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策略研究

2018-05-14 09:52郑继超董新军赵娜
山东体育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体系苏南地区社区体育

郑继超 董新军 赵娜

摘 要: 以无锡市为研究典型区域,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无锡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现状与策略展开研究,析其不足并提出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建章立制问需于民,构建贴近民生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全力推进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硬件设施提档升级,全面提升学校体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的数量与质量;建立健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估与监督评价长效机制;拓展智慧体测与健身服务站布点规划,创建居民个人体质健康档案库;强化社会体育指导人才队伍建设,成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志愿者协会;建立完善社区体育信息宣传与竞赛制度;提升村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有效供给,推动公共体育服务向基层不断延伸;扎实推进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普惠均等,切实保障社区特殊群体体育权利;探索创设社区体育学院,发掘其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中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 全民健身;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策略;苏南地区;无锡市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18)02-0000-06

1 研究背景

北京奥运会以来,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事关我国能否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同时,全民健身事业也关乎国民的身体健康、民族的未来[1]。党的十八大报告曾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国发[2014]46号文件更是将全民健身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2016年6月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正式下发,其中明确要求把全民健身锻造成健康中国发展的强力支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名片[2]。然全民健身热潮下如何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全地域覆盖”与“全民共参共享”无疑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也将是“十三五”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主旋律。社区体育在促进全民健身生活化进程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向高效能转变是确保全民健身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国家战略[3]。显然,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及供给水平的完善与提升对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及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锡地处苏南地区核心地带,区位、经济等各项优势明显。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和水平的变化发展,对公共服务品质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升[4]。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也跟随经济增长的步伐稳步提高[5],方便快捷的社区体育便成为锡城人民的首选。无锡市致力于推进全民健身均衡、共享、科学发展,构建高水平公共体育服务体系[6],打造“高水平体育强市”以服务于“强富美高”新无锡建设。探讨如何使无锡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更好地普惠大众将为促进无锡地区全民健身生活化,推动无锡国家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提档升级与落实《无锡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无锡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提供重要的现实依据,同时也为苏南乃至国内其他同类地区提供有益经验借鉴。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无锡市为研究典型区域,无锡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无锡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现状与策略进行研究。课题组共向无锡五大城区随机发放社区居民调查问卷2 100份。其中,梁溪区500份,锡山区、惠山区各450份,滨湖区400份,新吴区300份。共计回收1 960份,回收率为93.3%,其中有效问卷1 890份,有效率为90%(见表1)。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无锡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客体情况调查分析

3.1.1 锻炼主时段、每次时长与每周频次分析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客体即服务对象,专指广大社区居民。调查发现:居民多在早上5:30~8:30与傍晚16:30~18:30进行健身活动且人数相近;同时,399%和231%的居民每次运动1~15 h及05~1 h;每周锻炼2~3次的居民占比最高,为356%,另有237%与192%的人每周坚持1~2次和3~4次等。以上调查数据分析表明无锡社区全民健身氛围培育良好且居民的体育参与欲望强烈,但也存在每次锻炼时长与每周锻炼频次两极分化等的“小群体”现象,对此应给予正确引导与科学指导。

3.1.2 體育参与形式、场所分析

无锡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排在前五位的依次为(见图1):健步、徒步类(431%),广场健身舞类(367%),登山(318%),骑行(278%)和器械健身类(252%)。体育活动场所主要可划分为公共与非公共两种类型,图2中的“1”“2”“5”“6”“7”“10”选项划归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其余则属于非公共体育活动场所。由图2还可知,在开放式公园、广场锻炼的居民占比最高,为331%;其次是街/路边开阔地带(308%)与环湖、沿河类慢游系统全民健身带(296%);另有248%与175%的人在自己家和生活小区内进行锻炼。

从图1、2统计结果并结合部分现场访谈资料来看,较为发达且富于无锡地域特色的环湖、沿河类慢游系统全民健身带等为居民参与健步、徒步类活动创造了便利条件。此类锻炼方式廉价、简单、有效且最为人们喜爱,但同时也诱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其中尤以“夜跑”“暴走”等所造成的交通拥堵、人身受害等问题最为突出,亟待化解管控。由广场健身舞而引发的抢占场地纠纷在无锡社区全民健身中一样存在,同时“尬舞”萌生,对此应给予重点关注与正面报道。另,登山与骑行运动的流行得益于共享单车热及锡城依山傍水的自然区位优势,健身气功与太极类项目的受众比相当,石锁、空竹等传统体育项目正日渐为更多的人所认知、接受与参与。

