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名士

2018-05-29 05:05苏长生
文史月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宦官

苏长生

郭泰(128—169),字林宗,人称有道先生,东汉末期界休县(今介休市郭家村)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与母相依度日。聪明过人,勤奋好学,饱读经典。成年后游学各地,广交鸿儒,成为一代著名学者。是东汉末桓、灵二帝时士人与宦官斗争中士人的著名代表和太学生主要领袖之一,还以不愿就官府征召而著称于世。

胸怀大志   结交名流

郭泰从小家境贫贱,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惨淡。长大成人后,母亲想让他去县衙中谋个差事,以改变家中的窘迫处境。但是,郭泰心怀大志,不愿与衙门的那些鄙猥小人为伍,遂不依母命,就读于成皋屈伯彦门下。屈伯彦是当时享有美誉的饱学之士,在他的指导和教诲下,郭泰刻苦努力,学习勤奋。苍天不负苦心人,三年之后,竟博通“三坟五典”,锻炼得“善论谈,美音制”,加上他“身高八尺,容貌魁伟”的体形容貌,真可谓一表人才。

那一年,郭泰初涉京师洛阳,经陈留名士符融的介绍,前往拜访河南尹李膺。当时李膺政绩显赫,名望极高。许多人慕名前来,可是李膺“以简重自居”,告诫他的门人不要随便接待宾客,除当世的英雄贤哲和世代交往的“通家”之外,一律不予接待。于是,许多人只能望门兴叹。京都一带的人甚至把受到他的接待称为“登龙门”。李膺是当时声望很高的士人领袖,极力反对宦官专政,被京师太学生推崇为“天下楷模”。符融将郭泰引见后,向李膺介绍说,郭泰是“海之明珠,未耀其光。鸟之凤凰,羽仪未翔”。李膺接见郭泰后,亦非常欣赏郭泰的人品才学,以师友之礼对待,他感慨万分地说:读书人我见多了,可是,还从未见过像郭林宗这样的人才。以李膺当时的影响和身份,竟然如此青睐郭泰,京城中的儒士们当然更是刮目相看,于是郭泰顿时名震京师,成为当时的知名人物。后来,郭泰离洛阳返太原时,赶来送行他的车辆竟达千乘之多,盛况空前。

“八顾”之首   德行引人

郭泰、宗慈、巴肃、范滂等人被称为当时的“八顾”,顾,意思是能以德行引人的君子。引人,就是这些人的言谈举止,符合规矩,堪称模范。郭泰是“八顾”之首,年纪轻轻就德高望重。郭泰虽然未做过官,但是乡人见他时,都要恭恭敬敬地下床拜见,足见人们对他的尊敬。

郭泰周游郡国时,曾经经过陈梁(今河南一带)之地,突然遇到大雨,他将头巾折起一角,以挡雨淋,人们看到后纷纷效仿,都将帽巾折起一角,以此显示自己的儒雅,并喻之为“林宗巾”。郭泰一介布衣,“林宗巾”却能得到士人们的广泛认可,成为时尚潮流的引导者,足见其人格魅力无与伦比。

古代的士大夫往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郭泰却不这样。郭泰每逢外出住店时,都要亲自洒扫,临走时总要把房间收拾干净方才离开。因此人们看见打扫得干净的旅店时,便说:“这一定是郭有道昨夜住宿过的地方。”并照着他的做法去做,一时传为美谈。

传道授业   不论门第

郭林宗善于从社会底层去发现人才,把品德放在选用人才的首位,从日常的举动中发现人的长处,加以诱导,激励其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一天,郭林宗出游时,忽然下起了雨,田里人都蹲在一棵大树下避雨,唯有一人独自在一边席地而坐。他觉得很奇怪,上前与此人相谈,得知此人名叫茅容,谈吐不俗,很有志向,郭林宗便决定当晚留宿到他家。二人谈至深夜,心志相投。第二天一早,茅容杀鸡备饭,郭林宗以为要款待自己,当饭菜齐备后,茅容却把好的饭菜端奉给母亲,而以粗淡便饭与郭林宗一起同吃。郭林宗见此情景,对茅容肃然起敬,认为此人一片孝心,日后定有成就,遂劝其边务农边攻读,并由他辅导学业。茅容依言而行,恭听教诲,攻读数载,终于成了一位贤德名士。

巨鹿人孟敏,寄居在太原,有一天他行走在外,担着的瓦甑不慎掉到地上。路人听到瓦甑摔破的声音都纷纷看他,而他本人却若无其事,连头也不回,径直走了。郭林宗后来遇见孟敏,问起这件事,孟敏回答说:“瓦甑已经摔破了,看了也不能恢复原样,只能让自己更心痛,不看也罢!”郭林宗觉得孟敏处事有分寸、很果断,便鼓励他在出游的同时学习文化。孟敏照郭林宗说的认真去做,后来成为当代的知名人士。

陈留人申屠蟠,家境贫寒,受雇佣做漆工;鄢陵人庾乘,年轻时在县衙服役做守门的小兵。郭泰遇见后觉得他们两人都有出奇之处,后来二人也都成了知名人士。其他的人有的是出身低贱的屠夫或卖酒人,有的是行伍出身的武人,由于郭泰的鼓励和引荐而成名的还有很多。

