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涓及其诗歌初探

2018-05-14 16:31陈令钊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山水诗

陈令钊

摘 要: 金涓是元末明初的知名学者和诗人。因时代动乱,无法实现政治抱负,金涓选择了归隐、治学的生活道路。他的文集四十卷在明代已散佚不传,唯存《青村遗稿》一卷,共收录诗歌150首。他的诗以吟咏山水为主,描述了其隐居生活,表达了其淡泊独善的追求。他的唱和赠答诗和隐逸诗,是他自然、自适、自由的生活外现。金涓高洁的品性,不同流俗的人生追求,成为后世文人效仿的人格范式。

关键词: 金涓; 《青村遗稿》; 隐逸; 山水诗; 酬唱诗

中图分类号: I2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8)02-0060-04

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重武轻文的统治政策,很多南方的文人一度受到打压和排挤,因此很多文人选择幽居在野,这使他们有更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金涓就是其中之一。

一、金涓及其《青村遗稿》

金涓(1306—1382),元末明初人,祖上本姓劉。五代吴越之际,因“刘”与吴越王钱镠之“镠”谐音,为了避讳,时任东都越州刺史刘昕率先易刘为金,于是吴越境内刘姓多改为金姓。《金华贤达传·青村先生小传》载:

金涓字德原,义乌人。受经于许谦,学文于黄溍,淹贯经传,卓识过人,隐居青村,学者称为青村先生。[1]

金涓自幼颖悟警敏,年少时,每日即可诵记数千言。及长,即学文于同居县城的黄溍。黄溍,字晋卿,为元代文章宗师。黄溍见金涓年虽少,为文却简约而古朴,非常惊奇,于是悉心教导。当年金涓尚在黄溍门下时,就曾陪侍黄溍拜谒许谦于岁寒亭上。元至顺二年(1331),黄溍召入大都,以应奉文字入翰林院。金涓于是投身于东阳许谦门下。《祭青村先生文》载曰:

呜呼先生,生于皇明盛世,家道昌隆,既富且庶,当其伯仲,一掌于金谷,唯先生向学,乃专心而致志。岁寒亭上,立雪已深;白云轩外,春风和气。斯时同门者百数十人,独先生称为入室高弟。[2]1

许谦门人众多,本郡以外,近者吴、越、徽、闽,远者幽、冀、齐、鲁,负笈投学者,人数众多。当时,与金涓一起学习的就有一百多人,而独金涓所学最优,深得许谦喜爱。金涓不负师望,为诗为文,更加用功,被称为入室高弟。许谦说,学者必以至性人伦为本,以开明心术、变化气质为先,以为己为立心之要,以分辨义理为处事之制。金涓自朝至夕,研究奥旨,师心自是,用自己的体验践行老师许谦的经义。

金涓学经于许谦,许谦受业于兰溪金履祥,金履祥则承学于金华王柏,王柏则问道于同邑何基。何、王、金、许,学问承继,婺学道统,一脉相传。

金涓一生,笔耕不辍,文稿颇丰,有《湖西集》、《青村集》两集共四十卷的文稿,惜在嘉靖年间就已散佚无存,后人搜得遗稿及相关诗文各一卷,由裔孙金江梓印,题《青村遗稿》。

《青村遗稿》通行本有四库本与金华丛书本,两本皆无目录,内容颇有差异。四库本为“浙江巡抚采进”,首录《送杨仲章归东阳诗卷序》 1篇,后依次为七言古诗5首、五言律诗40首、七言律诗66首、七言绝句39首,共计150首。馆臣指出:“所著有《湖西》《青村》二集共四十卷,兵燹不存。嘉靖中其六世孙魁始掇拾散亡,编为此本。魁子江始刊板印行。以所存无几,非涓手定之原集,故题曰‘遗稿。”[3]433根据这一论述,四库本当以明嘉靖金江刻本为据收录。