关于体育活动场所的调查,总的来看,免费型(331%)最受欢迎,其次为环境友好型(296%)和亲家型(248%)。而平均只有18%的人在公共体育场所活动表明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不足与利用率低,亟需大力提升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能力以破解场地“供不应求”的现实困局。如果市民能够在距离住宅1 km 的范围内参加体育活动,可能激发他们的体育参与积极性,从而为社区体育建设注入生命力[7]。

3.1.3 体育锻炼动因与制约因素分析

动机是维持人们坚持体育锻炼的内驱力。关于体育锻炼动因的调查,615%的居民为了强体健身,防病延寿;384%是为活跃思维,纾解压力;还有是为交友(286%)和娱乐消遣、创获幸福(264%),提升技能水平(162%),练就某项运动技能(138%)等。而影响居民健身的因素有很多(见图3),排在前六位的依次为:体育场地器材落后或短缺(313%),没空(265%),缺少专人指导(255%),因网游等排斥运动(227%),缺乏锻炼所需方法与技巧(196%)和不愿消费式健身(162%)。

由上述数据分析可知,居民锻炼不仅为消解外显孤独,强体防病,还为有效缓解来自生活、工作、家庭等各方面压力以寻求个人内隐主观幸福感的创获。而场地紧张,麻将、网游等对空余时间的大量占用等成为制约居民锻炼的主要因素,需持续强化科学健身宣导,提高社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密度等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3.1.4 体育锻炼需求分析

居民锻炼在哪方面的需求越明显就反映出相应环节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越薄弱。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个性化健身指导方案的需求最为强烈,占比为452%,其余依次为免费而开阔的锻炼场地(365%)、个人体质监测与反馈(31%)、建立个人体质健康档案(197%)、完善的健身器材设施(163%)、各类社区体育服务信息(138%)以及舒适化健身环境的营建(108%)等。

3.2 无锡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主要供给过程情况调查分析

3.2.1 关于社区公共体育活动组织开展的满意度调查

供给过程即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职能的具体展现,包括体育竞赛、运动会等的组织开展,健身苑点、文体中心、体育场馆等的布局建设,健身指导与运动技能、锻炼方法培训等多方面。公共体育活动的有效组织与开展是衡量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323%的被访者态度“一般”,229%表示“不滿意”,另有189%表示“未接触”。究其原因在于社区公共体育活动组织开展次数偏少、水平不高以及信息宣传不畅等,致使部分居民社区体育活动的零获悉与零参与。

3.2.2 体育锻炼组织形式分析

调查显示(见图4),单独锻炼的居民占比最高,为31.9%,其次是21.7%自发参与小群体式体育活动等,而通过参与政府主导类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可见居委会、体育单项协会等基层政府部门及社会体育组织在推动社区全民健身进程中存在职能弱化或缺位,为此应不断强化周末体育超市等“文明风尚·科学健身”系列活动的组织力度、广度与深度,鼓励并引导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积极参与其中,支持并扶植社区草根体育组织的健康发展等。

3.2.3 社区体育比赛、技能培训与健身指导参与情况分析

调查发现,56.9%的人参加社区体育比赛的频率为0~1次/季,25.3%的人参加1~2次/季,另有13.6%的居民参加2~3次/季;近四成居民不清楚社区是否组织过运动技能培训,还有26.2%与17.4%的居民从未或很少参加过社区所组织的运动技能培训;近七成的被调查者表示未接受过专业性健身指导。由此可见,科学健身指导等方面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有待完善加强。