有教无类   以德服人

郭泰极富同情心,重视提携和帮助后进人士,即使是那些所谓的“不仁之人”即有劣迹之人,也从不另眼看待,而是尽其所能,以自己的德行学识感化他们,使他们能及时改邪归正。

陈留郡学生左原,因违犯法律遭到人们歧视。郭泰却把他带到家中,良言启发,暖语开心,并以古人为例,说明作为一个人没有不犯错误的,重要的是犯错误以后,能认识错误接受教训,痛改前非,仍然是有前途的。郭泰这种诚恳的帮助,使左原深受感动,并奋然改正其行。然而有人却讥笑郭泰说,如此恶人,你怎么能和他接近呢?这样对你有声望的人很不利呀!郭泰回答说,对于犯了错误的人,劝他改恶从善,重新做人,有什么不好?如果只对他忌恨不管,岂不等于促使其继续作恶吗?郭泰这样帮助人改恶从善的态度,受到了人们的一致赞同。

郭泰有个同乡名叫贾淑,为人狡诈险恶,当地人对其极其厌恶。郭泰的母亲病故后,贾淑前来吊唁,被当时的名人宋威直遇见,觉得郭泰贤德之人,怎么竟与这等恶人交往?遂不再进去。郭泰得知这一情况后,赶上去挽留宋威直,并对他说,贾淑固然不好,但他可以洗心向上,改邪归正。春秋时期有个叫互乡的人,起初也很不好,但孔子并不拒绝与其交往。难道我们就能把贾淑拒之门外不管吗?贾淑知道此事后,极为感动,决心痛改前非,并为大家做了许多好事,受到人们的称赞。

扶风(陕西)人宋果,生性轻狂彪悍,曾因替人报仇而惹下事端,为郡县政府所憎恨。郭林宗不辞旧过,循循善诱,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予以教导。宋果在郭林宗的教化下,幡然悔悟,叩头认错,浪子回头,洗心革面,终成义士。之后以烈氣而闻名,官至侍御史、并州刺史。

對于一些社会上有名望的人,郭泰并不人云亦云,而是要通过亲自交谈观察,了解他的人品德行后才发表自己的见解。济阳(今山东菏泽附近)人黄允,以俊才知名。郭泰见他后,认为他不能笃守正道。后黄允因欲作司徒袁隗的女婿,休了妻子夏侯氏,被夏侯氏当众历数其隐匿秽恶之事15件,使黄允声名衰败。谢甄,字子微,与陈留人边让都善谈论,名声很大。每当他们遇到郭泰,二人总要与郭泰通宵达旦地高谈阔论。郭泰对门人说:“二子英才有余,而并不入道,惜乎!”意思是说这二人虽然很有才,但思想并不入正道,实在可惜。果然,谢甄后因不拘小节被毁,边让因轻侮曹操被杀。

不涉仕途   清议时政

论郭泰的学识,满可以被官方任职重用。当时,司徒黄琼,太常赵典等人曾多次举荐他做官,他都一一婉言谢绝,终其一生,未涉仕途。他对那些劝他仕进和看重仕途的人常说:“我夜观天象,昼察人事,知道天已废,非人力所能支持。”郭泰虽然不求仕进,淡于名利,但是,却有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精辟的政治见解,不愿做那种隐居无为,装腔作势,无视时势的人。

郭泰所处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之一。当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他们飞扬跋扈,骄横擅权,而由儒生士大夫组成的官僚权力大为削弱。东汉政治力量出现了两个主要敌对阵营:一个是腐朽的宦官阶层,即浊流集团,另一个是由清议儒生和清流士大夫组成的反宦官联盟,即清流集团。郭泰就是清流集团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借自己隆盛的声誉和威望偕同洛阳3万余名太学生,针对当时的 宦官专政、朝廷腐败现象,编顺口溜扬清激浊,褒贬朝臣,大加评论、抨击,一时褒贬朝政成风。这种风气,被称之为“清议”。当时的“清议运动”声势浩大,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直接影响着朝中士大夫的升迁进退命运,甚至对皇帝的决策,也起到了影响作用,对宦官集团的嚣张气焰,是一种沉重的打击。不幸的是,宦官集团势力过大,加之朝廷的昏庸助恶,终于导致了历史上有名的以镇压知识分子为主的“党锢之祸”。当“党锢之祸”愈演愈烈之际,郭泰审时度势,毅然返乡隐居起来,闭门讲学。在两次“党锢之祸”中落难的士人太学生多达一千余人,而郭泰幸免于难。

英年早逝   极尽哀荣

郭泰生世虽短,只活了42岁,但影响颇大,海内名士都知道他的大名。当郭泰的死讯传出后,全国各地的文人学士纷纷赶来,为其送葬者竟达千余之众。志同道合者为其树碑立传,闻名海内的文学家兼书法家、大学士蔡邕亲撰铭文。事后蔡邕说:“我一生为人撰碑铭很多,而多有虚饰之辞,唯郭有道之碑铭,文副其实,我毫无愧色。”于是后人称此碑为“无愧碑”。仅此一斑,足见世人对郭泰的敬仰之情。

猜你喜欢
宦官
明代宦官的善恶
浅析东汉宦官籍贯的地理分布及其形成原因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
宦官政治的病理学
公平交易是外交准则
梅国桢扶贫济困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朝鲜为何没有宦官乱政?
宦官与宦官制度
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