金华丛书本是此书目前可见的唯一刻本,刊行时间晚至光绪二年(1876)。主持刊版的胡凤丹称:“求其遗集,频年不获。今年七月得孙琴西方伯逊学斋所藏抄本,忻喜无量”,“爰亟绣梓以永其传。”[4]卷首由于所据底本为抄本,故其文献来源尚需考定。此本题两卷附录一卷,前为序、跋、小传等相关文字,依次为胡凤丹序、金堡序、郑柏《青村先生小传》、王可宗《祭青村先生文》、黄端后序、黄宗明跋、金江书后,大约可当一卷之数;正文首为送序1篇,后续刊七古5首、五律40首、七律66首、七绝40首,共计151首,比四库本多出1首七绝;末为附录,为黄溍、王袆、宋濂等人与金涓的酬酢文字。

纵观金涓一生,淹贯经史,熟读百家,诗文满腹,卓识过人。政治之清浊,食货之丰寡,军事之谋略,地理之形胜,一一储于胸臆。于是设帐授学。其教授生徒,或娓娓而言,经纬天下利弊;或侃侃而谈,纵横古今得失,使受听者心目廓然。时而豪兴所发,援笔为文,顷刻百字千言;间或激情所至,吟咏成诗,须臾五律七绝。真可谓以教授、著述、吟咏而告其终。

二、《青村遗稿》的思想内容

生活在元末明初的金涓,因其特殊境遇,使得他的思想带有避世的时代特征,并反映在他的文学创作中。

(一)吟咏山水

金涓为避战乱,隐居于蜀墅塘边的青村(现义乌市佛堂镇后塘村附近)。青村位于康湖之滨,塘山与公山隔水相望,景色宜人,让人流连。金涓悠游于云山水石之间,吟咏出不少丰厚恬淡、脍炙人口的诗篇。

金涓歌咏山水景物的诗歌风格雅淡秀丽,为后人所称道,试举其《江村》、《山庄》两诗为例:

寂寂江村路,轻烟晚自生。远峰晴见色,独树暖无声。渚鹭行看水,溪鱼卖入城。孤舟人不渡,两岸夕阳明。《江村》[5]5

青村溪尽处,林密隐孤庄。石老莓苔路,门荒薜荔墙。人行秋叶滑,鹤立晚松凉。治亩农归后,蓑衣挂夕阳。《山庄》[5]5

宁谧恬淡的江南乡村里,傍晚时分,轻烟缭绕,远处山峰依稀中露出点颜色,一颗树静立不远处,所有的事物都显得宁静而安详。《元诗纪事》引《笔精》云“元末金青村涓与邑人吴莱、宋濂友善,有诗名。尝赋诗云云。又‘远峰、‘人行云云,皆佳句也。”[6]524

又如《蜀墅头》:

溪头自舒散,天澹夕阳微。拂石松边坐,看云水上飞。旧矶双鹭下,小棹一渔归。不觉吟成久,苔痕湿上衣。[5]8-9

金涓站在蜀墅溪头,近看水涧舒缓,仰望天高气爽,远眺夕阳西坠。诗人行走至此,稍觉累意,于是拂去脚边块石上的些许尘土,背倚古松,面对蜀墅,放眼湖水,水天一色。片片云彩在水上你追我逐,双双鹭鸟在矶上你依我偎。一叶扁舟,披着晚霞,载鱼而归。身临如此美景,岂不令人心旷神怡。此时此刻,诗人沉浸于诗情画意,一句复一句,一首复一首,不知不觉连草苔的潮气都爬上了诗人的衣裳。

再如《康湖山居》:

康湖环十里,半世乐吟身。白屋居寒士,青山是故人。松高天不暑,瀑近地无尘。颇得渔樵趣,生涯日又新。[5]6

自至正十八年迁居青村,金涓在这十里康湖畔,吟山咏水,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其间虽然有时不免产生孤芳自赏而觉凄凉之情,但“从今脱尘俗,自可鄙公侯”的意念是很坚定的。

