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素质提升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探索

2018-05-22 11:02单思明
成才之路 2018年9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素质提升资助育人

单思明

摘 要:贫困大学生因经济拮据,难免在心理、性格、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特殊的个性化发展。对于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除了体现在经济资助上,更应该落实在素质提升、品德修养的培养锻造上。文章从学校、辅导员、朋辈三个层面探索进一步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确保资助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全面性。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素质提升;资助育人;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9-0002-01

随着高校的扩招、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大学生人数不断上升,经济贫困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类特殊群体。贫富差距悬殊的现实与普遍存在的超前消费和攀比现象,加剧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仅仅重视经济资助,并不能对这部分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职业规划有妥善帮助。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设》要求,高校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宗旨,将德育纳入大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因此,在“立德树人”的大格局下,构建一个基于贫困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系统化、精细化、全面化的育人体系迫在眉睫。

一、 学校层面

(1)建立健全贫困生认定体系。学校应设立专人专职专岗负责贫困生事务,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政策。具体由指导老师总负责,班级不少于30%的非贫困生代表作为评议员,成立贫困生评议小组,在充分调研贫困生真实生活情况、上交材料真实性等前提下进行评议,在不暴露隐私的情况下公示评议结果、接受质疑,并建立一个权威部门调整、审核评定结果。在公布贫困生认定结果后的一定期间内,班级应成立监督小组继续考察贫困生的生活情况,指导教师也要确定导向性因素,确保各项工作公平、公正、公开。

(2)创造环境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应从认知、情感、实践、环境及制度五个方面进行规范和教育,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撑和载体,保护大学生的经济隐私,给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大学生取得的成绩,表彰大学生的自立精神,以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要注重“以制范人、以理服人、以践育人、以情感人”,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教育,得到启迪,感化心灵。

(3)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学校应积极研究“奖、贷、助、补、减”等资助途径的品德教育功能:通过奖学金实施励志教育,倡导自立自强的精神;通过助学贷款实施诚信教育,倡导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三观”理念;通过助学金实施感恩教育,让大学生逐步形成感恩的品德与责任;通过勤工助学实施实践教育,学用结合,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教师层面

高校要增强育人效果,就要从源头抓起,培养一支高能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包括负责资助的专业老师、辅导员老师,更应该调动广大的任课教师群体,在授课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确保资助工作的顺利进行。

(1)强化责任意识。资助工作细琐繁杂,但小事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责任意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时刻影响着大学生。因此,参与到资助工作的每一位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品德素养和行为规范。

(2)切实做好工作。脚踏实地、勤政务实的工作态度是我党所坚持和提倡的,资助涉及大学生切实经济利益和生活水平,深受大学生的关心和重视。负责资助工作的教师,不能模糊虚假对待,更不能放任不管,要时刻以大学生的利益为重,讲事实重证据,不能忽视更不能损害大学生的根本利益。

(3)胸怀奉献精神。教师唯有胸怀一颗关心关爱大学生的心、一切以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为主导思想,切实体会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注重大学生的情感变化,妥善处理大学生的心理波动,才能真正做好大学生的资助工作,才能将国家的资助政策落到实处。

三、朋辈帮扶

针对大学生的教育除了学校的氛围、教师的教学辅导之外,对大学生最重要的还是深入日常的引导和实践,在这一方面,同学之间的朋辈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在生活、思想、心理上互相交流,让彼此感受朋辈关爱,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进步,逐渐使这种朋辈教育制度成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途径、新形势、新抓手。高校要充分调动班级、党团支部及大学生社团的力量,以大学生为主导,设计感恩教育类、修身励志类、心理援助类、诚信弘揚类项目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增进同学情谊,促进互相团结,促使他们自我完善、拓展素质、磨砺品质。同时,朋辈辅导也能为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大学生在自主设计的社团活动中,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会寻求自我尊重、自我体现、支持赞同等心理需求的满足,进而促进了身心的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高校要切实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扩大育人范围,辐射全体大学生,扩大教育者范围,将社会人员、教师、家庭成员等也囊括其中,完善育人体系,实现育人功效。

参考文献:

[1]梁红军.德育视野下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0.

[2]侯其锋.论高校资助体系的完善与育人功能的强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03).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素质提升资助育人
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提升研究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提升探索与研究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