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中的遇及

2018-05-29 05:04凸凹
草地 2018年2期
关键词:绵阳乐山李白

凸凹

1

游仙者,雾也。飘飘然不知所来,悠悠然不知所去;忽在,忽不在,又永在;离我们很近,离我们很远,细想,又不远不近;最清晰的面目,是模糊的镜像;打坐、望天、烧香、采药、炼丹,游山玩水,游手好闲,不做一点正经事,难得一吟的诗也是掐头去尾,让人参悟不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又无所不能,即便不吃不喝,不歇不睡,亦有雷霆万钧,点化人民,造福百姓,只是一抬脚一顺手的事儿。

这是我对游仙的理解和粗略画像。我不知道《辞海》之类的工具书是如何定义游仙的,也无需知道。游仙太大了,大得无处不在,无人不晓;游仙又太小了,小得可具体到一个人,一宗事。因此,每个老百姓都有他们自己的游仙。

游仙是盛过的,加之时间的塑造,就有了游仙文化。有了文化,艺术就要有所跟进与表示。这里不说道教、寿术、哲学、绘画等业界的语述,单讲诗歌。“人生不满百。戚戚少欢娱。意欲奋六翮。排雾陵紫虚。虚蜕同松乔。翻迹登鼎湖。翱翔九天上。骋辔远行游。东观扶桑曜。西临弱水流。北极登玄渚。南翔陟丹邱。”这是曹植的游仙。“借得孤鹤骑,高近金乌飞。掬河洗老貌,照月生光辉。天中鹤路直,天尽鹤一息。归来不骑鹤,身自有羽翼。若人无仙骨,芝术徒烦食。”这是贾岛的游仙。大量游仙诗的异峰突起,叠嶂涌来,使游仙诗成为了诗歌内部的一个类别,而这个类别很早就形成了。南朝梁代文学家、太子萧统主持编撰的中国现存最早一部汉族诗文总集《昭明文选》,把诗分为二十类,其第九类即为游仙。面对肮脏的不自由的群魔乱舞的现时现世,修身养性,炼丹采气,以期延年益寿,甚而飞升成仙作永世的逍遥游,也已成为世人的向往。这个向往自是美好的令人迷恋的,又为诗写对象拓出了新地盘,于是惹得一些过得不甚舒坦的诗人诗兴大发、提笔便写,游仙诗因此日多,多而成类。世人皆知李白、苏轼写过游仙诗,却不知二人还曾采药焙炉、实验过炼丹术。如许的诗人,这般的诗事,今天看去,看见的不是一袭雾么。

说了半天游仙,却不是这篇文章要写的游仙。要写的游仙是一地名,一处覆盖了一千余平方公里地块的地名,在四川,偏北,属于绵阳市治下的一个县级行政区。

不错,要写的就是此游仙。

2

八点半,汽车从绵州开元酒店开出,向玉河镇开去,没想到的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这辆载着我们十几号人的商务车,都是在雾中穿行。这不是一般的雾,是一场硬如野石的浓雾。心想这地方都这样,一到早晨都这样,是常态。同车的外省人以为是雾霾。见我们有些小惊讶,一位作导引的当地作家说,不是雾霾,是雾,这么大的雾,游仙也很难遇到。

很难遇到的,但我们遇到了。

这样的出行,就像在一条长长的雾洞里穿过来,也像我们盘坐在座位上,随同车子,在洞窟里作长长的修行。

城里很快就变成了乡下。透过车窗,我还是若隐若现、恍恍惚惚看见了雾中的一些山水,一些草木,一些村舍,一些荷锄田间、忙农活的下力人。

是因参加一个活动来的游仙,同行的还有赵本夫、葛水平、彭见明、熊育群、武歆等一拨作家、诗人。此前,我是来过游仙的,不止一两次,该有五六次之多吧,但都在城镇里、街区中。所以,印象中,游仙就是绵阳城池里的若干行政区中的一个,就是屁股大一块地方,就是聚居在其地盘上的几位文朋诗友。所以,乡下的游仙,汽车呼啦啦跑两三小时也跑不完的游仙,让我茫然,更多的是惊喜。很快就知晓了实情。原来担纲绵阳城池组城任务的,只有两个区,除了游仙,还有涪城。游仙区的一小部分落坐在绵阳城中,大部分安扎在广阔的城外。

