些坚强、独立之类的特质,一定会有利于今后事业及各方面的发展。

而对于男生,由于父亲忙于事业、参与教育和引导有限,对于男性性别角色的关注相对弱化,加之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在生活中彰显体能、力量等男性身体优势的机会有所降低,孩子偶尔表现出一些不够英武、阳刚的行为特点,只要无伤大雅,家长或者本身就不会过于在意,或者会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学习成绩及各种特长培养方面,再者,由于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担当主要角色,男生与父亲的接触相对少于母亲,这也许是男生性别发展出现双性化趋势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还表明,性别双性化类型的学生与母亲的情感关系是最好的,与家庭成员的疏离感、孤独感要少。此外,双性化类型和女性化类型的学生与母亲的依恋关系更好,更为亲密,而男性化类型的学生则更多地感受到在家庭当中的孤独感,同时与母亲的关系也相对疏离。男性化类型呈现的特点可能与男性本身具有的独立性等气质特点有关,在与家长沟通、相处方面不太在意细节,有些男生渴望证明自己具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客观上似乎还不具备充分的能力),而疏于与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和意见交换。

当我们把研究结果呈现给家长时,极大地促进了家长关注亲子沟通中的相关问题,注重优化亲子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提升孩子包括自尊感在内的各项心理健康水平。

五、研究结论

(一)样本数据显示,高中生的性别角色发展呈现双性化的发展趋势。

(二)母亲的家庭教养方式及母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对性别角色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三)性别角色双性化类型的子女与母亲的情感关系是最好的,与家庭成员的疏离感、孤独感最少;性别角色男性化类型的子女与母亲的情感关系较差、与家庭成员的疏离感、孤独感较强。

(四)样本数据显示,在自尊方面,男生高于女生,高二高于高一。在家庭孤独感方面不存在年级差异。相关性检验显示,高中生的自尊与男性特质存在正相关,且达到显著性水平。

(五)有必要将研究结果分享给家长,引导家长优化养育方式,促进亲子依恋,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条件允许时采集来自父亲的数据,预期可以得到有价值的发现。也期待更多的父亲在亲子关系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雷雳 ,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4-185

[2] 陈丽君, 钟佑洁.不同依恋类型对个体发展影响研究述评[J].集美大学学报.2009.4

[3]周春燕,黄希庭.成人依恋表征与婚恋依恋[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2):215~ 222

[4]Christopher Blazina1 ,Gender-Role-Conflicted. Men's Poor Parental Attachment and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Difficulties: Knights without Armor in a Savage Land [J].The Journal of Men's Studies:Issue Volume 9, Number 2 / Winter 2001

[5]Schwartz, Jonathan P.; Waldo, Michael; Higgins, Anissa J.Attachment Styles: Relationship to Masculine Gender Role Conflict in College Men[J]. Psychology of Men & Masculinity. Vol 5(2), Jul 2004, 143-146.

[6]Sean M. Horan;Marian L. Houser;Renee L. Cowan .Are Children Communicated with Equally? An Investigation of Parent-Child Sex Composition and Gender Role Communication Differences[J].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 0882-4096

[7]趙汗青.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发展进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 ,12

[8]汪向东,王希韩,马宏.心理卫生评订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6l—167.

[9]韩大伟,车宣仪,王中会.父母教养方式对高职生性别角色的影响研究[J]心理健康教育2008,1:157~159

[10]张林,邓小平.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身体自我认知对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53~56

[11]蒋玉娜,李朝旭,常文文,杨 晨,石孟磊.单亲家庭及单亲家长性别对高中生性别角色定位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6):544~546

[12]李晓军,李 阳。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52~54

[13]石艳玲.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相关因素研究综述[J]2005,9:97~100

[14]崔红,王登峰.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J]2005,13(4):411~413

[15]闻军明.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差异[J]钦州学院学2008,10;94~98

[16] 金辉,郑雪,王东华. 军校男大学生性别角色、自尊及学习适应的关系研究[J] 卫生软科学2008,10;346~349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自尊
英国拟禁广告中做家务都是女性
复杂理论视角下性别角色与外语成绩的关系
大学生自尊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认知发展水平的因素
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新现象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自尊、领悟社会支持以及压力性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相关关系的研究综述
自我概念长时记忆表征的性别特征:自我参照实验范式的检验
《天香》中的性别角色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