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形象的“他者塑造”和“自我建构”

2018-05-14 10:51李贤王亚军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3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

李贤 王亚军

【摘要】新疆地区民族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一直是传播学关注的热点问题。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形象传播的过程中,民族形象的塑造是一个核心环节。本文通过对新疆纪实纪录片和民族电影发展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他者塑造”和“自我建构”两个角度进行透视,以案例分析作为主要研究手段,努力寻找正确的新疆民族形象的影视建构方法,从而将新疆的形象更好地传播出去,能够走出新疆,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传播。

【关键词】民族文化;人类学纪录片;民族电影发展;自我建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A

新疆,是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之一,由于空间距离远、传播辐射范围有限、受众群体多局限为少数民族等原因,新疆的形象传播在跨文化传播中可能出现偏差。如何正确建构并传播新疆少数民族形象一直是国家和自治区政府非常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是传播学领域关注的重点之一。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为新疆少数民族形象的建构提供了主要载体,本文在跨文化传播的视阈下,以新疆少数民族影视文化的传播为核心研究对象,基于“他者塑造”和“自我建构”两种传播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寻求新疆少数民族跨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电影、电视等媒介是现代社会形象建构的主要载体,也是跨文化传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在跨文化传播方式研习中,影视文化的传播成为核心研究对象,本文是对纪录片和民族电影中的“他者塑造”和“自我建构”两种方式进行分析和深入研究,以期为新疆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寻找更好的路径。

一、影视传播中新疆少数民族形象建构的现状

新疆的形象建构一直是国家、政府非常关注的一个焦点,同样,影视传播中的新疆形象塑造也是传播学专业关注的重点之一。电视媒体的主流节目具有中央喉舌的作用,商业化相对较弱;而纪录片和民族电影的商业化性质较强,可塑性较大。

在新疆的影视发展中,纪录片发展较好,并且形成了一种自我创作和发展的模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自然风光的纪录片,是新疆纪录片的早期发展模式,例如探索类纪录片《塔里木河》、新疆风光类纪录片《航拍新疆》等,在播出期间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观看;第二种是人文历史的纪录片,这种纪录片的典型代表是刘湘晨的人类学纪录片,如《大河沿》《祖鲁》等纪录片,这两种纪录片是新疆形象塑造的典型纪录片题材。

在新疆影视传播形象塑造中,民族电影亦是一种典型的文化塑造方式。新疆的民族电影有大约60年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作为政治传声筒的民族电影,例如《远方青年》《哈森和加米拉》等;第二个阶段是1979年到20年代末,民族电影的探索開拓期间,例如广春兰的《西部舞狂》《幸福世界》,以及维吾尔族阿不力米提·穆罕默德等人的《浪迹浮踪》《阿凡提二世》等;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以来的高速发展期,新疆民族电影百花齐放,出现了弘扬维汉大团结的影片《至爱》《牵挂》,也有展现军民鱼水情、共建家园的影片《库尔班大叔上北京》《卡德尔大叔的日记》等电影。

二、影视传播中新疆少数民族形象建构案例分析

(一)“他者塑造”——客我立场,真实展示

“他者塑造”是新疆民族文化塑造影视创作中一个主要的手法,展示的是一个“别人眼中的新疆”。例如,在早期的自然风光纪录片《航拍新疆》中,拍摄视角似乎是一个天眼,用上帝的视角去探析现实中的新疆形象;近年来出现的《塔里木河》是展示新疆水流文化的一个杰出的视频作品,古语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塔里木河历经时光沧桑,养育着新疆和新疆人,《塔里木河》的每一部分都是以塔里木河为背景进行人物的故事性解读,虽然这样的展示是在充分了解新疆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塑造的,但是从片子的剪辑和解读中可以看出很多的人为因素,由此可知,这部纪录片也是以一种“他者塑造”的方式解读新疆。

民族电影文化的“他者塑造”方式体现得更加鲜明,电影本身就存在“塑造”的成分,再加之新疆民族电影中汉族导演占比较大,例如早期的《冰山上的来客》《远方青年》等民族题材的电影都是从他者视角,先入为主地对新疆民族进行解读,并且影片立意上也是以导演的自我建构为主,由于新疆政治角色的特殊性,这种他者的立意建构和身份塑造的成分更加鲜明。

(二)“自我建构”——主我出发、立意表达

“自我建构”是近年来导演界提倡的一种真实文化展示技法。

纪录片的创作原则就是“关注记录,不去干涉”,能够本真地还原表现内容,所以纪录片的“自我建构”方法的使用存在优势,但是并不否认纪录片“自我建构”的创造性方法的运用对于形象建构意义重大。例如,近年来新疆人类学纪录片的一个典型大师——刘湘晨,长年行走在新疆偏远地区的社会生活中,通过纪录片的方式记录着社会真实,纪录片《祖鲁》就是一部对新疆本地巴音郭楞自治州的蒙古族祖鲁节前后生活情景展示的纪录片,在纪录片中虽然拍摄的角度是由外人进行选择,但是在拍摄中未对发生的任何一个细节强加干涉,真实地记录新疆的蒙古族人民在祖鲁节到来之前的忙碌准备,以及人们日常淳朴的生活作风。这种不加干涉、影片人物自我表达就是“自我建构”的成功展现。

民族电影的自我建构技巧的使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导演自身的身份和角色,如果导演是影片所反映主题的参与者,在影片创作中能够更加真实的展示内容;另一方面是演员的选择,由于地缘和自然的因素,生长在新疆的众多少数民族的外貌和服饰等文化与汉族文化存在一些差异,若在这样的民族电影中,演员选择非本民族的演员,在影片的传播过程中就会出现障碍,甚至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受到反对和抵制。从1979年以后,新疆的少数民族电影开始关注导演和演员的身份角色,到21世纪年代初,新疆本土电影队伍已基本形成,其中少数民族电影演员已占90%,并涌现出以广春兰为代表的导演、编剧等本土人才,如维吾尔族导演吐依贡·阿布都卡德尔、朱玛克的《冰山脚下》、如维吾尔族编剧阿不力米提伊力亚斯、阿不力米提穆罕默德的《浪迹浮踪》《阿凡提二世》的编剧礼魂等,站在“内民族”的立场上进行自我文化的塑造和跨文化的传播。

在影视传播的形象建构和自我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中,影视创作的技巧必须得到关注并且不断提升,“他者塑造”和“自我建构”是影视传播中主题宣传和文化传播的两种典型手法,应该关注新疆纪录片创作和民族电影的技巧创新,并且将二者结合起来,哈萨克族电影《永生羊》、维吾尔族电影《翅膀花》等都是在借鉴先进的文化传播和创作的“他者塑造”手段上,更好地融入“自我塑造”的手法,对影片内部民族内文化的完美展示,更好地实现文化塑造和跨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刘宾.现代文化与新疆现代化[J].新疆社会科学,2013(1):104-112,156.

[2]马娴.21世纪以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传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3]拉姆.呈现新疆:刘湘晨方式[J].中国民族,2015(4):35-41.

[4]白云昭.多元文化视阈下的新疆纪录片创作——以刘湘晨人类学纪录片为例[J].艺海,2013(11):109-110.

作者简介:李贤(1993-),女,汉族,山西省阳泉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方向:非传统安全与新疆长治久安。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
昭通苗族花山节浅析
浅论民族文化对紫砂壶艺的发展与影响
从《大鱼海棠》看国产动画电影的文化回归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