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缘何勃发

2018-05-23 14:30张玉明刘芃毛静言
清华管理评论 2018年3期
关键词:使用权所有权闲置

张玉明 刘芃 毛静言

伴随着Uber、Airbnb等的出现,共享经济不仅走进人们的生活,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Airbnb平台,人们可以在旅游目的地租到一间具有民俗特色的卧室或者小院;也可以通过Uber、Zipcar、滴滴出行等应用平台,便捷地满足自身的短途交通需要;还可以通过类似 EatWith、Feastly或者VizEat这样的社交就餐平台去别人家里享用大餐。

从上述众所周知的衣食住行的共享,到知乎、Linux、众创空间平台的知识、信息、技术、创意的共享,再到沈阳机床的i5机床、海尔的HOPE、美的的美创平台、深圳的艾米共享农庄等平台的生产能力、工业制造业、农业共享,共享经济全面渗透至各行各业,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图1所示)。

虽然共享经济实践如火如荼,但其深层次理论研究和发展规律探索方面依然匮乏,甚至人们对什么是共享经济都存在不少争议。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定义共享经济?共享经济蓬勃发展的根源是什么?研究清楚这些问题,将会对共享经济的发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如何定义共享经济?

如何定义共享经济,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有人认为租赁不是共享经济,也有人认为像摩拜、ofo等提供资源的平台公司是伪共享,甚至有人认为现有的有中介平台的“共享经济”,即迄今为止的各种共享经济都不是真正的共享经济。那么,真正的共享经济是什么?在共享经济实践活動中,为何将Uber、 Airbnb区别于传统的租车、租房业务而定义为共享经济活动?这需要从共享经济学的内涵加以理解。

理论界对共享经济学的界定,随着共享经济的实践进程也有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起初,共享经济的概念在 20 世纪 70 年代由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Joel Spaeth)首次提出。他们指出,共享经济是指拥有闲置资源的机构或者个人有偿让渡资源使用权给他人,从而实现让渡者增收、需求者使用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这一解释是基于共享经济产生于社会范围内产能过剩提出的。

此后,部分学者以闲置资源为切入点对共享经济进行了更进一步研究,如闫德利指出,共享经济下的闲置资源共享不涉及资源所有权的转移;本科勒(Benkler)表明共享经济通过闲置资源的共享使用实现社会范围内的互惠,达到同时满足社会各方需求的效果。其认为共享经济的出现是为了实现资源与需求者之间的均衡,达到资源按需分配的目的,但这种均衡的实现需要现代化资源调配渠道的辅助作用。

部分学者在已有共享经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到了共享经济的实现平台——互联网共享平台的概念。后来,美国硅谷强调了移动互联网在共享经济中的重要平台作用,指明共享经济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将闲置或者未充分使用的资源等就近向需求者提供技术服务,利用互联网平台对供需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合理调度的过程。郑志来指出共享经济下不再依靠传统的商业组织中介进行交易,而是通过虚拟的共享平台实现“去中介”与“再中介”的交易过程。共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共享平台的应用真正实现了资源在供需端之间的高效配置,波特斯曼(Botsman)认为,共享经济实际上反映了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她将共享经济表述为“合作式消费”,指明人们可以为了以更低的消费成本或者消费压力来获得几乎相同的资源财富而选择共享包括代码、生活在内的各种离线资产资源的共享。

总结以往的研究成果,共享经济学内涵发展框架可以解释为:共享经济是建立在产能过剩和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整合、分享海量闲置资源的过程,这种新型的经济模式暗示着社会发展模式、社会产权观念以及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最终可以实现闲置资源的有效配置。

但是,已有的研究将共享经济的作用范畴仅仅固定在了闲置资源范围内,这种界定是不全面和准确的。

我们的研究显示,共享经济的本质是降低资源的市场交易成本,目标是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按照这一逻辑,只要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和共享平台(主体)进行资源低成本交易、高效率配置的一切资源都可以是共享经济的范畴,而不应仅仅局限于闲置资源、局限于是否是平台提供资源。租赁,尤其是通过共享平台的短租更是其经典的共享经济实现方式。由此。不仅仅是闲置资源可以共享,低效率利用资源,甚至高效利用的资源也可以共享,即一切资源皆可共享。例如,日前滴滴以极低的成本托管小蓝单车就是滴滴共享平台以自己的品牌、资金、数据技术等高效资产共享小蓝单车这一低效资产的案例。

因此,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其对共享经济本质和目标的认识,我们对共享经济的内涵进行了如下发展(见图2所示):共享经济学是指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利用,使信息、知识、智力等资源和生产资料具有可复制性、迅速扩散性、低成本搜寻性、高效率获取性,从而使交易成本变得小甚至为零,人们可以低价或免费使用的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