(二)雅集唱和

元明之际婺州地区文人,因多是同乡、同门、朋友关系而彼此之间关系密切,往来交游频繁。他们之间往来联系的重要方式,就是赠答唱和。临行送别、书信往来,朋友之间互赠诗作是十分普遍的。当时,金涓与浦江吴莱、宋濂,本县王袆、朱廉、傅藻等为友,经常相互切磋、酬唱。宋濂《郑氏喜友堂燕集诗序》载:

余自禁林致政而归,久不与诸友胥会,怅然而兴遐思。洪武己未秋八月壬辰,胡教授仲申、朱长史伯清、苏编修平仲及金征君元鼎,咸集于麟溪郑氏……[7]1586

这里提到的人物就有胡翰、朱廉、苏伯衡以及金涓等。而金涓与王袆、胡翰、戴良之间诗歌酬答更是不胜枚举。他们之间的宴集与唱酬,没有了朝廷上的严肃,更多的是契友之间自由、会心的交谈。如《和杨仲齐》三首:

光明清绝地,物色藉诗描。野鼠拱虚穴,山蜂归早朝。闲庭翻芍药,枯木引陵苕。鼻观香风入,移时独未消。(《和杨仲齐韵》)[5]4

云峤无荣辱,林泉得浸淫。瀑飞晴雨散,风奏晓龙吟。大叶长茎蒜,枯枝老树林。吾行忽过此,殊喜得幽寻。(其二)[5]4

渴饮空中露,饥餐石上霞。夜茶烹玉液,春酒酿松花。自谓得仙术,不知老岁华。请看梳栉处,斑白照窗纱。(其三)[5]4

三首诗虽为唱和之作,实际上写出的是作者的隐逸生活。“闲庭翻芍药,枯木引陵苕”、“夜茶烹玉液,春酒酿松花”是作者生活环境与日常的写照,塑造了金涓超尘脱俗,高蹈远引,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形象,全诗风格清旷俊逸,意象高洁。

王袆在金陵为官时,曾有《次韵答金德元见寄》:

蹉跎三十未成名,况复时危事足惊。岁月逼人浑似梦,江湖浪迹若为情。已知干禄无他术,可信为儒误此生。多谢知心能念我,归欤献岁对持觥。(《王忠文集》卷二)

言语中透露出世道艰危,蹉跎岁月,一无所成的悲慨。“已知干禄无他术,可信为儒误此生”,更是道出了乱世中儒士无用的哀叹。

金涓依例回诗一百九十韵(已佚),宋濂在为金涓《青村遗稿》所作题跋中云:“德原先生所和子充王君诗,凡一百九十韵。时子充在金陵,因黄主薄之官乌伤,作诗饯之,遂于乡中旧游,深致意焉。诗止一百二韵,凡增多八十有八者,乃先生引而伸之也……非惟波澜浩渺不可涯涘,而其念乡学之美,思官政之治,实有得古人风劝之意。”[7]2086诗的内容可能“引而伸之”增加了道德的内容,被宋濂称赞为“得古人风劝之意”。这应该是婺州诗人身上天然的理学因素体现。

当然,也有些赠答诗纯粹出于朋友交谊,并不涉及道德风劝。如金涓的《寄许存仁存礼》:

金华有客负材丰,搜抉神奇夺化工。爱酒何殊陶果里,隐居真似陆龟蒙。欲知晴日莺花出,尽入新诗品藻中。江漢夕烽然未息,莫将心事较穷通。(其一)[5]10

年来无事学休粮,蜀墅溪头有草堂。几度暗云思棣萼,清宵看月坐藤床。侵晨处士烟霞疾,惭愧才人锦绣肠。樗散声名甘寂寞,从教诗句只寻常。(其二)[5]10-11

许存仁存礼疑即许谦之子许元许亨。前一首诗歌称赞对方隐居意趣及诗歌成就,聊表寒暄问候之意;后一首则叙述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描写到饮酒、隐居,闲暇无事学习道家的“休粮”修身养性,肆志烟霞,表现出淡泊名利、宁静闲适的心态,这些诗歌纯属朋友之间互道家常,无关乎诗教风雅了。

