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契天真

2018-05-14 10:18叶丽美
书画世界 2018年7期
关键词:默契中国画美学

叶丽美

原名杏媛,祖籍广东惠州。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硕士。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画创作研究院艺委会副主任、研究员,中华画院画家,文化部青年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工笔重彩研究会研究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中关村画院艺委会主任,北京女画家联谊会会员,北京工笔画会会员。

清人叶燮说:“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自然之美充盈在天地间,须心明眼亮、才慧聪颖之人才能发现并表现出来。所以,具备“神明才慧”是对艺术家的基本要求。艺术家如何才能获得神明才慧以表现充盈天地间的“物之美”呢?这个问题,宋代的美学思想应该能给予我们答案。

社会生活的环境对艺术家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宋代盛行“格物致知”的义理学术对宋绘画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这种风靡两宋的文艺思想推动宋画写实之风的演进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临习宋画至今仍是我们学习中国画必经的重要途径。“格物致知”的审物风气,让宋人把写生放置在一个极重要的位置上,写生成为当时画家必备的个人能力。画史就记载了林椿创作著名的《枇杷绣眼》的写生过程。林椿仔细观察到枇杷果皮上的茸毛。果蒂处的青痕,以及阳光照耀下黄澄澄的果实在依稀光影中的透明质感,跳跃枝头、灵动俏皮的绣眼,一切是那样的动人心弦!所以,林椿的花乌果品件件精妙感人。宋代是中国绘画最写实的时代,给中国美术史留下了大量至今仍難逾越的经典作品。这个创造伟大艺术的时代得益于其流行的美学思想主导下的“得物理以致吾知”的认识方法和心性修养的方法。宋朝始于10世纪,那时的西方正处在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写实绘画要等到500年后才出现。

宋代创造的美学传统深深地印烙在其时代精神的脉络中,致精微的审物之风使稳健扎实的写实功底成为宋代画家们的集体特色。正因为下足了写实功夫,林椿、赵佶、崔白、赵昌、李安忠以及当时诸多佚名的优秀艺术家的作品,无不精彩绝伦,至今依然焕发出撼动心灵的艺术光辉。张载说“万物皆有理”,宋人通过格物达到观物以察己而致吾知。这是宋画有天然超脱之神韵的奥秘。绘画至宋已形成完备的规矩,这规矩铸就了中国绘画流传至今的优秀传统。那时起,细审物理就成为中国画艺术创造的重要原则。

同时,影响宋画的美学思想还有“穷理尽性”的观念,这是在“格物致知”上把美向内推进的理论。由理而至性,投映到绘画中是直接把体察物理、“穷其性类“演化为苏轼主张的“耻不言性”的美学潮流,为当时的绘画注入新的活力。《图画见闻志》对此认为,物有物之性,人有人之性,欲画物,就要观物,观物就是对物之性的发现和体悟。《宣和画谱》也有“赋物各遂其性”的记述。郭若虚还提出画家要在对事物认识的多寡和认识的深浅上“博究”其理,同时要有对物之性的把握,即要讲究以对物的“精究”去发现物外之性,而发现物外之性就是“契合天真”,是以尽物之眭获得尽己之性的结果,是—种以性见“真”的精神境界,默契于“天真”便成为一种妙不可言的艺术理想精神。

默契天真是在“穷理尽性”的艺术体验过程中体察万物的规律和奥理,使艺术进入疑神遐思、畅达物性与己性的境界,是一种在心与物、天性与人性的通融交会中显现出浑圆的“真”的艺术境界。“真”即物即我,即灵即性,是艺术创造过程的精神升华。宋人韩拙在《山水纯全集》言:“惟画造其理者,能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心会神融,默契动静于一毫,投乎万象,则形质动荡,气韵飘然矣。”其中,“形质动荡”“气韵飘然”即默契天真之境。宋人在格物致知、观照物理的审美中获得超然的理趣和神趣,使艺术从自然的本、真、纯上升到规律运动、存在方式的生命精神层面,得到}生情的陶染和精神的升华。所以,朱良志先生说:“宋人为自己的人格而作画,为表达思想而作画,为寻求性灵愉悦而作画。”他认为“宋人的绘画可谓思想的绘画”。