由此看来,不管是否通过中介平台,也不论是平台是否提供资源,只要是采用租赁、借用、分享、众包、众筹等形式,利用移动互联技术、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现象都应属于共享经济。这种界定突出了共享经济学的如下几大特征:

一切资源皆可共享。共享经济可以实现包括信息、知识以及各种实体资源在内的所有资源的共享。这种共享不仅体现在闲置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包括对于低效资源的更合理使用,对优质资源的价值再挖掘。简单地说,就是参与主体可以共享使用彼此拥有的闲置以及低效资源,如将闲置的车辆空间拿出来共享、将闲置的民宿拿出来共享,从而避免资源的闲置浪费。也可以通过对优质资源的共享获得额外的收益,如对于专业人士的知识技术通过共享平台实现共享,对于企业拥有的优质资源通过共享,交换企业所需其他资源等,从而更全面地挖掘资源的使用价值。

使用权得到更多重视。共享经济意味着资源的使用权将超越所有权获得更多关注。完整产权交易下难以實现资源的可复制性、迅速扩散性,这种交易往往需要付出高昂的人力、物力、时间以及财力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而共享经济下资源产权二元化,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共享经济活动分享的是资源的使用价值,比如车辆使用权、房屋使用权、物资使用权等。单纯的使用权分享避免了完整产权交易的高成本低效率,从而为实现资源的大量复制、迅速扩散、高效率搜寻和获取提供了可能。

降低资源交易成本。共享经济的结果可以实现交易者之间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即时交易。比如通过滴滴出行,人们可以直接通过移动端预订车辆,消除了传统租车公司商业中介环节的代理因素影响,通过短租等形式压缩了租车过程链条,实现了供给双方的直接交易,减少了代理成本与交易时间。与此同时,共享经济下由于现代通讯技术的使用,降低了传统交易模式下所需的信息搜集成本以及交易执行成本,使得整体交易成本有所降低。再比如知识需求者在知乎平台上发布需求后短时间内就可以寻找到解决方法提供者,从而消除了传统交易模式下知识、技能分享的空间、时间限制因素,降低了信息搜寻与交易成本。通过降低代理成本与交易成本,共享经济实现了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交易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

共享经济缘何勃发

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除过剩产能、经济危机、环境保护、非理性增长以及互联网、现代通讯、大数据等条件外,其共享、利他、协同、公众、人本、平等、民主等理念的引领,和其二元性、重用性、碎片性、瞬时性、公用性、租借化、网络化、非人格化等产权属性所带来的深层次资源所有观的革命,是其迅猛发展的重要根源。

利他这一理念是共享经济学核心理念中显著区别于传统经济学利己经济人假设的一点。

共享经济的理念

共享经济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其先进的理念引领,这些理念对共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共享经济学的理念,是在共享经济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区别于传统经济活动的独有理念。从共享经济学的内涵中可以看出,共享经济学强调资源的共享、消费的利他、交易的平等以及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在此,将从共享、利他、平等、协同四个角度阐释共享经济学发展理念。

共享。共享理念是共享经济学最为基本的理念,该理念构成了其他理念发展的基础。所谓“共享”,顾名思义就是交易参与者彼此之间共同享受资源的使用价值。在共享经济模式下,人们意识到资源的私人占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较好地发挥资源的使用价值,单纯的自利行为很难实现整个社会的持续化发展,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各个主体的共建共享共赢,共享理念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共享经济中体现的共享理念,是对共享经济平台上所有资源使用权的分享利用。但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对使用权的交易并没有否定资源的所有权。共享经济的交易依旧是建立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在保障资源所有权拥有者不受侵犯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说,共享理念为共享经济带来的是庞大的参与主体、要素体系与海量的可共享资源。因此说,共享理念奠定了共享经济学理念发展的基础。

利他。利他理念是共享经济学理念中最为显著的理念之一,利他理念从人性角度分析了共享经济活动得以开展的依据。利他这一理念是共享经济学核心理念中显著区别于传统经济学利己经济人假设的一点。18世纪末,亚当·斯密提出了经济人的利己性假设。他提出,经济人都有自爱或者自利的行为趋势,因此其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往往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不能仅仅将经济利益方面的满足定义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终极目的。共享经济活动主张人们可以通过参与共享活动发挥自身更大的价值,满足了人们对于自我实现和自我尊重的需要,可以说在利己的基础上更多地渗透了利他的成分。

