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边沟记事》引发的思考

2018-05-26 06:55李红兰
文学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苦难饥饿人性

李红兰

内容摘要:《夹边沟记事》讲述的是1957年到1961年发生在甘肃酒泉一个叫夹边沟农场的劳教农场,3000多名“右派”所遭遇的身心灾难史。作家杨显惠以接近历史真实的记传手法,将这场苦难展现在世人面前,震痛每个读者。读此书时,那西北荒滩上的风沙、骆驼刺以及低矮残破的窑洞就如同在眼前一般,久久不能散去。一本《夹边沟记事》传达出的,除了苦难,还有那极端环境下的人性思考。

关键词:苦难 饥饿 人性

夹边沟,位于中国甘肃省酒泉市境内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处于戈壁荒滩之中,曾是一个劳教农场,这里自然气候恶劣,常年干燥,植被稀少。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上,这样一个地方实属弹丸之地,可就是这样一个连酒泉本地人都不甚熟悉的地方,却发生过震惊中外惨绝人寰的灾难。三年多的时间,3000多名“右派”只剩下不到500人,夹边沟的荒滩将这些尸骨草草掩埋,而历史的风尘却将他们长久地埋在了地下。这是一段关于饥饿与死亡的历史,是中国知识分子身心备受折磨的苦难史,也是一场关于人性与道德挣扎的精神史。“曾在农场搞宣传工作的“右派”司继才后来回忆到:夹边沟农场送去了大约3200人,他在1959年冬季发衣裳時,具体人数是3136人,但是,从明水回来的人不超过300人。”

一.极端环境下的人性百态

当初送往夹边沟农场劳教的,大多都是知识分子,有一心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大学生,有德高望重的大学教授,有令人尊敬的工程师,还有医术精湛的医生,虽是不同的阶层,却都有着文人的风骨,知识分子的清高,然而,却在极度的饥饿与严寒环境中退回了人类最初的欲望:生存。当死亡亲临,目睹身边的同伴一个个被抬出去,用绳子捆着,草草埋入黄土,没有墓碑,甚至连姓名都不曾留下时,活着的早已麻木。严酷的环境逼迫这些人放弃所有的尊严,活下来变成了夹边沟农场的“右派”们唯一的渴望。经过长期的劳累和饥饿,人们的心都变硬了,变冷漠了。他们已经看惯了同室的伙伴一个又一个的倒毙,一个尸体接一个尸体被抬出去。他们的同情心已经消磨殆尽了,他们没心思去管别人的事了。[1]而对死亡的恐惧也一点点吞噬每一个还在与死神挣扎的人,他们寻找一切可以吃的东西来填补自己早已空虚的胃,周围的榆树皮早已吃光,饿极了就去草滩捋草籽,吃蜥蜴老鼠、兽骨、萝卜烂菜叶子。即使这样,也依旧无法抵住身体的急速衰弱,每月不足十四斤的口粮加上超重的劳动量,已经击垮了这些人。面对这种困境,有人选择了放弃挣扎,等待着尽头,或许也相信不久的一天他们头顶的这个“右派”帽子可以摘掉;也有人想尽一切办法,寻找一切可能的活路。自尊,本是人活着的支柱,可在这里,在生死面前,“自尊”是加速死亡的催化剂。于是,这里偷盗成风,互相欺骗,互相告密,只为让自己的处境好过一点,甚至,人相食。人性被极度扭曲,他们不得不被迫做出选择,人性的善在这里起不了太多作用,而恶却可以让自己获得短暂的生存。活着,是夹边沟里的“右派”们唯一的意义。《饱食一顿》里的牛天德,本是文质彬彬令人尊敬的老工程师,竟在吃别人的呕吐物和排泄物;“贼骨头”俞兆远,从小受的是“曾子之廉,不饮盗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教育,也耻于偷盗,却在眼睁睁看到同屋的两个右派死亡后开始偷粮食,不仅如此,他还偷遍了整个农场,并且靠着偷盗成为了夹边沟农场的幸存者。这里有过太多在如今看来仍觉不可思议的事,也与我们当下所接触的价值观相悖,可这一切,却无法用简单的对错来评论,也不能用对错来定论,逃跑的高吉义,把师傅扔在了荒滩上,而师傅却被狼生生吞掉……读至此处,早已泣不成声,却无法怪罪他,面对生存与死亡的拷问,任何人都是渺小的。偷食人肉的魏长海,本以冲破了人的底线,可在逃跑途中却始终没有抛弃过这个在他看来的救命恩人,人性的复杂多面在这里无遗显现。《李祥年的爱情故事》中,他被自己的母亲送上夹边沟,被自己的姐姐举报,亲情也在此时失去了价值。“我上了车,什么母子情呀同胞情呀,就都结束啦。”[2]

