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万花筒里 看中国—东盟创新年

2018-05-14 11:51黎敏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杂交博会科技

黎敏

在众多媒体记者的镜头前,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手握一部翻译器,分别说了3句话——“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世界”“让世界聆听我们的声音”和“今天的节目很成功”,话音刚落,翻译器瞬间就给出了流畅的英文翻译。随后他又用翻译器进行了英译中的演示。这一幕出现在刚闭幕不久的中国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开启的“代表通道”上。

在“中国智造”惊艳亮相的同时,不远处的东南亚,多个国家正在酝酿着本国区块链发展的大计。从人工智能、共享经济到近期大热的区块链,在科技创新的大潮下,没有国家甘愿掉队。东盟国家将创新写进了《东盟创新宣言》,中国将创新驱动发展写进了中共十九大报告,在这些关乎创新的蓝图中,科技创新无疑是其中的核心。随着2018年4月中国—东盟创新年的正式启动,科技创新将继续引领中国—东盟全方位的创新合作。

机制搭台:构建科技合作的朋友圈

3月的春风裹挟着海的味道吹到了印尼巴查查兰大学。15日这天,印尼巴查查兰大学校长阿赫玛德教授接待了一帮来自中国的朋友。他们就是由广西科技厅厅长曹坤华带领的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们。在曹坤华厅长与阿赫玛德校长的共同见证下,广西民族大学海洋与生物技术学院与印尼巴查查兰大学渔业及海洋科学学院签署了共建“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国际联合实验室”的合作协议。

这是继中柬两国建立食品工业联合实验室,中泰两国建立气候与海洋生态联合实验室等联合实验室后,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科技合作上的又一个新收获。

一个个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其实得益于“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以下简称伙伴计划)”的启动。

1994年,中国与东盟正式成立了科技合作联委会,为双方科技合作提供了机制保障。2012中国—东盟科技合作年期间,中国—东盟首次召开了科技部长会议。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时任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与东盟10国科技部长共同启动了伙伴计划。在伙伴计划的框架下,中国科技部与东盟成员国启动了“共建联合实验室计划”。该计划将根据合作国的重大需求,在合作国建设高水平的联合实验室。中国科技部将为每个联合实验室建设提供不少于100万美元的资助。

除了联合实验室,伙伴计划也明确要建立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为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做些实事儿。2013年9月,在第1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式上,中国和东盟国家科技部长共同为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揭牌,由此也揭开了中国—东盟科技合作的新一页。

而见证首次中国—东盟科技部长会议召开,伙伴计划启动,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成立的东博会,也因此在双方科技合作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平台风采:东博会里话科技

戴上VR眼镜就能身临其境般地体验驾驶F1赛车的速度与激情,仅凭唾液就可以测试你的酒量,通过360度全景相机就能将美景360度无死角地收入眼底……这可不是在哪个科技馆里,而是第14届东博会先进技术展的展区里。作为东博会常设专题展,已经成功举办14届的东博会先进技术展,不仅已成为东盟国家了解中國科技发展、寻找技术合作与商机的一个窗口,也成为东博会推动中国—东盟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

而随着2013年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的正式成立,由其承办的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便成为东博会每年必定举办的重要论坛。“2012年起每年举办中国—东盟科技部长会议,2013年开始每年举办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这大大丰富了东博会的内容。”前中国科技部副部长、现任中国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曹健林曾这样评价东博会。他指出,一般的博览会,通常只是单纯地展出高科技产品,而东博会在与会期间,不但集中展示中国与东盟的最新科技成果,还举办科技论坛、技术转移推介等活动,效果很好,在业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在2016年第13届东博会期间举行的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开幕仪式上,一批中国—东盟重点科技合作项目集中签约,包括中国(广西)—文莱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备忘录、中越边境农业科技走廊建设、中泰健康医疗科技联合计划等项目。

实际上,目前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先进技术需求最大的仍是农业和能源两方面。在能源上,最受欢迎的是生物质能源技术;在农业上,则是杂交水稻技术。而关于杂交水稻技术推广的故事,可以从20年前说起。

领域延展:科技合作满园春

20年前,在中国—东盟科技合作的花园中,对于双方都十分重要的农业技术合作最先开花结果。

1998年,中越双方共同提出要在越南建设农业综合技术示范基地。次年,广西农科院与越南农业大学就被确定为项目实施合作单位,以共同推动这个中国在越南建设的第一个农业综合技术示范基地。

2000年,带着建设“中越农业综合技术示范研究推广基地”的使命,广西农科院的吕荣华、覃耀东、卢焜光等3位中国专家来到越南河内,由此踏上了长达10余年的中越农业技术合作之路。

