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难题如何解:习近平的智慧

2018-05-14 12:32肖剑忠吴爽
治理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反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

肖剑忠 吴爽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了解决贫困这一我国长期存在、世界多国共有的难题,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展示了其卓越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在破解贫困难题上的卓越智慧突出体现在:为实现扶贫脱贫工作效率和公平兼得,提出了“六个精准”思想;为克服扶贫脱贫工作中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问题,提出了“三实”“三不能”思想;为解决扶贫脱贫工作中的动力激发问题,提出了“四个结合”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和反贫困智慧背后的深层次关键因素,正是其浓厚的为民造福的民生情怀。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脱贫;精准扶贫;全球减贫;反贫困;为民造福;民生情怀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18)06-0050-006

历史一再表明,贫困问题往往会导致阶级斗争的激化和流民问题的产生,甚至危及政权的根基,因而反贫困理所当然地成为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在当今时代,无论哪个国家,无论何种制度背景,反贫困都同样具有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拉动社会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等普遍性现实意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反贫困同时还关涉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否得到体现,以及党的根本宗旨和党的性质是否体现。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①,“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②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③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性质的重要方面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反贫困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既有普遍意义,又有特殊意义;既有实践意义,又有理论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反贫困工作,先后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并通过区域协作、干部结对等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政策举措,使七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由此,“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我国扶贫开发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④

当然,毋庸讳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我国仍有不少贫困人口和贫困区域。截至2014年底,全國仍有七千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人口超过五百万的有贵州、云南、河南、广西、湖南、四川六个省区,贫困发生率超过百分之十五的有西藏、甘肃、新疆、贵州、云南五个省区。如何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块最突出的短板补上,把上述贫困区域的脱贫工作这一硬骨头啃下来,让贫困人口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也就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必须要破解的一大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5年11月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破解贫困这一大难题进程中展示了其卓越智慧。

一、如何实现扶贫脱贫工作效率和公平兼得:“六个精准”

效率和公平是扶贫脱贫工作的直接目标和核心问题:效率主要意味着要做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受益,公平主要意味着要做到让最贫困最需要帮扶的人得到帮扶、实现脱贫。在很多时候,扶贫脱贫工作的效率问题往往也是公平问题,它们正如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例如扶贫资金没有投向该投的地方或没有用于该帮助的人,不仅没有效率,同时也不公平。

客观地看,在以往我国持续大力扶贫工作的过程中,的确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效率和不公平问题。例如,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对扶贫脱贫对象的界定主要落在区域。如果说,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将贫困区域确定为扶贫对象具有合理性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区域内居民群众因为各自的身体状况、文化水平、社会资本、信息获取能力、致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贫富分化后,仍继续将贫困区域作为扶贫脱贫的对象,就越来越不具有合理性,越来越不具有效率和公平了。因为这一做法是惠及区域内所有民众的,无论是贫穷家庭还是富裕家庭,如此就必然导致扶贫资金资源的分散和错配,导致扶贫靶向精准度的降低和扶贫不公平性的增加。也正由于这一做法是面向整个区域的,是惠及包括富裕家庭的所有当地居民的,所以常有人看到贫困县某些地方或某些人的房子造得并不比发达地区差后,产生了“怎么这样的地方也是国家贫困县”的疑惑和感叹。此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不少贫困地区都存在将国家扶贫资金资源挪用、截留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底赴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我不满意,甚至愤怒的是,一些扶贫款项被各级截留,移作他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文件选编》(内部发行),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64页。,直指以往扶贫脱贫工作之积弊。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它们实质上都是一样的,即扶贫资金没有投向该投的地方、没有用于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就此而言,在以扶贫区域为主要扶贫脱贫对象的政策背景下,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缺效率问题和不公平问题。再者,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许多地方的扶贫脱贫举措也往往脱离实际,具有相当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而非有的放矢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由此也就容易导致“大水漫灌”现象和扶贫脱贫工作缺乏效率。

