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互动生成的“学本”课堂

2018-05-14 09:28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学本课堂教学课堂

一、课改背景

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为盐城市教育局直属公办初中。学校现有毓龙路校区、鹿鸣路校区、康居路校区、学海路校区等4个校区,共183个班级、11000余名学生。此外,文峰校区、盐阜校区也由我校协管。由于生源数量多,师资紧缺,导致课堂上“讲风太盛,自主太少,重预设,轻生成,重教法研究,轻学法思考”,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为破解这一难题,加快高效课堂建设步伐,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我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构建互动生成的“学本”课堂的教学主张,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

二、指导思想

我校以《盐城市中小学“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行动方案(2016—2020年)》为指导,以促进学思结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深入推进课堂教学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力争用3年时间构建起适合教情、学情,学科特点鲜明,且能彰显我校特色的互动生成的“学本”课堂模式,使学生的主体性真正落到实处,进而推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三、理论支撑

1.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独立于学习者之外的客观的东西,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起来的。建构式教学坚持学习者必须具有假设、预测、操作、提出问题、追寻答案、想象、发现和发明等经验,借以建构新知识。这意味着学习方式的改变。建构主义所持的教学基本观点是: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注重协作学习,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

2.协同理论。

该理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系统间存在着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合作的关系;课堂教学过程是协作学习、互相提升的过程;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

3.分布认知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共同体、知识建构共同体、协同学习等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分布式认知活动;学习是参与实践共同体的过程,因而学校应当是“学会学习”的共同体,即“学员的共同体”;学习是“形成世界”“形成伙伴”“形成自我”三位一体的对话性实践。

四、对互动生成的“学本”课堂的理解

1.“学本”与“学本”课堂。

“学本”是指教学应以所有学生素养的提升为目标,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学本”课堂力求还原学生“真学”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真课堂。“学本”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营造自由的学习氛围,设计适宜“互助、合作、参与”的有效学习活动,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状态。

2.互动与生成。

互动是指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其本质是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条件。生成则是指在开放态势的课堂里,教师必须具备对信息的捕捉、判断与重建能力,能够在课堂上不断地倾听学生、回应学生,其核心是高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

五、互动生成的“学本”课堂的基本要素

第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也是学习者。教师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互助关系。

第二,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专业活动的灵魂,具有导教(指导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导学(指导学生学习)、导测评(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的综合功能。适当的教学目标应当让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第三,恰当的课堂导入。课堂导入应以学生的预学为前提,以学生熟悉的某一部分知识内容为基础。教学就是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互动的过程。

第四,重视来自于学生的问题。课堂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平台。这些问题应更多地来自于学生,来自于互动。合作学习应当建立在个人独学的基础上。

第五,知识的呈现应突出过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预学(先学)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协同合作能力、发现问题能力等。

第六,课堂应以对话为主线贯穿。这样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六、互动生成的“学本”课堂的推进策略

1.制定方案,明确目标。

为使教学改革有序推进,我们从指导思想、理论支撑、核心要素等多个方面确定了我校“构建互动生成的‘學本课堂”3年行动方案,计划利用3年时间,依照“摸索—尝试—总结—反思—提高”的路径,将“学本”课堂打造成盐城市乃至江苏省“特色课堂”。我们还准备收集100节教学设计范例及100个课堂教学实录,结集出版并同步推出相关视频,充分发挥我校的示范引领作用。

2.专家引领,名师示范。

我们有计划地聘请专家、学者来校开设专题讲座,普及相关理论知识,引领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开展专题学习,集中讨论,消化吸收;自2016年9月起,安排全校所有具备市学科带头人(含)以上学术称号的教师在全校范围内或学科组内开设讲座或执教研讨课(每学期不少于一次),其中特级教师主要在学校层面开设讲座或执教研讨课。这样的培训既有理论指引,又有实践验证,可以帮助教师更好、更快地对“学本”课堂产生认同。

3.全员参与,整体入轨。

我们向每一名教师发放了《“学本”课堂应知应会》学习手册及相关资料,供教研活动使用。这样,教师对“学本”课堂的样态就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能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实践。

我校每年都会举办“而立杯”“五四杯”“新秀杯”等教学竞赛活动。我们要求所有参赛教师必须围绕构建互动生成的“学本”课堂这一主题,执教一节课、制作一份课件、提交一份教学设计及一份教学反思。在每周3次的教研活动中,我们也要求教师开展相关主题特色教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课堂教学改革的稳步实施。

4.环节设计,聚焦学情。

(1)教师的备课要着力解决三个问题:学什么?怎么学?学得如何?

(2)以预学为起点进行课堂导入,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一个主问题贯穿整个课堂。主问题可以再分解成几个有梯度的小问题。

(4)学习过程以学生自学或合作、协同学习为基本样态。教师必须跟踪学生思维的全过程,适时点拨、指导。

(5)课堂反馈、当堂检测要作为必需的评价手段,以了解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6)课堂小结可以多样化,提倡由学生自我总结或师生共同总结。

(7)作业布置要加大学生的自主性,可以让他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或让他们自主编制作业等。

5.搭建框架,有序前行。

我们搭建了互动生成的“学本”课堂基本框架,细分为以下3种:

框架一:创设情境→实施活动(2~4个)→检测反馈。其中,活动实施流程为:独立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提升。

框架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归纳总结、提升拓展→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框架三:检查预学情况→提出“中心问题”后,自学、互学、展学→课堂检测(反馈)→归纳小结、提升拓展。

6.借助课题,深入探究。

我们要求各备课组开展与“学本”课堂相关的校本课题研究,例如“基于建构理论的互动生成的‘学本课堂构建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互动生成的‘学本课堂构建研究”“基于协同理论的互动生成的‘学本课堂构建研究”“传统课堂与互动生成的‘学本课堂比较研究”等。课题主持人就是备课组长,备课组内具有市教学能手以上称号的教师都是课题组成员;课题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课题有详细的计划安排与实施细则,并与学科要求(目标设定、活动单的确定、活动环节设计、课堂练习的达成及评价、课后作业的布置等)紧密结合。这有助于教学改革向纵深迈进。

七、实践成果

一年来,我校教师36人次荣获省教学基本功竞赛一、二等奖或省、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达,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2017年,我校榮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完成省级课题23项、市级课题31项,另有13项省、市级课题正在研究中。多名特级教师先后开设省、市级公开课、示范课100余节,充分发挥了名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我们也积极倡导“以博学为门径,以约修为指归”,将育人目标定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时代领跑者”,坚持素质教育,开齐、开足各类课程,打造涵盖人文、艺术、科技、体育等各个大类的特色社团,如北楼文学社、新达尔文社团、科技创新社团、航模社团等。这些课程(活动)也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根据“江苏省初中教学管理创新特色学校”评选活动中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参评材料整理)

猜你喜欢
学本课堂教学课堂
欢乐的课堂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教育寻真
渗透“学本”思想 构建有效课堂
整体·联系·学本
浅谈“学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观B
写字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