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 一部剧 一首诗

2018-06-06 16:26朱永山
艺海 2018年4期
关键词:话剧

朱永山

〔摘 要〕一个人、一部剧、一首诗——从一个诗意的角度概括话剧《刘伦堂》一剧,它就是这样,通过对一个人的记叙,完成了对一个村近期发展史的记叙,又以三种诗篇的形式,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深深镌刻在中国当代农村发展史上,同时也从他身上折射出当代中国农村的巨变。

〔关键词〕话剧;农村发展史;宏大叙事

由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黄石市歌舞剧院联合演出的大型原创话剧《刘伦堂》自演出以来,生动的故事情节,精彩的演出,让观众不禁为之喝彩。

该剧根据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老鹳庙社区原党总支部书记、全国“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刘伦堂的先进事迹创作而成。通过截取生活断面的方式,较为全面又艺术地展现了他从1980年代末到2014年病倒这二十多年间,主动放弃区企业办优厚的工作待遇,重新回到老鹳庙村任村支书,一心为民、无私忘我的点点滴滴。该题材不仅时间跨度大,而且把握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然而,该剧很好地发掘出了原素材的宝矿,将宏大的篇幅演绎得生动感人,不仅树立了一个清正廉洁的好支书形象,而且将当代农村发展的状况艺术地展现,诗一般地深深镌刻在观众的心里。

一篇乡土气息的散文诗

当序幕拉开,在主题曲的衬托下,舞台上电影镜头般展现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场景,还有开场那“黄石的米,黄石的菜,老鹳庙的汉子叫人爱……”充满地域风味的吆喝声,一下就让观众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当然,这股乡土气息不仅来自于田间地头、山村乡野,它还来自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来自于随着剧情而展现出来的鲜活的乡土人情。

刘伦堂,一个一心为民、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村支书,在农村社会变革的二十多年间,他的生活轨迹、他的社会关系、他的个人情感,可以折射出多少世间百态,演绎多少人间冷暖,传达出多少五味杂陈的人生感悟。他本来已经到条件较好的区企业办工作,当他看到自己原来亲手建成的水泥厂停产,发不出工资,在群众的要求下,又主动回到了村里,来带领大家一起创业。这一举动,引来了群众的欢迎和家人的反对,在矛盾的延伸与碰撞中,展现出了各等人物的性格。吴水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其他群众也都纷纷鞠躬答谢,欢呼雀跃。可是,这时候刘伦堂的哥哥刘伦祥来了,他以兄长式的威严,命令他不许回来。妻子张爱英也赶来和他数落起家常,大儿子大勇马上就要高考,小儿子小勇也要考高中了,过几年儿子们还要结婚,自家的房子也得修补,这一摊子绕不开的家务事都摆在这个家庭面前,妻子只是恳求他不回来,因为在区上好歹也能挣一点。面对如此的数落,刘伦堂却将它置之度外,当即就与妻子谈起自己回来后要为村里发展所做的规划。他越讲越动情,妻子却生气地悄悄离开了,只留下一个充满激情,却伴随无奈的他独自感叹。这正应了那句“几家欢乐几家愁”的俗话,延展开来,是一幅多么富有人情意味的山乡风情图啊!

剧中除塑造了“清廉如水,一心为民”的好支书刘伦堂的形象以外,还塑造了勤劳温顺、善解人意的妻子张爱英,倔强朴实的大哥刘伦祥,从懵懂未开到长大成熟的刘大勇、刘小勇,美丽懂事的姜园园,正直又不乏人情味的村干部程桂娟,泼辣大方、敢爱敢恨的吴水姑,知恩圖报、滑稽可乐的田喜胜,以及莽撞也识大体的金牛等。这些人物交织在一起,穿插在一件件家长里短、兴衰变迁的事件中,织就成了一首极具生活气息的乡土散文诗。这有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吊脚楼前的老人、河边浣衣的女人、船上的老大……组成了一首别具诗韵的湘西边城世界。而在这里,它是老鹳庙村的世界,每一个在舞台上的人物,都活灵活现,都活在现实中,成为书就这首乡土散文诗的最真实最基本的因子。

一首农村发展现状的史诗

好戏就得从开头说起,序幕中那个众人劳作的慢镜头剪影般场景,一下子把人带回到1980年代,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故事从1980年代末开始,即从刘伦堂不忍看到村里水泥厂停产,又回到村里说起,其间讲述了他带领村干部不惧路途遥远、不辞辛劳地到省城武汉去推销水泥,途中鼓励在外漂泊遭遇困难的村民田喜胜回家创业,最后终于以其真诚成功打开水泥销路的故事。