3.3 无锡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情况调查分析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主要包括专司群体工作的市、区级体育主管部门,镇政府、街道办等专司社区体育工作的基层政府机关,各类市级体育单项协会、体育俱乐部,部分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与个人等。供给主体以广大居民为服务对象,相应地居民有权利与义务对其服务供给进行评价反馈与有效监督。及时了解居民对供给主体各项服务的满意程度有利于提高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完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从图5来看,居民对供给主体所供各项服务的整体评价一般,多项指标评分均介于“60~80分”之间,持满意态度者“寡”而持不清楚态度者 “众”。研究认为,现下无锡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主体供给能力尚存不足,有效供给与公众需求之间存在“供需错位”等,需逐步完善之。

4 发展策略研究

4.1 建章立制问需于民,构建贴近民生的社区体育服务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完善社区体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构建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制度基础[8]。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相关政策法规的颁布推行是服务主体为民办实事的重要文本参照与法理依据,也为服务供给的有效推进提供政策与法制保障。建章立制问需于民,即服务主体在研制或完善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法规之前应先深入社区察民情,走访调研听民意,再结合供给实际科学构筑民心所向、民意所指与民生所系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网络系统,进而全面推进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多元化供给。如为拟制《无锡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相关体育职能部门应入社区组织调研,一方面做好《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宣传解读,使民众更好地认识与理解;一方面向居民咨询并广泛征求吸纳意见,使本市健身计划编制更加贴近民生。

4.2 全力推进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硬件设施提档升级,全面提升学校体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的数量与质量

加快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硬件设施提档升级即加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维护、整合与开发力度,不断优化社区全民健身硬环境。建议维护增置全民健身路径,开发打造环湖、沿河类全民健身体育带,整合改造部分社区内闲置空地、空间为体育所用,在城市部分主干道沿线规划建设区域性纵横交织的百姓健身步道网,优化现有体育场地资源的供不适求与闲置浪费,开发绿道体育产品或项目,实现“10 min体育健身圈”社区全覆盖等。同时全面推进学校体育资源社区共享,“社区—学校”协同融合,为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支持等。如可选择在暑、寒假及周末向公众定时免费开放藕塘职教园区体育场地资源,社校双方均需安排专人进行规范引导并强化安全管理等。

4.3 建立健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估与监督评价长效机制

衡量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目标达成与否的关键在于:供给侧绩效评估与需求侧监督评价的持续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社区体育管理系统内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制度,由体育决策、管理者负责对包括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与效率、活动组织开展质量、指导员到岗率与指导率等在内的多项供给侧服务指标进行评估。开辟多种形式的便民性监督评价途径,如定期开展线上线下民调、开通供需互动专用电邮、设置征求意见箱等,加强居民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满意认可度测评与体验监督。以群众监督评价的方式倒逼供给主体不断提升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供给的有效性更有助于服务主体及时把脉居民锻炼所需,及时转变并强化政府职能,不断提高供给侧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以满足公众日益高涨的体育参与热情,进而达到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需双侧协同发展的动态平衡。

4.4 拓展智慧体测与健身服务站布点规划,创建居民个人体质健康档案库

社区居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是建设高水平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拼图。依托无锡发达的物联网技术平台优势,积极推进社区居民体质监测与运动健身指导的智慧化转型。通过增设智慧型体测点等对社区居民进行定期体质监测并公布结果,有助于民众直面个人体质健康状况及变化进而更新锻炼计划。基于体测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创建居民个人体质健康档案库,既便于监测部门对数据的及时评估、反馈与更新,也有利于社区体育参与人数持续增长,居民健身生活化的养成。进一步拓展健身服务站在各社区的布点规划与建设,并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升级科学健身指导水平,从而为居民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4.5 强化社会体育指导人才队伍建设,成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志愿者协会

社区居民健身需要专人专业指导。尽管无锡每年都会新增一定数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但随着社区健身人口规模持续扩大,科学健身指导依然存在供给缺口。为进一步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与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要从专业素养、技能水平、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等方面不断强化社会体育指导人才队伍建设。同时成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志愿者协会,做好志愿性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内培与外引工作,鼓励并支持生活在社区内外的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大学生、有健身经验的居民、具有体育专业背景的社区公务人员、健身会所从业人员等参与到体育志愿服务中来,凝聚多方力量,壮大队伍发展,组织引领体育公共服务效能最大化,从而提高社区居民锻炼效率与对居民的科学健身指导率。

