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由“读”生,渐入佳境

2018-05-29 08:39骆莹莹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教学案例朗读中学语文

骆莹莹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更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而朗读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味、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活跃课堂的重要手段。所以在“读”中品情,学生对于文章情感的品悟就不会浅显,而是“渐入佳境”。

【关键词】 中学语文;朗读;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课文《猫》为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选编了六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人类的生活轨迹。《猫》一文语言朴实但内容丰美。欢乐与辛酸、关切与愤恨、厌恶与内疚,随着三只猫的故事无形无声地在字里行间流淌,直流到读者心里。朴质的笔墨和平淡的叙事让学生能够顺利进入课文,但品读文章的深层情感和意蕴,还需要下点功夫。

学情分析

1. 七年级的学生在情感上能够表现出对动物的亲近和欣赏,但流于表面,对其命运往往关注较少,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不能深入思考。人类始终面对如何和动物相处共存的话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还需要引导和培养。

2. 随着文本篇幅的加长,要求学生能在文章中迅速提炼所需要的重要内容,很多孩子还停留在指读和唇读阶段,在文本学习上需要不断强化和训练,并勾画出重要语句,边朗读边思考。学生概括文章大意没有章法可寻,对文章的中心理解稍肤浅。这和他们的思维发展阶段相吻合,也反映在写作与表达中。

案例片断

课堂实录一:生命之美与命运之悲——走近猫

教师:文章讲了几只猫?一个爱猫的家庭最终“永不养猫”,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带着这些问题,我请三位同学来朗读这三只猫的故事,其他同学聆听并在书中勾画批注,从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和结局等方面来说说这三只猫的故事,体会他们的“生命之美与命运之悲”。(学生积极举手,跃跃欲试。)

学生活动:三位学生依次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勾画批注。

教师:通过这三位同学的朗读和自己的批注,你能简要讲讲这三只猫的故事吗?

学生1:我家养的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花白的毛,跟白雪球似的,很可爱。后来不知怎么瘦死了。

教师:这个故事讲得怎么样?

学生2:比较完整,如果能加入生动的描写更好。

教师:好的,希望下一个讲故事的同学能生动些。

学生3:我家养的第二只猫是母亲从舅舅家要回来的,浑身黄色,较第一只猫更有趣更活泼。但似乎太活泼了,有一天竟然被别人抱走了,真是可惜。

教师:讲得很具体,也比较完整。哪位同学来讲讲第三只猫的故事?

学生4:第三只猫是我们从门口捡来的,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好像具有天生的忧郁似的,在我们家若有若无。后来,我家养的一只芙蓉鸟被咬死,我们都怀疑是它干的,我在一气之下棒打了它,后来它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教师:请坐,这位同学讲的怎么样呢?找同学点评一下。

学生5:我觉得他讲的不仅完整生动,而且有重点,如果能把芙蓉鸟事件那部分再讲详细一点更好,毕竟文章写了很多字。

教师:嗯,我同意你的观点,这一块儿下面我们也会重点讲到。

教师:从这三只猫身上,我们既感受到了它们生命的鲜活与美丽,个性的不同,又看到了它们悲剧的命运,不同的猫,经历不同,我们对它们的情感也不同。

(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并不断修正,摸索概括文章的方法。)

反思

这是教学过程中涉及到朗读的第一个部分,三个学生分别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在聆听和批注中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三位学生朗读时声情并茂,为下一个环节品味情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朗读比默读印象更为深刻,也不容易漏掉细节,所以学生在概括文章内容时显得更为直接和快捷。但是因为这篇文章篇幅较长,虽然这一环节设置的目的已经达到,但是却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能否将全文朗读变为段落朗读呢?

课堂实录二:养猫之乐与失猫之痛——品读猫

品味“我”对于三只猫的情感是文章的重点之一,尤其是第三只猫,倾注了作者尤为复杂的情感。学生体会和理解这一部分时,朗读并对关键词句反复朗读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教师:猫亡失的痛苦确实让人难受。那为什么第三只猫的亡失比前两只猫更难过得多?这一部分是作者花了不少笔墨来写,我们再来读一读,细细品味其中的情感。

学生活动:学生齐读

教师:我为什么会冤枉这只可怜的猫?

学生: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很久。

学生:它躺在露台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教师:请大家注意“似乎”“好像”,对于这种似是而非的表现我的判断是什么,你发现了哪些词句表现了我和家人的毋庸置疑的判断?

