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体质健康的学校运动项目的研究

2018-06-11 10:48季宵磊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12期

季宵磊

[摘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体质,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非凡意义。如果学生的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那么所有其他的能力、素质发展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的体制问题始终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必须重视的基点之一。在学校体育学科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深度开展多种体育活动,设置多种运动项目,从多方面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不断发展,并培养学生对生命健康、体育运动的正确理念。在此,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基于学生体质健康的学校运动项目进行简要探究。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体质健康;学校运动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6-0084-02

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质,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校体育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校各种运动项目的有效开展,帮助学生有效改善身体素质,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引下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体育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深入贯彻“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体育教学工作,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健康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把日常教学工作的中心转移到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中,并以多种形式、多种主题的学校运动项目为有效途径,让学生获得体质健康这一无价的宝贵财富,保证学生都能成长为全面素养均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当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运动项目开展的现状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影响下,体育学科可以說是一门已经被严重薄弱化的学科。在广大教师和学生心目中,体育学科并不是对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学科,只有传统的数理化、语外政等学科才是学习的重点,而音乐、体育、美术这些专业性更强的学科则只是学习之余的消遣,但是却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业。在此思想的影响下,体育教学基本上游离于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体育课堂几乎变成了师生放松的机会,就连正常的课堂教学都不能保证,更不用说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各种项目的体育运动中,保证体质健康发展了。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和普通大专院校的学生在整体素质方面毕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为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教学,因此对体育学科的学习就相对弱势了,学生普遍出现了对体育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情绪低沉的现象,此外,又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普通大专院校的学生相比学习能力就存在一定的滞后,所以导致体育学科学习效率持续走低,进而严重影响了学校运动项目的有效开展,也就更不用说学生体质健康的合理发展了。

毕竟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体育学科教学都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开展的,所以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实效的提升、体育运动的开展情况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因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体育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模式、个人业务素质等方面的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可以说和当今的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着较大距离的偏差,导致教学活动对学生不具有吸引力,教师组织的体育运动活动,学生参与不积极,进而对学生的体质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基于学生体质健康的学校运动项目的开展策略

(一)基于学生身体形态的学校运动项目的开展

据一项对中国青少年身体发展及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的青少年体质严重下降,身高、体重等方面相较于其他国家来说都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滑坡,不仅身高增长情况不理想,就连体重也出现了大幅度增长,“肥胖族”已经向低年龄段延伸。我们都知道,身高是对人体生长发育中的身体长度、骨骼生长长度进行反应的重要指标,体重则是对人体的骨骼发育、肌肉成长、脂肪增加等方面的一个综合体现标准,对学生的身体形态发展,对学生美好的身躯的形成、对学生良好的外部形态的形成、对学生体质健康的良好发展都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因此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体育学科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运动项目的开展促进学生美好的身体形态的形成。例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跳绳运动项目,在此项目开展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跳绳的技法指导,让学生能够在跳绳过程中不断地实践,并且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又创造出了三人单绳跳、三人双绳跳等花样跳绳方法,给跳绳运动的开展过程增添了无穷乐趣。最主要的是经过跳绳这种较大量的运动之后,学生的能量消耗大大增加,因此其食欲出现了较大增长,这时候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指导,依据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给学生设计科学的膳食计划,指导学生通过营养均衡促进健康发展,减少学生身上的赘肉,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保证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

(二)基于学生身体机能的学校运动项目的开展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一般在体育运动方面兴趣较为浓厚,但是也仅限于参与的程度,不能针对自己的身体发育状况和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同时因为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挫折教育,在生活中、学习中存在畏难情绪,遇难而退的现象非常严重,所以学生在运动中一般都有避重就轻的情况存在,并且累了、热了就会退缩,不再参与体育运动了。在此情况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存在身体机能发展水平较低,如肺活量小、心脏承压能力差的问题。如果不能促进学生的身体机能良好发展,就不能保证学生的体质健康。所以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大运动量的体育项目,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体质强化训练。就拿田径运动项目来说,教师组织学生开展1500米、3000米长跑,甚至组织学生进行校外的野地长跑拉练活动,这种大强度的体育训练项目让学生的心肺功能得到了大大改善,不仅肺活量大大增强了,同时心脏的耐压能力也有了更大程度的提升,心肌细胞更具有活力了,学生的身体机能呈现出整体上升趋势。因此,针对学生的身体机能特征,让学生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发展等都有了较高涨幅,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

(三)基于學生身体素质的学校运动项目的开展

当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身体素质呈现下降状态,这也成为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要问题,因此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制订科学的针对策略,并将这种策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多种运动项目的形式进行实施,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如针对学生的爆发力不足、反应速度不快、身体协调能力较差的情况,教师制订了一定措施,并组织学生通过参加立定跳远、100米短跑运动项目进行有效培养。在运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的跳远训练,腿部肌肉力量逐渐增强,爆发力呈现出几何曲线增长趋势;通过100米短跑训练,学生因为需要听教师的口令起跑,所以反应速度也有了极大增加;在跳远、短跑的过程中,学生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也有了大幅度提升。尤其是立定跳远、100米短跑具有明显而强烈的竞技性,因此教师还在学生中开展了立定跳远比赛、100米短跑比赛、4×100接力比赛等活动,用竞赛的形式激起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保证学生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整体提升夯实基础。

(四)基于学生免疫能力的学校运动项目的开展

现在的学生因为懒于参加各种体育运动项目,身体素质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因此其免疫能力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最直接的表现是每当天气突变的时候,很多学生就会患上感冒,必须输液才能解除病情。如果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不到强化,体质健康得不到保证,又怎么能够更好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运动项目,保证学生免疫能力的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防病、抗病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如教师组织学生每天早晨起床参加晨练进行长跑活动;每天上午大课间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训练,以篮球、排球等运动项目为开展手段;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期间则组织学生开展太极拳演练、武术学习等活动。在长期、系统的训练中,学生体内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大大增加,并且随着血液的流动运行到全身各个部位,大大提高了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尤其是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的有氧训练项目,更对学生的免疫球蛋白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的机体免疫能力提升了,发病的几率降低了,体质健康有了保障,学生可以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以更加良好的心态投入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更加牢固的后盾。

总而言之,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体育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合理的设计,对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切合实际的设置,并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获得知识的丰富、技能的提升,获得体育运动理念与体育运动习惯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龙,雷刚,高徐.不同运动方式对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22(4):82-84.

[2]李尚华.大学体育选项课中跳绳运动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2):43-45.

[3]任早珍,罗许练,王华.论基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体育教学处方库的研究方法[C].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暨第五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2009.

[4]赵泽铭,高海涛,于亮,等.特色田径体育项目教学对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C].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学生体质健康与运动生理学”学术研讨会,2017.

[5]周加启,李兴昌,胡森林.学生体质健康新的影响因素与促进学生运动参与的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2010,31(1):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