车终于停了下来。下车,抬头一看,方知车停在游仙区玉河镇博爱学校大门前。

大门很大,还未入大门,就看见了一尊石雕人像矗立在门内。塑像很显眼,但凡进入学校的非盲人,一定绕不过它。塑的是一位形似中年的古人,戴着一顶漂亮官帽,蓄着一缕好胡须,半个身子从中规中矩的长方体底座上伸出。底座上刻有像主的名字和简约生平。离塑像不远的右侧壁上,还布陈有塑像主人详细的生平,以及其家族的主干和细枝末节。如此规制,显然,塑像主人是一位与这所学校有关的、其影响足以给学校带来荣誉的人,且是不二人选。看了生平方知,石化之人名叫苏易简,宋周世宗显德五年(公元958年)生于玉河镇(古魏城、盐泉县衙所在地)官宦人家,十五岁离开家乡,二十二岁中状元,被宋太宗钦定为甲科第一,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参知政事”,权力与副宰相相当。其人知识广博,性格开朗,喜谈笑,以文章知名,著述颇丰,尤以《文房四谱》为重。书法也了得,有《家摹本兰亭》书迹存世,声名与其孙子苏舜钦、苏舜元并称“铜山三苏”。如此命名,似要构成四川文化版图“南有眉山三苏”、“北有铜山三苏”的格局?四川不比江南,历史上出的状元无多,因此苏易简就成了稀奇货,据说他不仅是游仙区、还是绵阳地盘唯一的一名状元呢。

有意思的是,这个苏易简是个酒仙。宠他的太宗多次劝他戒酒,并手书《诫酒》、《劝酒》诗,命他当着其母的面朗诵。他是良臣,是孝子,但他更听从酒神的召引。终于因嗜酒如命被弹劾,降级为礼部侍郎,出京城知邓州,再知陈州,醉死在任上的办公室,化云化雾一溜烟做他的逍遥游去了。死后,皇帝送了他一个礼部尚书的官,了了君臣之缘,尽了君臣之礼。从他的脾性看,他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主,死的那年三十九岁,而石化成塑像的他,看上去那么老成、庄重和谨严。——古人就那么显老?或者说,三十多岁竟像了五十多岁乃为真人与塑像的距离?

宋人苏状元在玉河度过了他少小的十五年,由此推论,他至少是在玉河境内某处发蒙上过私塾的,就是说,他的长大,离不开玉河的教育之功。从这个意义讲,以博爱为名的学校将他整合过来塑在校内也是站得住脚说得过去的。

不可以绕过的,还是绕过了。在苏状元的背后,我看见了更宽朗的校园和更宽朗的乡村少年。

一楼有N间教室,与阅览室相邻的那间,被布置成了“乡村博物馆”。入门右墙画布上的八个字大而显眼:盐泉旧址,状元故里。博物馆小而粗陋,与其称博物馆,倒不如呼收藏室贴切,但它肚子里的货还真不少,包括一件汉俑、十八件明清石雕在内的许多农耕器具、民俗用品,共计两千多件。学校开办“乡村博物馆”颇有创意,也蛮好,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教化孩子的作用。但人来人往的参观人众,不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和学校的管理?所以,若能将这个博物馆移至校园边墙處,将门向场镇和社会打开,恐怕会有更好的效益。

出博物馆后,我回头一看,门额棕褐色木匾上阴刻有馆名“乡邮博物馆”。我不知为什么要将村字写成一般人不识得的异体字。我望着邮,邮望着我,老半天不言语,直到催我上车的手机如惊雷爆响。

3

去玉河遇到的雾是十一月十二日的雾。之前,在游仙,我还遇到过另一场雾,那是上年五月二十二日的雾。

晚饭后我们散步。风景大好,空气大好,待在房间里无疑是对富乐山的视而不见和大不敬。“但觉林峦密,不知烟霞重。缓步入修行,夹道吟长松……”(《游富乐山》)李调元都这样说了,还说啥呢,走吧。再者,活动主办方不是因钱而是因规定没有安排惯常的酒,这样,快捷下肚的自助餐就需要运动以消饱胀。绵阳斥资百万设了个“李白诗歌奖”,我们是应邀前来捧场与见证的。九洲国际酒店坐落在富乐山半山腰,依山就势,高高低低,疏疏密密,在山林中隐现。落宿酒店的人都出酒店转山、散步了,东一堆西一坨的。我们这一行五六人,转到后来,莫名其妙,只剩两人了,一个当然是我,另一个是新泉老师。我不能判断:是天色的渐暗,让五六人变了两人,还是五六人变了两人,让天色渐暗了?

