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心区域融合发展路径探索研究

2018-05-14 12:19钱昕黎
山西农经 2018年19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一体化

钱昕黎

摘 要:当前,江苏沿江经济带已进入“战国时代”,沿江城市竞争激烈,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展转向结构调整,“如何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升城市首位度”成为组团型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了泰州市当前中心区融合的基础和面临的困难,提出通过聚焦市区间真空地带发展、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推动全域旅游以及提升中心城市服务能级,加快泰州市区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等多方面融合的框架体系。

关键词:一体化;融合发展;中心城市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19-0004-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299 文献标志码:A

经过20 多年的发展,泰州市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接近饱和,产业发展空间愈显局促,城市发展迫切需要拓展新的空间。同时,城市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更加注重城乡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城市品质。纵观泰州市域,向西遭扬州城市发展挤压,向南通过医药城建设已基本实现跟高港区连成片,北面已达城市边界,因此唯一能够提升城市功能、扩展泰州繁华版图的方向是东进。姜堰自撤市设区后,加快与中心城区协调发展,空间距离不断缩短,泰州打造更高层次城市化条件已然成熟,加快市区发展,出路在融合。建议加快推进“海姜”融合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要素联动,构建市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在发展上聚合力,以更高水平推动市域经济发展。

1 推进“海姜”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 中心城市发展的内生要求

姜堰在撤市设区之初,与海陵相距20 km,20 km是城市一体化发展或组团发展的临界点,当时由于基础设施、城市功能相对落后,不具备一体化发展条件。经过5 a发展,姜堰城区与中心城区的空间距离已经缩短为12 km,如果这12 km的连接带不整合发展,泰州大城市的格局将无法形成,因此,泰州城市从组团型发展转向紧凑型发展迫在眉睫。

1.2 扬子江城市群建设发展的外在驱动力

首先,扬子江城市群打破了传统的苏南、苏中经济板块划分,把泰州和苏南放在一个平台上,其实就是要求对标苏南,加快融入苏南现代化示范区。所以目标定位必须调高,各项工作不仅要围绕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还要围绕现代化来规划和实施。其次,泰州是长三角二型大城市,在城市群中,和无锡、常州、南通、扬州定位一样,但客观讲,中心城市是由两个县级城区、一个港口城区和一个高新区组成的,组团型城市,载体分散、功能不全,建市22年来虽然也很努力,但对照二型大城市的标准,与无锡、常州、南通、扬州相比,相距甚远,这个短板很明显需要加快跟上。

2 推进“海姜”融合发展的主要原则

2.1 逐步有序规划推进

纵观国内外成熟都市发展过程,都是经过多次规划形成,避免追求一步到位,海姜发展也是一个逐步融合的过程,需要不断调整与深化。姜堰区已经错过了上一轮纳入泰州城市总体规划编修的机会,在新一轮总体规划中,应将姜堰区作为这次规划的重点。姜堰撤市设区以后,泰州市辖区已经近似于一个广域市了,包含广大的农村地区,那么现有中心城区以及在这个规划周期内会成为中心城区一部分的地区,应该在规划中单列出来。

2.2 以民众利益优先

宜商、宜居、宜业是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两区融合发展,应满足老百姓对市政事业的新需求、新期待,必须把方便群众、惠及百姓作为“为民市政”的重要内涵,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建设,早日让老百姓享受到同城发展的便利和好处,享受现代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

2.3 发挥优势,错位发展

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把姜堰特色做出来,在城市功能和产业优势上又要有别于海陵、高港和药城。目前,姜堰3个方面的功能应该凸显和放大:生态宜区、休闲好去处、制造业中心。

3 加速“海姜”融合发展的建议措施

3.1 构建现代化交通路网体系,促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海姜”融合意味着中心城市区域的扩大,市区之间高效交通缺乏的短板也会越来越明显,需要构建内通外畅的现代化交通路网体系,把姜堰打造成泰州入城的一扇门面。

第一,加快两区间主干道建设。目前泰州市交通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连接海陵区、姜堰区的5条主路,经过数年发展,目前3条路通车,其余都尚未启动,参照“海高”之间5条路,“海姜”之间差距明显,且姜堰城市规模较高港更大,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同时,3条路中只有1条是快速路,还未完工,其他主干道交通质量较差,存在平交路口多、限速严等问题,影响运行效率。建议加快推进主干道开工建设进程、归并现有道路上的交叉口,加大打击公路两侧违章、违建问题。

第二,大力推进路网建设。有了一定数量的东西向通道,与南北道路结合形成网格状,项目才能落户生长。同样参照“海高”之间,以长江大道和东风路为两边,在此之间大概6 km的东西间距,中间有5条路贯通。而“海姜”之间,以海姜大道和328国道为两边,在此之间同样大概6 km的南北间距,没有道路连接,杂乱无章,差距显而易见,要尽快补上。

第三,构建BRT等大通道交通。轨道交通是组团发展的城市克服交通瓶颈的重要手段,据了解,在泰州市综合交通规划中已经深入开展轨道交通研究。考虑到目前建设轨道交通的时机还不成熟,建议在预留轨道线路的同时,先行以城市BRT建设来替代轨道交通,满足市民出行要求。

3.2 聚焦真空地带发展,加快城市发展要素流动

目前姜堰与海陵之间12 km的距离内依然是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混为一体的状况,加上姜堰经济开发区向西发展、海陵工业园区向东发展的趋势,势必进一步阻碍姜堰与海陵之间的城市化连接,而两区融合的关键就是中间地带的发展突破。