接下来,在第三场开启的时候,节奏轻快的无伴奏合唱传达出时序的变换,历史的针脚走到了1990年代初,在他的带领下,水泥厂扭亏为盈,生意红火,产值创历史新高,同时,村里的路面也硬化了,还建了小学,石材厂、三磷灰厂也开始生产了,无公害蔬菜也销到了大城市……老鹳庙村成为全区的经济第一村……以吴水姑为代表的群众脸上露出了笑容。可是在这时,上面下发了关于企业改制的通知,水泥厂要改制拍卖,成为私企。因担心集体利益受到影响,程桂娟一时半会想不通,刘伦堂便从国家大局着想来开导她,并想出了只卖地面上的厂子,不卖地皮的妙招,留下了老鹳庙村的“根”,最终说服了程桂娟。此后,在他制定老鹳庙村一系列发展规划,并逐步进行实施的过程中,又和大家一起经历了农村“五小”企业关停、招商引资、村委会改成社区居委会、动员拆迁等等一系列事情。其中演绎了他为了村里的利益,置己于不顾的事迹,也有他中年丧妻时的痛苦,还有因严格要求家人而遭到不理解所产生的矛盾,还有面对有些村民的胡闹与纠缠,甚至砍刀威胁所表现出的无所畏惧与机智勇敢,以及通过一番促膝谈心的家访,终于感化了吴水姑这颗顽石等等场景。

一件件生动典型的事件,截取了各历史阶段具有普遍意义且真实感人的断面,清晰地呈现出历史进程的轨迹与时代分割的碑界,史诗般地浓缩了中国当代农村发展现状,让人无不感叹,时间在变,社会在变,认识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刘伦堂那一颗为村为民的心,那一份对待事业执着热忱的情。

一首情景交融的交响诗

该剧虽然是以刘伦堂二十多年间的工作和生活故事为主线,全剧却集中体现了一个“情”字,夫妻情、兄弟情、同事情、干群情,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等等,一个“情”字无处不在,全剧被“情”牵着走,情景交融般地把个人情感和社会更迭交织在一起,谱写了一曲浑厚的当代乡村交响诗。

第一场中,刘伦堂面对群众要求他重新回到老鹳庙村,当他还在思考回不回来的时候,吴水姑激将地说了一句话,她说你要是还把自己当老鹳庙的人,要是心里头还有这些乡亲们,那你就回来,众人也都急切地说要他回来。此时,全场响起了浑厚低沉的无伴奏合唱,舞台上仿佛静止一般,此时无声胜有声,很好地做到了情景交融,这无言的表达,既是刘伦堂内心的思考与考量,又是群众的期盼和呼喊,一个“情”字把观众和剧中人物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在抗洪抢险那场戏中,舞台一角设置为老鹳庙村,另外一角设置为刘伦堂的家,当山洪暴发时,老鹳庙村的场景演绎着刘伦堂带领大伙与洪水奋战的情景,另外一个场景则表现着张爱英拖着病弱的身子,奋力护家的情景。随着时间急速推进,两个时空运用灯光不断地切换,其间,不断地交叉表现刘伦堂指挥若定,和大家一起拼搏在紧张的抗洪现场的场景,以及张爱英在家,艰难地抢救被水泡着的装有刘伦堂奖状证书纸箱子的场景,两个场景在短时间内快速反复切换,再伴以急促的音乐,将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既表现出了紧张、扣人心弦的情绪,又推进了故事的发展,再结合雄厚的音乐,富有震撼力的灯光效果,将剧一下推向了高潮。

以上只是选取一两处笔者深有感触的片段为例,其实,作为一台综合艺术的舞台剧,情景交融在全剧是随处可见的,当舞台上叙述的故事、人物的内心活动以及环境氛围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再结合恰如其分的声、光的冲击力,此时戏剧艺术的感染力就如同一首雄浑的交响诗,撞击着观众的心灵,拨动着观众的心弦,与之达到艺术欣赏的共鸣。

一个人、一部剧、一首诗——从一个诗意的角度概括了话剧《刘伦堂》一剧。它就是这样,通过对一个人的记叙,完成了对一个村近期发展史的记叙,又以三种诗篇的形式,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深深镌刻在中国当代农村发展史上,同时也从他身上折射出当代中国农村的巨变。三种诗篇的结合,艺术地完成了宏大的叙事,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更提升了全剧的主题。

猜你喜欢
话剧
话剧《坦先生》
话剧《二月》海报
我是话剧小演员
都市年轻人的“话剧梦”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现代话剧演员文化的生成与演进概述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二)(1935-1937)
西安话剧《我用生命守护你》首都献艺
话剧《怒放》剧照
一台引人深省的话剧——观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