宋人的时代给我们留下大量天机活脱的美学思想和绘画臻品。格物致知、穷理尽性成为后世取之不尽的美的智慧源泉。孔武仲有诗曰:“窥观尽得物外趣,移向纸上无毫差。”黄山谷也说“观物必造其质”。这些均是宋写实精神的体现。在象中出无象、于生相中出生机正是宋的美学风潮。在此审美思想的主导下,从观物中“观其生”“观我生”,以发现自然宇宙的生化之意,发现自我生命的真实依归,以至于美学的指针最终指向“天人合一”“物我—体”的终极理想。中国艺术精神的完整性尽然呈现在超越性灵、逍遥无待、邈然千古之中,体现在契合天地的神妙变化之中,在仰望大化洪流运演不息之中幻化出天真烂漫的光芒。古人为此而感叹“万物之有情者必有神,花木之无情者亦各有神”,于是,画论中便有管夫人画竹所说的“须一笔笔有生意,一面面得自然”,便有恽南田画跋所云“画须有解衣盘礴、旁若无人意。然后化机在手,元气狼藉”“惟有成风之技,乃致冥通之奇。可以悦泽神风,陶铸性器”。中国美学始终以安顿灵魂为旨归,所以中国画是让人静下来的艺术。程大利先生说中国画“不表现战争,不表现血腥,不表现暴躁,也极少表现焦虑,它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中国画自古以来都不会如西方有流派颠沛支离的绘画史,而是始终如沉静雄伟的生命之河,源远流长,千年不息;又犹如一棵健茂的古老大树,表现与再现、写实与抽象、表象与表意都不是中国画的单一主题,而是整体不可分离的干、枝、花、叶。可见,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是天人合一的“自然”。

这样的自然是深入物理、体察万物的即性即真的自然,是心与物、天与人相优游自若的自然。在这个心灵无拘无束、齐同物我的自然中荡漾的艺术境界,是郭思所言的“每乘得意而作,则万事俱忘”的物我融通的迁化之境。中国艺术在追寻体道妙合的轨道上生发出天真烂漫的景象。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宇宙观、生命观融会在中国艺术的血脉长河里。中国画之所以能抚慰人的灵魂,就是因为中国画的艺术精神永远契合人类与自然、社会、宇宙的运行节律。也正因此,中国画能让观者有虔诚肃穆的感受,给人以仰之弥高的神圣力量。郭恰孮先生说中国人的许多理念是从对大自然的深切感悟和体味而来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学术的基本点,因此,“当画家选择了草木鸟兽等为表现对象时,也选择了个人对生命和自然的特殊表现方法,就决心驻守在与自然默契相宜的花鸟领域,通过有生机、生气的自然形象来表现万物的生命本质,表达自己的心灵感悟,来表现‘天人合一的生命气象”。这种生命气象便是古人称为“穷神而达化”的境界,是“默契天真”的境界。这种气象可以让今天丢掉了内心沉静的人们因失去那份珍贵的品质而无话可说。

当代花鸟画艺术要传承了这份气象,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入研习和大量写生实践的基础之上。传统之于当代花鸟画是艺术的衣钵血脉,写生实践则是摄取艺术生命的新能量。体察物理,捕捉心与物交换流通的信息,寻找心灵与自然的契合,这正是宋人留给我们的优秀传统。恽南田常自比滕昌祜而把写生放在第一位,自称“南田灌花人”。中国花鸟画与西方的静物画最大的区别在于:静物画是表现静止不动的物象,是物作为物的原本呈现;而中国花鸟画在草木鸟兽中注入的是人化的生命精神,是宇宙自然的生生之美。所谓“一花—世界”,在中国人眼中,一花一草、一叶一石皆有情有神,都是大化的流转生合。中国画家能观物以发现自然的生意枯荣,观自然以体悟自我生命的义理奥妙。所以,中国人浏览山水花鸟之作时,就是在其中寻找并感受天人合一、物我—体的境界。这是中西艺术质的差别。在写生中观物取象,以生生之相寻找生命的天机烂漫,观达艺术真纯之美,“逍遥观物化,俯仰空宇宙”!以眼中之物畅游其心中之情,当胸中意气流注成淋漓洒落的笔、墨、色、气、韵,画作里的自然便成为心里的自然了。所以,中国花乌画能有生意、文质,犹有落落诗诗羊溢其间!

对中国画而言,艺术创造的过程是心灵和谐的历程,在体验这个过程中找到心中那个物与己和谐相契的关系,这笔底的世界即是蕴合性灵的草木精神的理想世界,画中的自然是一派默契天真的自然。

猜你喜欢
默契中国画美学
印花派对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爆笑心理学
书画名人汇
教养,就是两个陌生人之间的默契
纯白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