正是基于对以往我国扶贫脱贫攻坚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缺效率和不公平问题的深刻洞察和深刻反思,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各地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首次提出于2013年11月他的湖南湘西考察之旅;2015年6月,他在贵州贵阳主持召开涉及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时,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精准扶贫”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就是“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是在实事求是路线指导下对以往粗放式和“大水漫灌”式扶贫工作之弊的矫正,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有效性,显示出其高超的治理智慧。具体来说,一方面,在“六个精准”的指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借助建档立卡、一户一脱贫计划、“五个一批”2015年10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首次提出“五个一批”脱贫措施,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十项行动”“十项行动”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扶贫行动、产业和就业扶贫行动、生态移民扶贫行动、教育扶贫行动、医疗健康扶贫行动、财政金融扶贫行动、社会保障兜底扶贫行动、社会力量包干扶贫行动、特困地区特困群体扶贫行动、党建扶贫行动。等举措,核实了扶贫脱贫对象,查准了贫困原因,避免了资金乱用和资源错配,形成了扶贫工作合力,找对了脱贫路子,提高了扶贫脱贫的边际效益,实现了扶贫资金资源的精准化最优化配置,实现了扶贫工作的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六个精准”防止和避免了该扶的真贫没有得到扶助、不该扶的假贫倒得到了扶助这一长期存在且引发矛盾的不公问题。因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颇显智慧的“六个精准”有效地克服了以往扶贫脱贫工作中的缺效率和不公平问题,实现了效率和公平的兼得。

二、如何克服扶贫脱贫工作中的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问题:“三实”“三不能”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扶贫脱贫工作是全党的意志,是政府主导的重要政策议程,因此,各级党委政府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扶贫脱贫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行动者。在这一制度背景下,如何克服和避免脱贫工作中的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问题,也就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真思考和努力破解的难题。历史和实践表明,政府同样是由一个个理性的行动者组成,在缺乏科学激励制度和有效监督制度的背景下,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问题往往难以避免,即便是在我国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党员干部中,要想避免这类问题也实属不易。具体到本文所论及的扶贫脱贫工作,由于部分党员干部的错误政绩观,由于考核监督制度的不健全,由于扎实有效的扶贫脱贫工作必然伴生的任务重、工作环境差、基层跑腿多、做群众工作烦等后果,一些缺乏党性、宗旨意识和责任心的党委政府及其党员干部往往会选择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的应对方式。拥有丰富基层工作经历、多次深入基层调研考察扶贫脱贫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显然了解各地扶贫脱贫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问题。习近平同志担任党的总书记后,在河北阜平、湖南湘西、陕西延安、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安徽金寨、宁夏永宁、山西吕梁等地调研考察时,以及在涉及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东西扶贫协作座谈会、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场合上的讲话中,多次指出和批评过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问题。例如,“本来很贫困,却粉饰太平,结果只会把事情办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文件选编》(内部发行),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64页。,“有的地方追求短期政绩,专挑领导容易看到的地方扶贫,把资金集中投到少数几个点上,‘垒大户、‘造盆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85页。,“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材料反映,一些地方为了做到精准识贫、精准扶贫,搞了一大堆表格要下面填写。一些基层干部忙于填写各类表格,加班加点,甚至没有时间进村入户调研办实事。还有一些表格需要贫困群众亲自填报,但表格设计太复杂,填寫项目太多,而且有很多术语,农民也弄不清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92-93页。,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批评的这些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问题,不仅影响了扶贫脱贫工作的效率,也影响了党员干部队伍的形象,甚至导致了扶贫脱贫工作中的腐败问题,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了克服扶贫脱贫工作中形形色色的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问题,避免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影响扶贫脱贫工作的成效和党委政府的形象,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92页。,以及“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92页。。概言之,就是扶贫脱贫工作的“三实”“三不能”。无疑,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三实”“三不能”同样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同样显示了其直面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智慧。在习近平总书记“三实”“三不能”思想的指导下,中央没有硬性要求地方提前完成脱贫任务,没有在贫困县摘帽后停止执行扶贫政策而是继续执行一段时间,同时取消了贫困地区国家公益性建设项目的配套资金,建立了第三方评估机制,重点查处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等等。所有这些举措都有助于解决扶贫脱贫工作中的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问题。因此,党的十八大以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真抓实干,必然能换来实打实、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扶贫脱贫伟绩。

三、如何解决扶贫脱贫工作中的动力激发问题:“四个结合”