第一,研究启动市内小范围区划调整。将新328国道以北、海姜大道以南,按照新城区功能定位,严格控制并逐步削减区域内工业用地,统筹规划农民安置区、居民小区、社会事業项目等。同时,建议规划姜堰经济开发区向南发展,海陵工业园可与新能源产业园统筹发展。姜堰经济开发区需要调整定位,要与海陵工业园区、海陵东部新城发展规划有机衔接、有效对接,加快现有园区的去工业化,关闭污染企业,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文化创意产业以及都市型工业,结合姜堰特色,加快发展智能电网等符合中心城市产业发展方向的工业项目。

第二,在连接带上建设新型小城镇或者高品质生态宜居区。加大新项目招引力度,以三产服务业的发展集聚人流、物流等城市发展资源要素。突出招引国际、国内知名品牌连锁市场及专营店,与市区产业关联度高、辐射效应大,如宜家、奥特莱斯这样的直销购物中心,可以绵延几千米,同时实现与市区商贸的错位发展。突出物流业发展,依托兴化、姜堰农产品生产特色,加强与电商合作,建立大型冷冻库等,发展物流。突出文化教育等事业,同步发展文化教育、卫生医疗、体育健康等服务事业,加快建设学校、医院、体育场等项目。

3.3 以推动全域旅游为契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城市是第三产业的集聚中心与消费中心,以“旅游即城市”的理念推动旅游产业与城市建设管理的一体化,通过旅游发展,推动市区融合。

第一,深化空间布局,形成连接海姜的旅游带。将姜堰区域内的旅游景区和海陵的景区整合,做大整个旅游产业。溱湖风景区是泰州的龙头旅游景区,海陵区以凤城河景区为主,但是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还不强,建议应以溱湖风景区和华侨城为核心和龙头,整合资源。建设海陵区到溱潼之间的一级公路,可途经淤溪、桥头、沈高三镇,借助这3个乡镇既有里下河地区地域特色又临近主城区的优势,与溱潼合并发展,即面向泰州市民发展近郊旅游,也可为做大旅游提供空间[1]。

第二,优化产品整合,打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泰州市旅游发展的主题一直是“水城慢生活”,姜堰设区后应该进行相应的产品调整,将姜堰的旅游项目推介、旅游形象宣传统一进来,不要让人感觉姜堰是姜堰的、泰州是泰州的。乡村旅游是推进泰州全域旅游的基础,建议围绕“城市旅游、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思路,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做大养生、保健等旅游产品,如发展特色民宿、引入连锁养老机构等。

第三,推进商旅文融合,助推旅游转型升级。借鉴常州江南环球巷的建设经验,在海陵和姜堰中间地带引入具有“文商旅”三位一体的旅游项目,也可依托位于姜堰海陵之间的三水乐园项目,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引入新的发展理念,打造“旅游+商业”的开放式景区,为市民构建家门口的主题公园,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的聚集。推动景区间联动,联合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放大资源、互补优势,带动两地酒店、商旅等配套产业发展。目前溱湖承办的“铁人三项赛”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兴化、溱湖也都承办过马拉松比赛等,建议泰州景区和溱湖景区联合举办跑马、自行车赛等体育赛事。

第四,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实现景区融合发展。推动泰州市区和姜堰区景点开展同城惠民工程。目前泰州市区景区已实现向全市居民(包括县区)免费开放,但是姜堰区景点如溱湖,仅面向持姜堰区身份证的市民免费开放。畅通旅游交通“毛细血管”。目前,海陵和姜堰区景点之间并无直接公共交通干线,如溱湖、凤城河景区、白马海军诞生纪念馆等之间,公交需要多次换乘且班次极少,若非自驾游或跟团游,着实不便。机场、火车站也缺乏到达各景点的交通干线。建议推进旅游“最后一公里”建设,实现城市中心区、机场、车站、码头等到主要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以及景区之间的交通无缝衔接,实现景区接驳服务[2]。

3.4 打破行政壁垒,统筹市区基本公共服务

市区融合远不止经济层面的融合,以提升城市软实力为目的的融合同样重要,主要举措就是统筹市区基本公共服务,着力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和文化素养,让老百姓享受到同城化的待遇和便利。

第一,打破基本公共服务“双轨运行”体制,完善市域城市功能配置,推动建立市区一体化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为城市提质转型打造新平台。建议政府各部门列出“城市功能融合清单”。如开展科教一体化,实现全域图书通借通还“一卡通”,鼓励中小学校建立合作交流机制,最终实现全域通招;实施金融一体化、住房公积金贷款一体化;稳步推进社保和医疗卫生一体化,实现两区医疗保险双向互通、即时结算、报销互认,达到就医同城化的目标等。

第二,进一步理清权责,优化效能,探索形成权责一致、条块结合、各司其职的高效管理新机制。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理顺城市管理执法体制等,推动首次户籍办理、身份证办理同城通办、解决出租车同城运营等。

4 结束语

泰州市域发展,应以“大市区”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方式、“大改革”的勇气和智慧、“大格局”的胸襟和气魄,进一步强化融合发展的理念,进一步破解融合发展的难题,进一步形成融合发展的合力,以更新理念、更宽视野、更高标准、更强定力,用心做好市区融合文章,推动市区深度融合、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应巧艳.新常态下多中心城市融合发展研究——基于臺州市的实证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7(18):12-14.

[2]杨培峰,孟丽丽.生态导向的城市空间规划实践探讨——以绍兴袍江新区两湖区域空间发展规划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1,2011(1):49-54.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一体化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发展途径之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