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的罪与罚

2018-05-30 10:48袁国礼
科学大观园 2018年19期
关键词:歪风造假者学术界

袁国礼

纷纷扰扰两年多的韩春雨事件并未因为河北科技大学一纸处理结果而平息,反而引起了更多争议。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学术不端问题不再只是学术界的话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对于学术圈之外的人来说,学术不端并非一个常用词。它指的是学术界的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风气,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抛弃科学实验数据的真实诚信原则,用白话来说,就是没有诚信。

作为有5000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中国自古就强调诚信。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也說过:“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在儒家学说中,仁、义、礼、智、信,“信”也是做人的五大准则之一。

然而时至今日,造假之风盛行,毫无诚信可言。从毒奶粉到假疫苗,此类事情不胜枚举。如今,这股歪风又蔓延到了学术界。即使在学术界,韩春雨也不是孤例,如若不信大可以网上搜索一番。

追究背后的原因其实不难,还是功利之心在作祟。正像王扬宗先生所说,功利主义科学观已经在我国根深蒂固。也许有人会说,商人逐利是本性,学者应该脚踏实地地做研究。话虽如此,但面对鲜花、掌声的诱惑,又有多少人能够坦然?这种功利之心不只是指学者本人,还包括了学者所在的机构、单位。

当功利主义蔓延至学术领域,可怕之处可以想象。学术研究可以看作是科技发展的前端,当前中国正在向科技强国前进,如果学术界频频造假,科技强国又从何谈起?急功近利毁掉的,可能是中国科学的未来。

在谈及韩春雨事件时,方舟子说了这样一句话,“比造假更可怕的是对假的宽容 ”。河北科技大学调查处理中的“未发现主观造假”、不公布具体调查细节等等言行,无不在体现这种“宽容”。

与国外的学术不端者动辄身败名裂相比,在单位、机构等等方面的“宽容”之下,中国的问题学者几乎一句“表示歉意”就能轻松过关。

然而,这种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宽容”之风,带来的后果却有可能是灾难性的,让学术不端有了滋生和蔓延的温床。既然处理如此之轻,后来者大可放心造假。

对于学术不端,国家已经三令五申,要求零容忍,但不能仅限于喊喊口号而已。除了要形成对学术不端人人喊打的环境,更应该出台具体的章程,让对学术不端的处理有章可循。

只有对造假者从严处理,让造假者付出惨重的代价,才能刹住学术不端的这股歪风,还中国学术界一个真正能潜下心来做学问的环境。

猜你喜欢
歪风造假者学术界
法学之路上的女性:一个多视角的观察与叙述——读《法学学术界中的性别与职业生涯》
四十里堡镇:助力整治违法建设“歪风”
“造假者”纳瓦罗注定滑天下之大稽(环球锐评)
禁止“话语歪风”——管管那些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阿谀奉承
基于演化博弈的造假者与监管方行为研究
档案管理严把“三道闸门” 刹住干部档案造假歪风
恶搞新闻:普契尼为但丁笔下的“造假者”正名
WTC管理者论坛:共享时代的体制创新(2)——学术界与管理者
图 说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