學生:“一定”,“ 真是”,“ 还能有谁?”。

教师:你找的很准确。能否将这几个句子为大家朗读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个别句,倾注情感,其他学生点评并反复朗读体会。

教师:除此之外呢?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学生:猫的丑,忧郁,好吃懒做,我们不喜欢它。

教师:我们不喜欢它就把本不该有的罪名加在了它的头上,随意下结论,这叫什么?

学生齐答:妄下断语

教师:我的良心受伤了,比起前两只猫的亡失,我更难过,只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

学生:因为它无法辩诉,而且后来死了,我永远也无法弥补。

教师:原来是这样,怪不得我家为什么永不养猫了。请大家注意投影上老师摘录的三句话,你发现共同点了吗?你觉得重音应该发在哪些字上?

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学生:都是感叹句。重音可以放在“是”“都是”“永无”上。因为这几个字词最能表现作者的后悔之情。

教师:好的,那我就请你把这三句话朗读给大家听,注意语气语调及重音。

生:我觉得重音还可以放在“开始”“针”“机会”上,这几个字词也能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情感。

教师:我觉得也有道理,那么你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能否把它读出来?

……

教师:最后我们全班配合朗读这几句话,品一品作者内疚、难过、后悔、自责的心理。女生齐读第一句,全班重复“我是错了”;男生齐读第二句,全班重复“刺我良心的针”;全班齐读第三句,然后重复朗读第三句。

(学生反复循环有重点地朗读这三句话,班级氛围达到一个高潮,作者的复杂情感在朗读中深刻体现。)

反思

这个环节是品味文章情感的重点,虽然对于三只猫作者的情感有所不同,但前两只和第三只形成了对比,对于第三只猫的情感也更为复杂和充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读”促讲,“读”中品情,并反复读,分角色读,边读边品味。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学生们跃跃欲试,从枯燥的文章解析中解放出来,大声朗读,带着情感朗读,文本生成更加直接有效。这也为下一个环节“猫之命运与人之得失——感悟猫”这一难点的顺利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案例反思

二千多年前的荀子就有“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的说法,很注重学问的曾国藩也曾经说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通过朗读中情感的宣泄和语言的变化,把文章中的人、事、情,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易于接受和理解。中学生如若自控能力不强,在默读中难免有大脑走神,开小差的情况,以至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细节。所以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应反复探索实践,发挥语言的感染力,直至形成自己的特色,促进文本的生成。

回顾这一节课,我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1. 思路明确清晰。以三个板块串起猫的故事和人的情感,并引导学生体悟道理。其中“生命之美与命运之悲”是从猫的角度,“养猫之乐与失猫之痛”是从人的角度,最后落实到“猫之命运与人之得失”,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三个板块又不是割裂开来的,既有内容和情感上的关联,又有朗读品味的呼应。同时,这三大板块:讲故事、品情感、悟道理,也和写作方法结合,贯穿课堂始末,给学生以表达方面的有益启示。2. 情由“读”生,渐入佳境。对于作者情感的品味和理解既是文章重点,又是难点。传统的授课模式无非是进行字词句的解析。学生容易陷入枯燥无味的应试训练。本课我着重贯彻了以“读”代讲的方针,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反复循环读相结合。学生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渐入佳境的过程。尤其是作者对于第三只猫情感,直接关联到本文的写作意图和作者的精神意志。这一点是有难度,对于初一的学生们来说,还不能由动物的命运关切到人的命运。这时就特别需要情感的深刻体会。采用朗读的方式,课堂更加活跃,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对于他们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种培养和提高。3. 忌舍本求末,始终以语言品读为根本。语文课堂,即使是设计了一些激趣的语文活动环节,但始终应以语言的品读为根本。所有教学设计的环节都是以此为基础的,教师的发问和引导始终应该围绕文本的深度解读而展开。朗读也不例外,并不是为了读而读,也不是“摆花架子”,而是为语言理解和表达服务。这样,课堂才显得实在、有效。

本节课最大的遗憾是个别语文活动设计预留的時间稍微欠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涨,讨论异常热烈,耽误了不少时间。

情由“读”生,以“读”促教,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朗读在阅读和语文教学中的方法和作用,以期初中的语文课堂生动活泼,渐入佳境。

【参考文献】

[1] 詹泽. 中国语文朗读指导手册[M].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6.

[2] 赵介平. 朗读的魅力 语文教师实用指南[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3] 张海燕. 做一个会朗读的语文教师[M]. 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教学案例朗读中学语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