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医文化,助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2018-05-23 11:14刘志学
中国医药导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中医药思维文化

刘志学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也是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自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专题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之后,在近两年的全国两会上,有关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话题,便一直是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张其成教授带到今年全国两会上的提案都和中医药文化有关。

张其成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医药是最能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符号,中医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元素,是增强“文化自信”、助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对外传播中医文化则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中医药文化最能代表中国形象

张其成教授手上有一份资料,是今年1月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这份报告显示:中餐、中医药等中国文化元素是中国国家形象的亮点,而中医药以47%的比重成为仅次于中餐(52%)的中国文化代表元素。

对于这种现象,张其成教授认为这与中医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他说:“中华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医的本质与面貌。在世界三大古典逻辑中,哪一种逻辑能代表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译介到中国的时代很晚,古印度的因明逻辑只在佛教高层僧侣中习用,因而不可能代表中华文化的思维特征。”

张其成教授分析认为:“学界有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先秦时代的‘墨辩逻辑,是中华思维方式的代表,其实不然,墨辩逻辑在秦汉以后随着‘墨学的绝灭而逐渐湮没失传。从墨辩逻辑的本质看,它与形式逻辑、因明逻辑一样是外延性逻辑,即历概念范畴的理论上遵循同一律,同即是同,非即是非,概念外延确实清晰。这与中国文化思维特征是不尽相符的。”

他接着说:“我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思维特征的是《周易》思维方式——或者称之为《周易》逻辑。整体对待是《周易》思维的最大特征,取象运数是《周易》思维的重要方法,太极象数是《周易》思维的基本模式。这种思维方式和方法深层次地影响了中医的形成与走向。应该说,中医遵循的即是《周易》逻辑,中医的思维模式即是《周易》的思维模式。

张其成教授进一步解析说:“从思维方法上说,中西医各有利弊。西医采用纵向的、机械的、还原分析的方法,隔离了人体原有的横向联系,逐渐削弱了生命系统的整体功能,注重生命微观的纵深探讨,忽视生命宏观的整体把握,因而应该说还没有真正认识生命。而我们的中医则采用横向的、有机的、整合的方法,一开始就没有走向机械、分析之路。中医认为人不是个可以不断分割的机体,是个有机体、开放的系统;人体内小时空对应体外大时空,对应大宇宙的天时、物候、方位及万事万物。从整体、宏观、动态、联系上认知生命,是中医的强项,无疑也是生命科学的大方向。”

张其成教授还认为,现代中医和中医文化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应该在继续把握宏观、整体、动态认知生命的大方向前提下,怎样弥补微观、分析、形态方面先天不足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继承整体性,强化分析性;继承动态功能性,强化形态结构性;继承主观性、直观性,强化客观性、逻辑性;继承求同性,强化求异性。中医的重点应放在后者,相对地说,西医的重点应放在前者。在思维方式的层面使中西医达到一种最佳配置上调节,实现形而上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这无疑是中医发展的走向,也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前提。

中医药文化

能有效助推健康中国建设

在张其成教授有关中医文化的多份提案中,其中一个是《关于以中医药文化助推健康中国建设的建议》,具体谈及这份提案,他表示,健康中国建设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应该更加关注“治未病”。“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方略中的重要内容。当前健康中国建设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和疾病谱变化、全民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健康领域投入不足、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严峻挑战,因此大家普遍关注的是三医联动改革、大病慢病治疗等问题,然而对“治未病”,对怎么提高全民的健康素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康的行为规范,无论是重视程度,还是经费投入、组织措施都远远不够。

张其成教授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说:“中医药文化比中医药治疗影响面更广,对‘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大作用。因为中医药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还是中华优秀生命哲学、生命科学的杰出代表。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中医药学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汲取了儒释道的精华,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中医将人体与自然、社会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将人体内部脏腑经络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中医药学以阴阳平衡的生命观、阴阳失调的疾病观与阴阳调和的治疗观,反映了中华文化‘阴阳中和的核心价值;中医药学‘治未病‘存正气的预防保健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意识;中医药学‘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的医德思想还体现了中华文化仁爱慈善的道德伦理。此外,中医药文化是一种健康快乐的‘人的文化,中医药文化的目的是要让人们首先树立健康快乐的观念,然后是形成健康快乐的、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不生病、无疾善终的境界。中医当然可以治病,可以治大病,这一点从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生命健康靠中医护佑,还有当代屠呦呦得诺贝尔奖、陈竺得欧尼斯特·博特勒奖可以证明,对此无疑需要更大的关注和投入。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普及对于未病先防以及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健康中国建设具有成本低、收效高的强大优势。”