二.绝境中的至善美好

弹丸夹边沟,却处处可见人性之复杂,为了生存与自保,右派之间互相告发,与之相关的亲人唯恐殃及自身,彼此失去信任。可即使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也依然透出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美好的光亮。出生在夹边沟农场的“夹农”,仿佛一道阳光,透过严冬和冰冷的荒滩,给这些劳教的妇女带去了一丝生气,也温暖着那些彼此心存隔阂而冷淡的人。她们从自己本就不多的口粮中省出一口,尽自己所能去照顾这个孩子,读来让人心中感到一丝慰藉。“他像一道阳光射进我们冰冷的房子,照亮了我们的心,温暖了我们孤寂痛苦的灵魂”。[3]上海女人顾晓云,从上海乘坐几千里火车来看望丈夫董建义,在得知丈夫已经去世时悲痛交加,执着的要将骨灰带回上海,作者细致的描写将这个南方女子身上的柔弱、固执、悲怆全都展现了出来,也让人感叹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人的信念的坚守。而李祥年的爱情故事,也在一个个冰冷的故事中给了读者一丝安慰,原来真爱也始终存在。

三.特定历史下的改变与救赎

生活在21世纪,或许难以想象。为何人会如此禁不住考验,可随着年龄增长却也不得不承认,特定历史与环境是会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尤其当面临生存与毁灭的选择而且只能择其一时,人会退回最原始的“动物性”。笔者曾出生在西北荒漠,见证过戈壁荒漠的酷暑与刺骨严寒、冰天雪地,地窝子、窑洞之寒亦能体会,可以想象夹边沟的“右派”的转变中身心遭受过的极端苦难。读罢《夹边沟记事》,很多人都有疑问:为什么这些人不选择逃跑?有人认为是跑不了,的确,书中也说过,不论你跑到哪儿,他们都会把你抓回来。但另一方面,我相信那是夹边沟里的“右派”所进行的一场自我救赎。在儒家传统文化影响了千年的国家,忠君爱国思想对这些知识分子早已根深蒂固,从某些层面来说,他们认为自己是有罪的,也坚信只要自己好好改过,就可以获得救赎。因为这种影响,所以导致了一部分人认为的“不抗争”,可他们是有抗争的,这种抗争在心里,在与自己前半生坚守的道德抗争,与自己一直以来秉持的信念抗争。

《夹边沟记事》无疑是苦难的最好叙述,在饥饿的大背景下,有人性的毁灭与道德沦丧,也有知识分子至死不变的坚守。作家杨显惠的勇敢,让“右派”这个话题不再是不可触摸的禁区,他让这个政治事件以苦难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让读者在愤懑、沉痛之余开始反思:以史为鉴,让历史不再重演。

参考文献

[1]杨显惠:《夹边沟记事》[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

[2]邢同义:读《恍若隔世——回眸夹边沟》[J].炎黄春秋.2007

[3]尹诗:“做错了还是做对了?”——析《夹边沟记事》里的道德悖论[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苦难饥饿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秋天的尺度
饥饿奏鸣曲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意识
历史齿轮上的累累伤痕
从蒙克看向朱耷
狼与羊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