然而,这条路并非坦途。要推广中国农业先进技术,中国农业专家除了要克服种植品种“水土不服”、技术攻坚等难题,还得逾越观念的鸿沟。

就拿杂交水稻的推广来说,过去,越南当地农民多是深水插秧,秧苗插得很深,然后让其自然生长,方式粗放。但杂交水稻需要稻田基本水平,浅插秧苗,还得精细管理。用老办法种植杂交水稻,产量自然不高。中国专家多次将种植新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民,但他们都难以接受。他们喜欢中国杂交水稻的高产,却不喜欢中国种植技术的“烦琐”。

怎样才能有所突破?几经考虑,中国专家决定从越南农业大学的学生中找突破口,因为大学生比普通农民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也更容易影响身边的人。于是,专家们把几个杂交水稻品种的种子交给一位学生,让他带回家按照规定的方法来种植。这位学生回家后,让家人按照要求来种植,结果水稻长势非常好,他的家人很高兴,周围的农民也很是羡慕。

“经过对比,觉得中国专家的水稻种子和种植技术好,他们就信服了。”中国专家吕荣华说,后来当他们再带着种子推广时,不用再费劲解释,当地农民很快就跟着中国专家学种杂交水稻了。此后,中国杂交水稻在越南的推广也更加容易,很快在越南“生根拔节”。

除了农业领域,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科技水平的进步,双方的科技合作也逐渐“穿过稻田”,或驶上轨道或接入网络,或跃入海洋或飞上蓝天……

2015年,老挝建国40周年,老挝第一颗卫星“老挝一号”顺利升空,为老挝人民带来了一份实在的建国礼。而这颗卫星背后,是中老科技合作迈出的一大步。目前,在地面站工作的百余名员工中,老挝员工占了约9成。经过“中国老师们”的培训,老方技术人员已初步具备管理卫星的能力,以及对“老挝一号”卫星进行日常检查、常规控制、应急处理的能力。

中老科技合作的这项成果就犹如一颗“恒星”,闪耀在中国—东盟科技合作的“银河”里。据统计,目前中国和东盟已在农业、生物、食品、能源、传统医药、医疗、遥感、地震、海洋等领域实施了超过1000个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从20年前的一粒稻谷,到今天的海洋遥感、汽车制造、通信卫星……中国—东盟科技合作有难题、非易事,但双方合作领域的不断丰富,正是中国—东盟科技合作日益深化、日益紧密最直观的反映。

机遇“加成”:创新年里创新意

2017年第31届东盟峰会闭幕式上,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从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的手中接过了东盟轮值主席国的木槌,并宣布“坚韧与创新”将作为2018年东盟峰会的主题。这意味着2018年,东盟内部将加强团结协作,并以创新方式促进发展。而中国与东盟也将“创新”作为2018年双方合作的“关键词”。在2018中国—东盟创新年里,众多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活动大幕已徐徐开启。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已在2017年第20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宣布,中国将在2018年举办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中国—东盟青少年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愿在未来5年内安排500人次东盟青年科学家赴华从事短期科研工作,培训1200人次东盟科学技术和管理人员,投入运行10家联合实验室,以科技创新引领双方全方位创新合作。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在科研活动开展的同时,市场对于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也呼声渐高。毕竟科技不等于现实生产力,只有将学术报告里的科学技术转化为智能的翻译器、投产的新能源汽车等等物质形态,才能发挥科技合作的实效,才能让中国—东盟的科技合作惠及更多普通百姓。

因此,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商品的工业设计创新近年来也得到中国与不少东盟国家的关注。2018年5月,借着中国—东盟创新年的东风,中国柳州市将举办首届中国—东盟工业设计与创新论坛。论坛将邀请国际工业设计业界专家和中国—东盟政府相关单位共商行业发展,引进工业设计与创新人才、项目,为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从“图纸”走向“生产线”贡献一份力量。

中共十九大报告从四大方面提出了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举措。一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具有前瞻性、引領性的基础研究科技创新;二是旨在转化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应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三是有利于调动创新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四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这四大方面,既有创新的“硬件”,也有体制机制创新的“软件”。而在中国—东盟创新年中,双方除了在科技创新中写下新的字句,也必将在合作机制、合作模式、合作理念等方面留下创新的深刻足迹。

猜你喜欢
杂交博会科技
数字化将开启东博会里程碑式的新征程
从“80后”变“90后”袁隆平许下这样的生日愿望
充分放大进博会延伸效应
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2016武汉光博会
科技在线
2016CFB餐博会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