记得出酒店是沿左边转到酒店上方去了,不承想却转到了酒店右侧下方。一路上林木茂密,它们的身强体壮,让我生出了自惭形秽的伤感。它们的生命之力来自于大地和天空的秘密,我们人类的呢?我奇怪地想着,被更奇怪的山风打断,于是我看见了一些断在了荒草中的土路和一些落了上年黄叶、长了青苔的有些古意的石径。

到了一潭水边,就到了一块平地上,也有了走出野山步入薄雾缭绕的人间仙境的感觉。

脚下是一条约有两米宽的石板路,路两边或有石柱、石碑,柱、碑上均有图案与文字,但均未及细看,因石板路招引的前方更能吸引我们,或者说前方有一团磁场把我们吸纳,招去。走到石板路的尽头才知到了山坡脚下,一道石梯如蜈蚣正笨拙地向坡上爬去。石板路尽头的左右两边,即山坡与平地相交的地面上,有一长排石碑,石碑上有文字,但黑雾让我们不能正常睹识,只得躬身,将眼睛几乎贴到了石碑上。一时间,身体的方方面面包括五脏六腑立刻体认体味到了石碑的古旧、潮湿和来自阴间的气息。终于看清了碑上的大字,或者说碑上的大字突然振翅飞向了我们。赫赫乎!这块刻有蒋介石,那块刻有周恩来,林森、何应钦、白崇禧、陈立夫等名字也各有其碑。这些名字太大了,太久了,而此刻又这么小地、这么近地,猛然站在我们面前。我不能不惊骇,不知新泉老师惊骇没。顺着石梯向上望去,我们看见坡上的一处平台上,蹲耸着一个庞大恐怖的比夜色更暗的静物。纵然惊骇,我们还是好奇地、战战兢兢地踩着石梯走到了平台上。我们依稀感觉到面前的庞然大物是一座坟包。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不敢继续靠近,就转身往回走。这是晚上,这是民间称的鬼出没的晚上,我们突遇一群死去多年的大人物,突遇一座庞大的坟包,该不是幻觉吧,该不是撞入奇门遁甲之阵了,该不是遇到鬼了吧。我还听到了夜雾中传来的各种动物高一声低一声的怪叫。我们跌跌撞撞快得不能再快又慢得不能再慢地跑出了这处不真实的区域,这个幻城。

因睡眠不好,就有睡单间的习惯,好在沾李白的光住了单间,但还是一夜无眠,一夜都在想偶遇的那位身份显赫的墓主是谁。翌晨,我和新泉老师又相约去了那片怪地。晚上怕的事物,白天就可以不怕了。人鬼轮流睡觉,白天是人的天下。

有晨雾,但不是很影响视线。

原来昨晚转富乐山撞入的是一处有山林、亭阁和湖景的墓园。墓主是抗曰名将宋哲元先生。昨晚走的石板路其实是神道,那一长排石碑上刻的是民国显要们对墓主的挽联。墓为石砌八面体,圆形墓顶上野草青青。墓通高三米,冢底周长二十五米,墓前横置石碑上刻有冯玉祥题的“宋故上将明轩之墓”。宋哲元,字明轩。神道入口处立有高达四米多的“神道碑”,其上雕鏤有沈尹默、于右任的手迹。神道与湖水之间建有“八德亭”,石柱上有朱德、彭德怀撰写的挽联:“一战一和,当年变生瞬间,能大白于天下;再接再厉,后起大有人在,可无忧乎九泉。”墓主系山东人,是1940年3月从都江堰回到其夫人常淑青的故乡绵阳疗养的,4月5日病逝。

喜峰口大捷,《大刀进行曲》,卢沟桥抗日——这三件鼓舞国人的事,构成了墓主一生的荣光。

多说这一句,是怕时间久了,一些人忘了另一些人,一些不该忘的人。为了不忘,我写了一首诗《转富乐山偶遇宋哲元将军》,四十五行。

很得意这次发现,就以奔走相告的姿态告诉了遇见的人。我告诉他们,宋哲元的墓,就在我们所住酒店的旁边。他们听了,说要去看,我就很乐意陪他们去了。这样,一两天时间里,我去了五次:第一二次与新泉老师一道,第三次与胡亮、蒲小林等遂宁诗友一道,第四次独自,第五次与于坚(李白奖得主)一道。

这是我第一次去富乐山。第一次就偶遇了清清寂寂住在山中的宋将军。偶遇的结果是,滚滚红尘中,看将军的人多了几位,他们是几位不会弄枪使刀的诗人。

4

富乐山是绵阳地区的历史高地,是游仙的文化脉源与骄傲;富乐山的富,既指物质之富,亦指精神之富。我认为。

从玉河镇回来,第二天,整整一上午,我们盘桓在富乐的山上山下。了解一个地方,首先得了解这个地方的得名。富乐山的得名,游仙区的得名,就是在这次盘桓中弯弯曲曲拨云撩雾扒拉出来的。