在我国由党委政府主导的扶贫脱贫工作中,党员干部无疑是扶贫脱贫工作的中坚力量和重要主体;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一方面是扶贫脱贫工作的对象,另一方面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行动主体,同样也是扶贫脱贫工作的重要参与者。破解扶贫脱贫这一大难题,必须激发党员干部和贫困群众的动力,增强他们投身和参与扶贫脱贫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否则,将导致中央的目标落空、上面的政策落不了地以及“热脸贴冷屁股”等问题。

从多年来我国扶贫脱贫的实践来看,党员干部和贫困群众缺乏参与动力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就党员干部这一群体而言,有些党员干部觉得扶贫脱贫是苦差事,不愿参与其中,只是当扶贫工作的看客;有些虽然是任务在身的扶贫干部,但在本单位上班多、下去扶贫少,成了挂名的扶贫干部;有些党员干部平时不下去扶贫,只有当上级领导调研检查时,他们才到位,成了陪同式扶贫干部;有些党员干部虽然也下去扶贫,但总在村委会办公室呆着,只是跟少数几个村干部打交道,成了浮在水面的扶贫干部;有些党员干部一遇到棘手难题和一下子难做通工作的群众,就缺乏信心,成了畏缩不前的扶贫干部;等等。就贫困群众这一群体而言,有些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少数群众甚至借扶贫之机提出过分的不合理要求。《人民日报》刊登过的一篇文章,将这种少数贫困群众称为“贫困老赖”,将部分贫困户主观上缺乏脱贫动力的现象称为“精神贫困”现象。谭远斌、刘硕、孙亮全、向定杰:《我是穷人我怕谁:谨防“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现象》,《半月谈》(内部版),2018年第1期。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察觉和严肃地批评了这些问题和现象。他指出,有的群众“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86页。,“有的贫困户,国家给其修建了大棚,还等着政府买种子买机械、供肥料供技术,连换个草帘都指望政府干”《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86页。,“有的人发展产业不积极,争当低保户倒是很积极”《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87页。。他还提到,“一些地方出现干部作用发挥有余、群众作用发挥不足现象,‘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90页。

那么,如何避免扶贫脱贫工作中的动力缺乏问题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脱贫工作必须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必须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其中前两个结合主要是针对贫困群众群体而言,后两个结合主要是针对党员干部群体而言,概括起来就是“四个结合”。这“四个结合”同样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政治智慧,体现了其高超的辩证思维、系统思维能力。具体而言,对于贫困群众来说,必须在扶其贫的同时扶其“志”和“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必须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认为“志”和“智”是内力、内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90页。其中,“志”主要指思想观念;“智”则主要指知识文化。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只有先扶志,才可能有贫困群众内在动力的持续释放及其主动性的有效激发,才能变“输血”为“造血”,变“要我富”为“我要富”。扶智固然一方面属于扶贫脱贫路径范畴,但另一方面也属激发动力范畴。正如我们观察到的那样,许多人是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改变自身观念思路的,其文化知识水平越高,其观念也往往更新,其思路也往往更廣。对于如何扶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工作,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300页。“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勤劳致富,勤俭持家。要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强化家庭成员赡养、扶养老年人的责任意识,促进家庭老少和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90页。在具体制度设计和工作举措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91页。换言之,就是多创造致富脱贫条件、多提供生产工作机会,让贫困群众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增加收入、获得收益,而非坐享其成。对于如何扶智,毫无疑问,发展教育是不二法门。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强调,“脱贫攻坚期内,职业教育培训要重点做好”,并具体提出系列政策主张,包括“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同样要向贫困地区基层倾斜。要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建立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要探索率先从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教育免学(杂)费,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杂)费政策,实行大城市优质学校同贫困地区学校结对帮扶政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92页。

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脱贫工作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的结合同样高度重视。2012年底,他在考察河北阜平县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建设服务型党支部,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文件选编》(内部发行),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64页。在2017年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同样强调:“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选好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特别是要下决心解决软弱涣散基层班子的问题,发挥好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还要依法打击村霸黑恶势力,严防他们干扰基层政权运行。各级党政机关要积极向贫困地区选派干部,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让干部在脱贫攻坚中锻炼成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91-92页。多年多地的扶贫脱贫实践证明了一个道理,即“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农村若要富得快,全靠支部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重要基础,将扶贫脱贫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无疑抓住了关键因素,而这自然意味着扶贫脱贫工作将因此有了更坚强的领导、更得力的干部和更广泛的支持,其事半功倍也成为必然。扶贫脱贫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的结合,在某些方面与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结合是紧密相关的,这是因为上级党政机关向基层选派第一书记、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本身也属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内容。当然,两者也有不同之处,这主要是指通过扶贫脱贫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党员干部下基层抓扶贫的动力,同时更好地促进干部队伍的成长,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把贫困地区作为锻炼培养干部的重要基地,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对那些长期在贫困地区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要给予表彰并注重提拔使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文件选编》(内部发行),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64页。,“要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锻炼干部、选拔干部的重要平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92页。

