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民族认同感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

2018-05-25 02:47徐芳刘敏
河南教育·高教 2018年4期
关键词:民族认同民族文化中国画

徐芳 刘敏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时代最强音。青少年作为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然而,互联网的发展和不断加速的全球化进程,给青少年带来了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和西化的人文观念。面对这一态势.如何教育青少年形成自觉的民族意识.引导他们吸收并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是需要我们着力解决的问题。中国画作为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艺术传承。在青少年中开展广泛的中国画教学实践,对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强化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画;青少年;民族文化;民族认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时代最强音。青少年作为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少年强,则中国强。在青少年中开展民族认同感教育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在青少年中开展民族认同感教育的时代意义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共同文化,二是共同心理素质。共同文化是产生共同心理素质的基础,而共同心理素质则是共同文化在思想意识领域的集中体现。共同文化容易理解,所谓的共同心理素质,通俗地说,就是同一民族的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族属亲近感和文化认同感。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分子。民族认同感就是在保持各个民族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承认中华民族这个统一体。它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共同的民族渊源,二是共同的民族文化,三是共同的国家——中国。这三个层面共同构成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新的时代造就新的机遇,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標,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下的青少年是主力军。他们将伴着实现中国梦的步伐,由“少年而青年而壮年”。这一代青少年的忠诚与担当,对中国至关重要,对中华民族至关重要。

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信息传播实时而精准,大量涌现的文本、音频、影像信息范本被投放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共享这些信息范本的同时,自身的意识形态也必然会受到这些信息范本所承载的文化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西方文化依靠其雄厚的产业资本,利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大规模地进行文化输出,通过引领全球文化消费,实现其文化霸权的企图。中华民族要在“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的同时,积极防范和抵御文化霸权带给民众的不良影响,尤其是要教育青少年识别西方某些国家鼓吹的“人权高于主权”“世界公民”等去国家化、去民族化的阴谋。

现实的状况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90后”“00后”年轻一代,伴随着“奥特曼”“美国队长”成长起来,部分人形成了明显西化的价值观倾向。因此,对青年加强民族认同教育迫在眉睫。要引导青少年认可、选择、赞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心理上的情感归依与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

二、中国画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艺术传承.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

泱泱中华五千年,勤劳智慧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从祖先们在岩洞中用石块刻画的第一笔开始,中华民族对艺术的追求与传承就不曾停歇。如今,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画,已在世界绘画艺术领域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它具备了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等画科,有着工笔、写意、设色、水墨、没骨等技法形式,运用勾皴点染、浓淡干湿、虚实疏密等表现手法,形成了与西方绘画迥异的艺术特点。中国画重神似不重形似,重意境不重场景。中国画讲究“以形写神”,妙在似与不似间;讲究笔墨神韵,笔走龙蛇,墨分五色;讲究留白与谋势,计白当黑,余味不绝。

中国画是融汇性很强的画种.一幅好的作品,不仅画面本身质量上乘,而且通过新颖的立意、构图和表现方法,把诗歌、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融于一体,诗书画印相互辉映。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画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成者、承载者、传播者。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一代代各门各派的艺术巨匠,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浓缩在方寸之间,让后人通过一幅幅流传下来的杰出画作,领悟和追循先贤的风采神韵,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得以薪火相传。中唐韩混的《五牛图》表达了对勤劳朴实的讴歌颂扬,宋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抒发了对家国故园的眷恋情怀,徐悲鸿的奔马寄托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郑板桥的竹兰沁润着炎黄子孙刚正高洁的处世态度。

中国画把勤劳勇敢、开拓奋进、品格高尚、恋家爱国的民族性格,润物无声地植入中华儿女的心田,打上烙印、扎下根基。这样,我们就具有了一种共同的意识、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正是这种认同感,使我们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三、推广国画教育,强化民族认同,凝聚民族力量

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也正是进行民族认同感教育的黄金时期。青少年思想活跃而叛逆,反感教条式、灌输式的说教,简单直白的思想教育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好的教育需要因势利导,因此,实施有效可行的民族认同教育,必须秉承时代的要求与特色,对传统文化理念与民族精神进行具体形象的诠释。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可以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他认为通过指导与组织受教育者在情感体验中表达自我情感,并在实践中实现情感参与及渗透,能有效地使受教育者主动探索与选择自己所爱的事物。中国画内蕴丰富的民族元素、外现多样的艺术表达,通过中国画鉴赏、临摹、创作等教学实践,寓教于画,在艺术的熏陶中提升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

笔者在参加山区支教期间,承担六年级的美术课教学任务,在“学画中国画——山水”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三步教学法,把中国画与传统文化、民族情感结合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家乡门前屋后的山和塘湖河堰的水。学生总结出高耸、挺拔、险峻、层叠、绵延、苍翠、葱郁等表达山的形状、走势和色彩的词语,总结出清澈、碧绿、通透、平静、蜿蜒、欢快、倒影等表达水的特性的词语。第二步,介绍我们的先辈歌咏和赞美故乡山水的两种主要形式——诗词和绘画。笔者选取了“空山新雨后”“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等诗词,与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和展子虔的《游春图》相映照,强化学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体验。第三步,开展中国画基础教学,引导学生把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来。学生的画作尽管笔法稚嫩,但童趣盎然,饱含着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总结前人的经验,结合当今的社会实际,为进一步发挥中国画教学在强化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作用,我们提出“全程贯通、全面覆盖”的构想。

全程贯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抓住校园教育主阵地,建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中国画全程教学体系。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在体现素质教育的新课标中,美学已占有一席之地;新的高考制度改革,艺术科目已列入高中生达标必修的范围;大学校园里,中国画课程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成为选修课甚至必修课里的明星科目。可以说,在校园中推广中国画教学的体系初步形成,但依然存在短板,如师资不足等。二是营造社会办学的大环境,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中国画教学的推广普及中来。鼓励优秀的艺术家和有影响力的工作室,在青少年中开展中国画教学培训。通过全程贯通,让我们的青少年从校内到校外、从初识启蒙到步入社会,都能接受到中国画传统文化的沁润和民族精神的感召。

全面覆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国内各少数民族的团结奋进,离不开国际友邦的和谐共处。中国画作为文明的载体和友谊的使者,广为传播、泽被四海,可以发挥特殊和独到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为少数民族尤其是边远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学习中国画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有必要在出国留学生、海外华裔和国外友人中,以孔子学院、大学社团、社区服务等形式,开展以中国画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全面覆盖,让遍布全球的中华儿女,心有所依、情有所寄,把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内化为自觉意识.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民族力量。

猜你喜欢
民族认同民族文化中国画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问题的特点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法治变革中的法律移植
伊斯兰教消费观与回族穆斯林消费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