鉴于上述分析,张其成教授在提案中建议:我们首先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治未病中心”主体下移到基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7年正式启动了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经过十余年的摸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建议改变原来以三级中医医院为主体、辐射带动二级中医院、指导带动基层医疗机构的模式,将“治未病”主体放在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有机结合。政府要给予相应的经费投入,真正形成全方位、广覆盖的“治未病”服务平台。其次要继续推进“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开展有关品牌影响力、受众健康素养提升效率的科学评估。这一“面向基层、服务农村、惠及百姓”的大型系列活动已经形成品牌,建议将活动目的中的“服务农村”改为“服务大众”,扩大受众面,覆盖全社会,让更多百姓受益。同时做好活动的科学评估,及时改善传播方式。真正把中医药的文化精髓传播开来、中医药的健康理念树立起来、中医药的健康生活方式建立起来。第三,建议设立“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在有基础的高校、科研单位成立“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开展“互联网+中医药文化”的研发力度、传播力度。支持跨学科协同创新,创作出一批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医文化精品。现代传媒手段具有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等特点,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现代媒体工具。中医药文化及其健康养生文化的传播普及,需要对现代传播载体、现代传播手段进行充分的利用。最后他建议将中医药文化传承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机结合,在部分地区、部分医院进行试点,摸索经验,然后进行推广。中医文化中有大量的医德典范人物、典范故事,还有大量有关醫德的论述,要加强中医药“医德文化”资源的挖掘,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医人的医德规范、行为规范。摸索并积累以中医医德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伦理建设的经验,先在中医药行业推广,逐步向其他行业推广。

中医药文化应纳入

国家文化发展规划

谈及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现状,张其成教授说,中医药文化至今还没有纳入国家和文化部文化发展规划中。《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等文件中均没有提及“中医药文化”,更没有相应的项目和经费支持。而没有中医药文化的参与,“到202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基本形成”的发展目标将是有缺憾的。

“我们对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视程度也不够。”张其成教授继续介绍说,在我国现有38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中医药项目只有“中医针灸”1项。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十大类项目数量中,传统医药类都是占比最少的。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文化部命名了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第一批518项,平均每类51.8项,传统医药只有9项;第二批510项,平均每类51项,传统医药只有8项;第三批191项,平均每类19项,传统医药只有4项;第四批153项,平均每类15.3项,传统医药只有2项。传统医药类非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工作相对滞后,传承人的数量也是最少的,传承人队伍老化程度高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平均水平。

此外,中医药文化也没有列入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支持范围,缺乏国家扶持的重大项目,如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国家中医药非遗保护中心、中医药公共文化服务、中医药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和开发、中医药数字文化产品的创作、中医药文化全媒体传播平台、海外中医药文化中心等。“没有中医药文化的参与,‘到202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基本形成的发展目标将是有缺憾的。”张其成教授说。

“中医文化对外传播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张其成教授继续说,中医文化具有超越意识形态、符合社会潮流、贴近百姓生活的独特优势;而且,在人类资源危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下,中医文化符合当今社会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潮流,其“天人合一”的思想、“简便廉验”的特色正引起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关注和喜爱。伴随医疗保健的硬实力,中医文化的软实力也应引起高度关注。中医文化具有引导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强大功能。通过中医文化对外传播可以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巨大魅力,进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基于上述情况,张其成教授在今年两会上建议:我们首先要将中医药文化纳入《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切实将“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其次要加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将“中医药”相关项目积极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记忆名录;增加国家非遗中医药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数量,加大对现有非遗项目包括资金在内的全方位支持力度;同时,还要设立“中医药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成立有关中医药文化事业发展平台,急需成立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国家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中心、国家中医药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设立“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发展中医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医药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和开发、中医药数字文化产品的创作,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由于中医文化产业兼具文化产业和健康产业双重优势,需整合跨行业资源,创作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等中医文化产品。

张其成教授同时建议依托文化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国家汉办孔子学院以及由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成立的海外中医中心,设立中医药文化学堂,开设“中医文化”课程,策划举办中医药文化活动,开展中医药本土化的调查研究,以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塑造國家形象。

张其成教授最后说:“我刚才介绍过了,中医药是最能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符号,中医药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助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就文化属性而言,中医药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又与人体健康、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中医药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必将能够发挥其强大的文化功能,为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伟大复兴做出重大贡献!”

专家简介

张其成,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重点学科中医人文学学科带头人、北京中医文化研究重点基地首席专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专委会理事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委会副会长,是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发起设立“张其成国学基金”,资助青少年传承国学。

猜你喜欢
中医药思维文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维跳跳糖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谁远谁近?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