(三)隐逸情怀

古人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似乎自古以来,文人士大夫对隐士和隐逸文化有一种解不开的情结。

金涓的归隐,是出于远祸全身的考虑,也是其追求人格独立与自由的结果。后人视他作元明之际隐居避世的文人典型。《金华贤达传·青村先生小传》载:

州郡荐辟,辄恳辞谢曰:“牺尊青黄,岂木所愿耶?吾发已种种,岂能驱驰簪组之间哉?日游咏乎山水,以终其身。”赞曰:“柏观朱太史记青村隐居,称涓为安贞肥遁之士,考其德而求其行,信足有徵焉。”[1]

金涓身经元明嬗替,且无仕宦经历。他选择潜迹隐居,在于其漠然于天下治乱,满足于隐居的恬然自在、独善自养和旷意自达。试举几例:

幽居邻水竹,避地独柴门。白日琴书净,春风燕雀喧。看山凭矮屐,适兴任芳樽。天地军麾满,诗成自朗吟。(《乱中自述》其二)[5]8

园林春已半,茅屋日初长。水动鱼儿出,花飞燕子忙。看云闲坐石,把酒湿征裳。落落当年恨,高歌竟欲狂。(《乱中自述》其三)[5]8

索居三十载,一现铁穿磨。学浅非时用,人生奈老何。竹房来暝早,花坞聚春多。静坐无余事,门前水自波。(《自述》)[5]7

我在林间鹿与群,君为天上玉麒麟。莫将彩树灯前酒,来醉梅花月下人。白屋不生三阁梦,青山那识五陵春。行吟每到看松处,自有渔樵作主宾。(《方学士招饮不赴》)[5]14

雀声催我过湖西,日暮归来看药畦。髦老不思安乐土,问人何处托幽栖。白云出岫心何在,仙鹤离巢树欠低。携取琴书便归去,奚须更待杜鹃啼。(《自叹》)[5]13

处于天下骚动的、易代之际的文人,当自身的生存都受到威胁时,不管是荣华富贵还是济世理想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生存需要才是最基本需要。金涓诗文虽因遭兵燹而百不存一,然读其遗稿,仍能想见诗人极力躲避乱世扰攘,企图在青村建立自己桃花源的理想,并把山林岩穴当作保全独立人格的精神家园。

作为明初江南隐士的代表,从金涓身上,可窥得其群体特征。在生活方式上,他们或著述立说,或传道授业,或交游唱和,或观览山水,时常有一种远离社会、托志泉石、超然物外的境界,时势的巨变对他们追求自然、自适、自由的生活态度影响不大。在隐居原因上,他们隐居是自我选择的结果,传统尚隐观念的激励和追求独立、崇德、求静等内在因素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明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读涓诗,欣然命笔,题其诗后,言曰“气雄而言腴,发为文章,尤雅健有奇气,又不但长于诗而已。”[7]2087四库馆臣评论金涓称“诗格清和婉约,虽乏纵横排奡之才,而格调舂容,自谐雅度。”[8]473《四库总目提要》谓其“志趣颇高”,“恬于仕宦”,“故品格终在江湖诗上”[3]433,清同治间永康胡凤丹氏辑《金华丛书》时,得《青村遗稿》抄本以汇,胡氏谓金涓之诗“模范山水,陶冶性灵,亭亭物表,矫矫霞外。非夫志趣超旷,性情闲适,有得于中,无营于外者,乌能诣此”。[4]

三、后世对金涓其人的评价

明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十四日,金涓在青村与世长辞,享年77岁。此后族人在县西所居之坊巷为金涓立“金青村先生祠”。明万历十四年(1586),金涓以“崇儒”入祀义乌县乡贤祠。