4.6 建立完善社区体育信息宣传与竞赛制度

建立完善社区体育信息宣传與竞赛制度以方便居民及时获取并参与各方面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信息。除纸媒宣传等常规手段外,利用锡城新建的500个城市社区智慧屏适时滚动发布社区体育信息,为居民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务。通过“e动锡城”智慧健身馆、全民健身节、互联网+科学健身大讲堂等途径向公众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科学健身素养。定期举办各类社区体育竞赛活动并促其常态化,培养居民竞赛参与意识和终生体育理念的养成。

4.7 提升村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有效供给,推动公共体育服务向基层不断延伸

村改社区是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政府主导型产物,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极为特殊的社区类型[9],其多源自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的转轨变型。随着无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速与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的完成,一批“村改社”“村改居”社区已经产生或正在形成。村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相较于核心城区发展相对滞后,建议相关体育主管部门应以基层和农村地区为下一阶段工作重点,从优化村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入手,不断提升信息宣传、竞赛组织、健身指导等体育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推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向基层不断延伸,实现村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向高效能转变,向下带动农村地区群体事业发展,以提升农民的身体健康水平,营造健康和谐的农村文化氛围[10]。

4.8 扎实推进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普惠均等,切实保障社区特殊群体体育权利

作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对象,每一位居民都具有享有各项体育公共服务的权利。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不断深入,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对于政府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11]。扎实推进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普惠均等,既要惠及人人又要公平均等。“普惠均等”创想下尤其要重点关照儿童青少年、空巢老人、孕妇、残障人士等社区特殊群体的体育参与,科学拓展与构建特殊群体的社区体育生活空间及健身路径,并为其科学健身提供指导服务,推动社区全民健身覆盖,切实保障社区特殊群体体育权利,促进社会公平。

4.9 探索创设社区体育学院,发掘其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中的教育功能

借鉴国内外社区(教育)学院及开放大学建设经验,在锡高校、医院等试点性探索创设社区体育学院,为传习“体医融合”健康理念、科学健身方法与技能、社会体育指导员再培训、社区体育公务员再教育等提供便利。学院应以广大社区居民为主受众,晚6:30~9:00为主授课时段,设置全民健身指导理论与方法、有氧运动系列课程等主干课程,鼓励并吸引高校体育教师、医生、体育保健专家、资深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担任讲师,以便充分发挥学院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中的教育功能。

5 结语

综上,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不断提档升级可以有效带动全民健身生活化。无锡社区健身人口规模的日趋扩大和社区居民健身需求的不断增长要求建设与之相适应的高水平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实现无锡社区全民健身生活化,应立足于实际大力推进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向高效能转变,构建“社区全覆盖,社区全员参与共享”的科学高效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以不断提高居民的主观感受度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康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11):11-14.

[2]王学彬,郑家鲲.回顾与展望:近10年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述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6):5-12.

[3]王占坤.发达国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体育科学,2017,37(5):32-47.

[4]李兵.基于善治理论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4):54-60.

[5]刘岩,郑宏伟.徐州市社区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4):48-52.

[6]无锡市体育局.2017年无锡市体育工作要点[EB/OL].[JP2][2017-03-30]. http://tyj.wuxi.gov.cn/doc/2017/03/30/1295714.shtml.[JP]

[7]游茂林,樊荣.美国城市社区体育供给模式及其启示——以盖恩斯维尔市为例[J].体育学刊,2017,24(5):48-51.

[8]张龙.城市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3):40-44.

[9]彭英,唐刚.基于需求与满意度耦合视角的“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研究——以成渝实验区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16,52(3):3-12.

[10]张兵,夏成前,马永明,等.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城郊村体育发展理路探研——基于江苏省东南村的考察与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2):37-43.

[11]吴筱珍.制约我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主体因素与优化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6):42-46.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体系苏南地区社区体育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探析
简政放权与还权赋能:经济发达镇创新公共服务供给体系问题探讨
苏南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经济效益分析
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还需迈过几道坎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当前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婴幼儿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
苏南地区乐器销售市场调查研究
基于二次现代化理论的苏南地区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