在共享经济时代之中,单个个体仅仅追求狭义的利己行为难以实现个体的成功和社会总体福利的提高,只有彼此之间积极分享其所拥有的有形资产以及创意、知识等资源以供他人使用,满足需求方的相关需要并获得物质回报或精神满足感,才能最终在互惠共赢之中推动社会资源的进一步有效利用与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扩大。

平等。共享经济活动允许大众平等、自由地参与其中,这反映了共享经济学的平等理念。共享经济活动开展所依赖的互联网共享平台是开放性的,这就意味着各参与主体的无界化。开放的平台环境降低了交易准入的门槛,简化了交易退出机制,为大众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平等理念主要体现在参与平等、交易平等、竞争平等三个方面。开放无界化的参与平台一方面为每一位参与主体都发放了一张准入“通行证”,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平台信息的透明化和平台监管的有效性。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参与者之间的交易相较于传统信用体制环境下的交易将更具有保障性,需求方内部信息更加透明化,供需主体之间可以真正平等地进行资源交易。与此同时,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下由于参与主体的广泛性,供需双方之间形成了巨大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池与需求池”,形成了“多对多”的交易模式,从而也就避免了传统经济模式下垄断企业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不公平竞争行为,实现了行业内的平等竞争。在共享经济时代,供需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易、资源供给方之间的平等竞争,保障了整体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

协同。协同理念是指平台参与者之间通过协同合作实现共享经济活动最优效果的又一代表性理念。基于共享理念,共享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与共享要素范围得以扩大,基于利他理念,共享经济活动得以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基于平等理念,保障了共享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而协同理念强调在上述基础上发展的共享经济活动参与主体之间要通过相互合作、协同创新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实现共享经济活动的效果最优化。这种协同理念鼓励参与者可以对共享的资源进行更合理的整合并优化使用,从而在完成交易基础目的的同时可以创新性地挖掘资源更大的使用价值,实现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共享经济不仅仅是资源的重复利用,它在强调共享、利他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协同合作实现互惠共赢。这种协同合作带来的往往是智慧的碰撞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反过来这种智慧的火花又会为协同合作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例如Linux软件系统通过为参与者提供协同共享的参与平台搭建开源社区,成为共享经济活动下踐行协同理念的典型代表之一。

共享经济产权属性

在工业时代,人们重视的是资源的所有权,商品的大规模生产使人们对商品的占有欲越来越强,这种所有观下很难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也就是说,资源的所有者并不一定是资源的需求者。这样一来,往往会导致资源的过度闲置或低效使用等错配现象。

实际上,人们拥有的大多数东西都会有闲置的时候,如私家车一天的使用时间仅占5%而有95%的时间在闲置,上班族只有下班回家或者周末才能享受自己的居住空间等。除闲置资源不能得到高效使用外,低效资源或者优质资源也不能实现使用权的共享导致资源的浪费。拥有资源者在变相浪费资源,而需求资源者还在苦苦地寻求使用资源的机会,这样资源所有权的不合理配置同时导致了资源无法高效地在社会范围内合理使用。

共享经济是一场深刻的产权革命过程,其独特的产权属性是其勃发的根源之一。

产权的二元性。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传统的所有权不再处于产权最被看重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资源的使用权,即资源的产权结构中所有权、支配权、收益权、处置权处于下层,而使用权处于最上层的位置,这样就催生出了一种双层的产权结构。

在这种产权结构下,从产品上讲,产品是私有的。但从价值上看,产品价值是共享的。人们对产权的认识逐渐由所有权、占有权为主,转变为使用权更受重视,从而形成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二元特性。人们共享的是资源的使用权,在共享平台上进行转移的也是资源的使用权。共享经济学的主张中所共有的核心便是“使用但非拥有”。共享经济对资源产权的追求是不求拥有,但求使用。在传统体制下,通常使用私人拥有的财产,如房子、车子或衣物等来衡量个人的财富,但维持这些私人资产是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的,包括资本支出、维持成本、保存成本及处理成本。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个体意识到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实现非常便捷并且低成本地立即获得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时,原来所有权的吸引力也就降低了。

产权的重用性。在工业时代,人们重视的是资源的所有权,生产的富足成为人们追求资源私有化的外在环境推动力,但资源的所有者不一定是资源的需求者,往往会导致资源的过度闲置或者低效使用。尤其在2008年经济危机下,这种局限的资源所有观暴露出很多弊端,人们意识到自己所使用的“财产”瞬间被吞没,原本就一无所有,却为了拥有资源背负起巨额的债务。更严重的是,经济危机导致人们已经没有多余的金钱去购买自己需要的资源,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在危机的打击下,一场产权的革命——共享经济快速兴起。