王袆长诗《国宾黄先生之官义乌主簿因赋诗奉赠义乌乃仆乡邑故为语不觉其过多然眷眷之情溢于辞矣》(一百二韵)中述及金涓云:“德元负才气,少也不可羁。援经复据史,历历谈是非。酒酣即狂歌,襟度无畛畦。左足久蹩躠,想更容颜衰。惜哉承平世,遗此磊落姿。近闻处村僻,转与世情违。”(《王忠文集》卷二)此可知其为人,亦可借以了解其诗。从中可以看出,金涓是一位才华横溢、学识渊博、豪放不羁、无所遮拦的人。

《祭青村先生文》可谓是对金涓的盖棺定论,其曰:

先生自少有志于济贫洫孤,远迩饥寒,赖先生而活者,不可数计。先生之配,双失其明,众劝再聘,而先生酷以前定,而心不少二。此皆先生大异于世人,而世人莫能窥先生之涯际。先生自为童子时,出语长老悉已惊悸,既长学乎六经。其文章简古而纯粹,毅然不仕,隐于青村,以避名势,借使用之于朝廷,必作为雅颂歌咏皇明之功义;荐之清朝,必上追商周鲁颂之隆治。奈何终不出,而立后学之标帜。先生之子若孙,亦尝为显官,而先生弗克享其禄而倾逝。[2]

又《青村遗稿序》曰:

青村翁生胜国之末,当高皇帝龙飞江左,其同学宋文宪、王忠文辈,皆以才望,聊翩并进,为开国羽仪。翁独夷然不屑,屡违征辟,高卧烟霞,绝无贡禹弹冠之慕。……嗟乎,士君子立身,贵特立耳,意有所不可,则虽加以邦有道贫且贱焉之耻而不顾。彼奔走富贵,借口于圣人之一说,以自便其私者,宁不颡有余泚哉。是集行则天下咸识先民矩度,于今日营竞场中,下一帖清凉饮子,不独有功于翁,抑可谓有功于名教矣。堡幸讬族属,仰止高风,奉以周旋,庶几不敢为苟且功名之事。所赖裨益良多,而吾宗群从,学有渊源,无贻失坠,以光大先人德业者,尤愿交相勗焉。[5]

古人曰“学而优则仕”,但金涓终其一生而不出。金涓对当权显贵者投以白眼,避之讥之。而对贫寒孤苦者,却报以青睐,济之恤之。当其元末明初,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周围远近因饥寒贫苦而得金涓救济抚恤的民众不可胜数。金涓夫人,小其一岁,过门不久,即双目失明。而金家家道昌隆,既富且庶,因此重娶之说,不绝金涓之耳,但金涓概不理会,始终如一。金涓高洁的人格,不同流俗的人生追求,成为后世文人效仿的人格范式。

作为舌耕谋生者,面临相同的时世,金涓与其他文人作出的选择不尽相同,他企图置身事外,对政治采取回避态度,读书作文、授徒养家成了他身处元末乱世时保持相对平静心态的精神寄托:“何时四海收兵甲,还向师山理旧书。”一为开国文臣之先,一为立国忠烈之首,与入仕的同学挚友宋濂、王袆等未得善终的结局相比,青村先生的“湖西”、“青村”也许更代表了乱世文人的向往,他的理想也始终充满了文人气息。

参考文献:

[1] 郑柏. 金华贤达传·刘涓传[M]//胡宗懋. 续修金华丛书:永康胡氏梦选楼刊本,1924.

[2] 王可宗. 青村遗稿·祭青村先生文[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3] 永瑢,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 新北:臺湾商务印书馆影印,1983.

[4] 胡凤丹. 青村遗稿·青村遗稿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 金涓. 青村遗稿[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6] 陈衍.元诗纪事:卷二十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 罗月霞. 宋濂全集[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8] 青村遗稿提要[M]//文渊阁四库全书:1217册. 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1986.

猜你喜欢
山水诗
谢灵运山水诗的个体性探究
瞻谢公亭
东晋诗僧的佛玄思想与僧诗的文人化影响
木增的归隐与山水诗创作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佛教与谢灵运的山水诗
浅析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境界
试论玄言诗的评价
论李白各体山水诗的艺术渊源及其对传统的发展
王维山水诗禅境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