四、余论:为民造福的民生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具体指导下,我国的扶贫脱贫工作目标必将如期顺利实现,我国的扶贫脱贫工作成效也将载入史册,举世瞩目。在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这样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何以能创造性地提出科学的精准扶贫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解决贫困问题何以具有卓越的智慧?答案也许有很多,比如习近平总书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比如习近平总书记的广泛深入调研工作作风,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擅长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等等。笔者认为,其中更深层次更关键的一点就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有着深厚的为民造福的民生情怀。

习近平在未满16岁时就远离北京,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成为当地年纪最轻的知青。七年的知青岁月,长期跟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经历,艰苦劳动的磨练和基层党组织书记岗位的历练,当地干部群众的关心、帮助和教育,所有这些使得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就了解农村、关心农民,就有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的热情和抱负。后来,当年跟习近平一同插队梁家河大队且长期同住知青窑洞的雷平生提到:“近平对基层群众、对农民的感情非常深厚。近几年,他一再强调扶贫要攻坚,扶贫要精准,就是因为他曾经就是一名农民,他很理解、很懂农民。无论是他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他的目的都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这和一些没有农村工作经验、没有基层工作經验的人的想法和做法是有区别的。只有在基层受过苦,知道百姓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才能够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版,第31页。雷平生的这番话,深刻地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当农民的那段特殊和宝贵的经历,与其为民造福的民生情怀的内在关联。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出国等当时其他的热门出路,在国防部办公厅工作几年后仍然坚持要下到基层从政,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他为民造福的民生情怀所决定的。当年与习近平同在陕西省延川县插队且交往甚密的陶海粟提到,即将面临毕业去向选择的习近平,在和陶海粟一次长谈时,“明确表示,他不准备做和化工专业相关的技术性工作,还是要进入政界,继续在陕北农村就早已立下的志向,做一些更能影响老百姓命运的大事情。”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版,第75页。习近平总书记后来自己也说到:“我当年到了正定,看到老百姓生活比较贫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形,心里很着急,的确有一股激情、一种志向,想尽快改变这种面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43页。可见,习近平后来即便上了大学,即便当了县委书记,依旧初心不改,依旧为民造福的民生情怀不变。换句话说,正是由于有这样的情怀,他才会去选择从政,因为只有借助这样的政治舞台,才更有利于其实现为民谋福祉的夙愿和抱负。

习近平同志担任党的总书记后,更是不变其为民造福的民生情怀,不忘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党的十八大到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从太行山区的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到大雪封山的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再到井冈山深处的江西茅坪乡神山村……习近平28次国内考察,有一半以上都涉及扶贫开发”。霍小光、潘洁、杨依军、周楠、兰红光、饶爱民、王晔:《习近平讲述“精准扶贫”背后的故事》,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lh/2016-03/09/c_1118275227.htm。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讲话时也提到:“我到过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新疆等地。这两年,我又去了十几个贫困地区,到乡亲们家中,同他们聊天。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霍小光、潘洁、杨依军、周楠、兰红光、饶爱民、王晔:《习近平讲述“精准扶贫”背后的故事》,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lh/2016-03/09/c_1118275227.htm。同时,在全国各地的实地考察和广泛调研,也让他对全国贫困人口的分布、原因等情况以及各地开展扶贫脱贫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了解更多、掌握更全面、认识更深刻。概言之,长期浓厚的为民造福的民生情怀、广泛的深入调研考察、更高层次的广阔施政舞台,使得他在解决贫困这一难题时更具智慧,更加游刃有余。

(责任编辑:王 宁)

猜你喜欢
反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
基于反贫困的农村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基于反贫困的农村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发生逻辑、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多维透视
如何有效发挥离退休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实施“十个全覆盖”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