共享经济模式下强调资源的使用权重于所有权,通过共享资源的使用权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参与者不再使用所有权作为衡量资源价值的指标,资源拥有者可以通过让渡使用权获得额外收益,而对资源使用者而言,其拥有的是独立于占有权、所有权、支配权及收益权之外的资源使用权,传统的所有权不再处于产权最被看重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资源的使用权受到重视,人们更注重使用权。

产权的碎片性。碎片化起源于“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研究,意为将完整的东西分割为不同的组成部分。共享经济是使用权的交易,这为其使用权的碎片化交易提供了可能。产权进行碎片化能够满足共享经济参与者的个性化需求。目前,市场上以爱日租、游天下、蚂蚁短租及小猪短租等为代表的在线短租,都可以视为对产权进行碎片化的一种实践。

产权的碎片化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解释:首先,资源完整产权的碎片化。将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处置权等进行分割,通过共享平台单纯进行资源使用权的交易,节省了签订完整的产权契约所需要的时间和物质成本,有针对性地高效快速实现交易。Linux 开源软件、滴滴打车、 Uber 等网上租车行业的商业模式可以说是资源完整产权碎片化的典型代表。

其次,以资源使用权为例的单一产权碎片化。单一产权碎片化意味着对单独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进行分割,比如对房屋使用权的分割,可以提高资源使用权转移的效率。对知识、技术这类可以同时满足不同需求者的使用需求的资源使用权进行碎片化,将碎片化后的产权匹配给每一位需求者,从而在整个需求整体中对资源进行最合理的配置。

共享经济模式下使用权与所有权相分离,所有的共享资源都可以成为具有公用性质的资源。

最后,交易实现过程的碎片化。产权的碎片化实现了将同一个资源的产权同时分享给不同的人使用,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共享平台上传播的信息也可以被不同区域内的互联网使用者获得,从而为分散化的互联网使用者及资源需求者提供了便捷平台。共享金融的交易过程可以很好地解释这种交易过程的碎片化。共享金融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经济社会借贷均衡的一种新型手段。在这种资金资源共享的交易活动中,资金需求者所需的资金来自大量不同的资金提供者,实际上是将碎片化的资金使用权集中起来进行使用,同时将项目的回报进行碎片化分享给参与众筹的资金提供者。这种碎片化的交易过程增强了筹集资金的可得性,降低了资金筹集的时间成本和人力、物力成本,使交易更加方便快捷

产权的公用性。公用性可以理解为人人都可以免费使用共享资源,即共享资源为大众所共同享用。共享经济模式下使用权与所有权相分离,所有的共享资源都可以成为具有公用性质的资源。公用性主要是指共享平台的公用性、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而导致的使用权的公用性、交易对象的公用性和使用的公用性。

产权的公用性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解释:首先,共享平台的公用性。平台的公用性是指在共享平台“公地”上使得公众使用、人人共享成为现实。资源拥有者在平台上分割、整合、开放资源,资源需求者在平台上寻找需要的资源。

其次,在共享经济中,通过租赁等方式,所有权已经与使用权相分离,人人都有可能获得产品或服务的使用权,如共享单车等模式,用户只需要通过平台进行注册并交纳押金,就可以骑行任何一辆摩拜单车,这种使用权的公用性使消费者数量大幅度增加。

最后,交易对象的公用性。知识的共享已经成为共享经济中的一种方式,Linux开放源代码可以让全世界的程序员进行编程来不断完善。知乎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分享他们的专业知识。哈佛大学医学院将人类基因组计划额数据放置在公共领域,允许科学家在互联网上自由访问,并免费使用他们的研究成果。

共享经济下的产权的公用性,使许多创新创业项目变得更加低成本、更加便利和更具有开放性。共享单车聚焦了大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或许能够成为解决城市拥堵的良药;知乎Live等知识分享平台的兴起,使知识能够迅速在大规模的范围内进行传播;近邻宝等快递服务站的出现,冲击着传统的物流配送服务。据统计,2017年中国已有超过6亿人参与到共享经济当中,产生了近2万亿元的市场规模。

可以预见的是,共享经济发展的脚步不会就此停住,未来更有可能成为主流的经济模式。

猜你喜欢
使用权所有权闲置
依法收回的土地使用权重新出让如何办理登记
一方支付首付购房,婚后双方一起还房贷未取得产权证的,离婚时房屋归谁?
鸵鸟
探析所有权在物权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
论所有权保留
分析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首次登记问题
权利人放弃所有权只能适用注销登记
旅游共享经济的基本特征、运行机制与发展对策
中国亟需明确土地使用权期限问题
闲置集装箱船队运力已超100万T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