话说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冬,被打得东逃西窜、急欲寻得一落脚处的刘备应邀率部从陕入蜀,刘璋北出成都三百里在富乐山候迎,设宴百曰为其洗尘接风。刘备喝得欢喜,举头一望,川西坝子沃野千里,禁不住呼曰:“富哉!今日之乐乎!”后人为纪念这个关乎未来三国格局的“涪城会”,遂将二人聚首的山取名富乐。这段史实,被宋人记载在《方舆胜览》这本书里,又被今人呈现在一座名“富乐堂”的建筑里。刘璋本是邀自己的皇室宗亲刘备前来剪灭和抵挡曹操和张鲁两支劲敌的,到头来却被胸怀天下的政治家刘备过河拆桥、反客为主、鸠占鹊巢,以致后人讥他引狼入室,自取败亡。

富乐山的得名与刘备、刘璋相会有关,而游仙区的得名则与一位叫李意期的仙人有关——以前,我还以为游仙者李白也,游仙的得名应该与李白有关,但不是。游仙李意期的出处与神迹在《神仙传》《三国演义》《历代神仙通鉴》等著述中均有笔墨显示。据称,成都人李意期作别师傅张道陵下得鹤鸣山,云游到涪县,就在县城北面老龙山下结茅为庐(后人将此地称作游仙观),为提高修行效果,后又在芙蓉溪北扩一洞窟——“冷源洞”作为第二修行基地。

从富乐堂沿山下行不远,是一处三面背山的水泽地。临水山边,有一洞窟,就是冷源洞。洞口有两人宽,一人高,洞室约三四平方米。洞里洞外,一派烟熏火燎、颇有历史的样子。洞眉上题有冷源洞三字,源字的腹心地带有一只很小的蜂窝。洞口两侧,各有一碑,古旧,字迹模糊。从稍远处向洞口望去,左有一石如青龙俯首望溪,右有一石如玄武(龟)引颈向水。

但本人对以上两个得名故事是存疑的。二刘相会于涪县应该没问题,问题是涪县那么大,仅凭一千年后南宋祝穆一段文字的孤证就可判定二人相会于富乐山?虽为孤证,也总比无证强十倍八倍吧,再说,明清题写富乐山的诗也多有二刘的身影。游仙区得名于游仙李意期没问题,李意期于涪境扩有冷源洞修行也无问题,问题是这冷源洞就真在游人如织的富乐山?

盘桓富乐山,疑雾如影随形。

在山下绵阳博物馆(新馆),我看见了好些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铜质摇钱树。这些树都不是在游仙出土的,却都长在了游仙的土地上。有一棵树上有好些动物,飞马、猴子等,最耐人寻味的是树上的羽人——那些自由飞升的游仙的童年。

李杜祠与富乐山只隔着一条街路。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杜甫从成都送恩人严武履新回长安,一送就送到了这里。严武走后,他滞留在这“左绵公馆”,写了不少诗作。为纪念与绵州(绵阳古称)有关的两位伟大的诗人,清人吴朝品在左绵公馆原址修建了李杜祠。据说,这是全国唯一一處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合祠。李白故里江油青莲,距此地仅二十来公里。

说是盘桓富乐山,实则走马观花。踏勘富乐山,哪是半天、一两天就解决得了的。

本人家居一百三十多公里以外的龙泉驿,说起富乐山,似乎也可以扯上一点联系。

被誉为“绵州第一山”的富乐山,地处剑门蜀道南段,绵阳市区城东二公里处,原名东山。而富乐山其实只是长达二百公里的龙泉山脉的一个组成部分。龙泉山脉北起安县,经绵阳、德阳、中江、广汉、金堂、龙泉驿、双流、简阳、仁寿,南达乐山大佛止。龙泉山脉成都段,也呼东山,只不过它是成都的东山,而非绵州城的东山。我住在东山下,已有二十三四年之久。此外,富乐山有仙人李意期,龙泉驿山中亦有仙人,叫朱桃椎,前者汉晋人,后者隋唐人。巴蜀文化中,有一支占比颇重的构成,就是飘然永在、仙雾缭绕的仙道文化、游仙文化。而全国以游仙命名的区县级以上的行政地名,仅绵阳一处。难道,这是上苍的故意——故意将游仙区作为仙道文化的承接地、集散处?除了龙泉山,我与游仙的牵连还有一个,那就是三线。游仙地界上有核工、电子、航天航空等三线机构,尤其还有“两弹一勋”的地缘,而我也曾是三线国防单位中的一员,干了二十三年三线,写了一本叫《大三线》的书。

5

越王楼是绵阳城的文化高地,当然也是游仙区的文化高地。绵阳地区的文化高地我以为当数建筑低矮的李白故里,哪怕青莲那地方无一建筑,只是一坡荒草、一笼野林。

“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杜甫《越王楼歌》)“上尽江边百尺楼,倚栏极目暮江秋。未甘便作衰翁在,两脚犹堪蹋九州。”(陆游《登越王楼》之一)因为这两首诗的缘故,久仰越王楼了,却总是未能登临。这次,无论如何要了一了久结之愿。越王楼傲立游仙龟山之顶,系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任绵州刺史时所建。资料显示,楼高十丈(即百尺),时居四大名楼之首(江南三大名楼之滕王阁高九丈,黄鹤楼高六丈,岳阳楼高三丈)。从玉河镇回到游仙城区,晚餐就在越王楼小吃城进行。在小吃城,吃了大餐,喝了大酒。整个过程,越王楼都是背景,遮住了半边天,犹如泰山压顶,从上边盖下来,让人惊骇,更让人激发起去登临的欲望。越王楼拔地而起,鹤立鸡群,像一根粗大的灯柱直探云霄,自成仙界薄雾中的琼楼玉阁。沿着它登天,当一回王,做一次杜甫陆游,俯瞰四野,真好。但还是未能登临,都到了越王楼脚下,还是未能登临。一场酒下来,越王楼“打烊”了。酒是好东西,却总是坏事,郁闷。只好悻悻离去。

第二天晚上的酒场子摆在开元酒店。因是活动“闭幕酒”、“道别酒”,所以堂子比越王楼小吃城还野。但我对此保持了高度的警惕,我对自己说,今晚必须拿下越王楼,没有什么能够阻挡,酒也不能。酒过三巡,高潮渐起,趁大家伙儿只顾打酒仗,自己做贼一样溜出了酒店。

天已然大黑了,但空旷的天空中,越王楼的轮廓灯老远都能望见。遂望着灯塔疾行,一刻钟许,就到了,就直往楼上奔。但被拦下了,被告知,登楼门票三十元,一人一票。稍愣了下,但没有任何犹豫,立即购票登楼。沿石梯上了土丘般的龟山,进入门厅般的偌大的底楼,开始登楼。我想,不就十五层嘛,我的体力和心情是可以支持我一步一步登上去的。登楼,却没寻到楼梯。又被告之,必须乘电梯上楼。上楼,不登楼了?进入电梯室,见壁上张贴的文字说,电梯直升十一层,就是说,二至十层不能去。那就按楼规上楼吧。决定先上到十一层,再像古人那样,一层一层往上登,登一层看一层。于是,依次看了“绵阳历史名人馆”“图说老绵州馆”“中国名楼馆”“璀璨越王楼馆”。最想看的是收存有历代诗人题咏越王楼诗篇的十三层“诗魂越王楼馆”,但通往它的路是一把不能通融的大铁锁。

不管怎么说,站在越王楼上环视绵阳城夜景不失为一件美事。透过薄雾,蜿蜒的涪江、动静相宜的建筑光彩和色块,从夜空中跳出,恍若画和仙景。微风吹过,满楼都是大唐的气息,而以北向的气息为浓。北向,是长安,是中原。

穿时光而来的越王楼曾数度毁损,几经重建。今天的越王楼主楼高99米,据称此高为全国仿古建筑之最(今滕王阁高57.2米,黄鹤楼高52.6米,岳阳楼高32米)。

网上搜索,发现围绕在越王楼的疑雾有两团,一团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究竟指哪些,在并无争议的江南“三大名楼”之外,还应添纳越王楼,还是蓬莱阁、光岳楼、鹳雀楼、大观楼等楼中的一座?另一团是“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首诗是李白写的吗?是李白写给越王楼的吗?疑雾归疑雾,可以肯定的发现是,李白没有给越王楼献过诗,或者说,献了,只不与我等凡夫知罢了——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二十四五岁的李白离川时,离青莲仅大半天脚程的越王楼已开建六十又五年了。

站在越王楼十五层上,就没有不能望见的地方,就没有不能望见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割断视线。望着望着,奇了!我看见涪翁从涪水,李意期从老龙山,刘备、刘璋从富乐山,李白从青莲,杜甫从左绵公馆,苏易简从玉河,飞了出来,飞在天空中,飞在越王楼上。飞起的那一刻,他们一些人身上掉落着泥土,一些人身上掉落着水滴,衣袂飘飘,形如游仙。

猜你喜欢
绵阳乐山李白
参情
郭怀宇作品
诗仙李白的归宿
多面乐山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in Guasha
杨志翠作品
倒下的那一刻
中国科技城绵阳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