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戏团生存现状调查

2018-06-12 09:45沈寅飞通讯员周静雅邢汝飞
方圆 2018年9期
关键词:马戏林业部门马戏团

文|方圆记者 沈寅飞 通讯员 周静雅 邢汝飞

三个月大的虎宝宝像一只温顺的小猫,窝在饲养员张月清的手臂上,时不时摇着它的小尾巴。不过当有陌生人靠近的时候,小老虎还是会紧张起来,突然嗷一声,露出那锋利的小虎牙。这是安徽省宿州市鑫丰马戏团在2018年迎来的第一个虎宝宝。要是在几年前,添了虎宝宝的团长张宏伟肯定会非常高兴,说不定还会摆上几桌庆祝一下。如今,面对趴窝在家里的十来只老虎,每天近千元的食物供应费,张宏伟有些一筹莫展。

“已经几个月没有出去表演了,不是没有生意,而是不敢去。”张宏伟显得有些无奈,现在要想把动物拉出去表演,没有提前一个半月的时间,去办理各项审批手续,他是不敢承接演出活动的。一旦被查到没有手续或者手续不全而勒令停演,不但需要赔偿对方违约金,还将面临行政机关的高额罚款和动物被扣留没收的后果,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引来牢狱之灾。

近年来,随着民间动物保护组织的监督举报,以及2010年7月国家林业局发出通知,停止野生动物与观众零距离接触、虐待性表演和2013年7月住建部出台《全国动物园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杜绝各类动物表演等条文的严格规定,让原来扎根在各大动物园内的马戏团失去了久居的场所,也让那些习惯于随时随地安营扎寨开展演出的全国上百家马戏团颇不自在。

当《方圆》记者来到素有“马戏之乡”之称的安徽省宿州市时,发现生存的忧虑普遍蔓延在马戏团人中。

“马戏之乡”看不到马戏

从京沪高铁的宿州东站下车,花10块钱叫上一个车,就能到达宿州市埇桥区蒿沟乡,那里是马戏人聚集最多的地方。相传曾有这样一句话形容这里,马戏表演“宁走三江口,不过蒿桃柳”,蒿、桃、柳说的就是宿州市埇桥区的蒿沟乡、桃沟乡和柳沟村,因为这里是培养马戏人最多的地方,因此被同行视为马戏巡演不过之地。久而久之,这句话也成了“马戏之乡”宿州市马戏人的“金字招牌”。

多年来,马戏已经发展成为埇桥区最大的文化名片。2006年6月,中国文联、中国杂技家协会批准埇桥区为全国唯一的“中国马戏之乡”。2008年,国务院将埇桥马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马戏表演已经成为当地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张宏伟介绍,现在埇桥区大大小小的马戏团加在一起估计有近300家,相关从业人员2万余人。“毫不夸张地说,全国至少有一半的马戏演出由这里的马戏团承担,而遍布各地的马戏团中,有至少90%的马戏团中有宿州马戏艺人的身影。”

然而,马戏之乡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处处都是彩旗飘飘、大棚遍地的马戏演出场景,“狮子老虎大家都见怪不怪,很多人都是干这个的,估计有人演也没人看。”在当地马戏人的眼中,马戏都是去外地演给外地人看的。

一场马戏表演需要办理哪些手续

制图:赵立荣

按照《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一家正规的马戏团的运营首先需要办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和野生动物生产经营许可证。

其中,驯养繁殖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经省林业厅审核签署意见后,报国家林业局批准并核发驯养繁殖许可证;驯养繁殖国家二级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经省林业厅批准并核发驯养繁殖许可证。取得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后,再向当地林业局申请现场勘验审核,省内一般保护野生动物报市林业局批准,其他报省林业局批准,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报国家林业部门申请领取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当然,马戏团隶属的企业还需要在当地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营业执照。

其次,如果马戏团是异地演出,需要去演出地的林业部门备案,备案内容包括马戏团营业执照、演出证、驯养证等,然后等待林业部门审批许可。

动物异地演出的行政许可一度被马戏团团长称之为最难办的证件。2017年,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取消了运输野生动物必须办理运输证的规定,但马戏团去异地表演需要获得行政许可。该行政许可申请人自己在网上操作,提供相关动物驯养证明,然后等待林业部门的审批。

在获得林业部门许可后,再去当地公安、城管、消防、工商、文化等部门办理备案手续。马戏团需要向当地公安部门提供马戏团演员信息和其他工作人员身份信息,还要向工商部门提供营业执照、税务执照等;还要向演出所在地县级文化部门提出演出申请,县级文化部门在受理申请之日起3日内做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如果演出需要临时搭建演出场地的,还需要向当地城管部门备案和申请许可,向消防部门备案,并达到消防安全的标准。

不过,当真正走进马戏艺人的家中时,胆小的人可能会被吓到。比如,蒿沟乡有一条静静的小河,这条河的岸边是一条沿河的堤坝路,路旁是一处单独的院落,因为院子前面密密麻麻地种着一排竹子,堤坝路上的行人看不到院子里、竹子后面的情况。可是当走进院子的时候,就会豁然发现,那里有十几只关在笼子里的大老虎,每只都有三四百斤重。然而,当地的小孩看到了老虎却丝毫没有害怕,有时候还逗逗它们,可能在他们的眼中老虎与普通的家畜差别也不大。

一番打听之后,记者才知道这里的十来只老虎以前生活在宿州市郊的一个百虎园内。那是当地除动物园外唯一一处还有马戏表演的地方。说起这个百虎园,随记者一起采访的陈女士有些尴尬地说了一段自己的经历。她虽是宿州本地人,但是看马戏表演也是小时候的事情了。所以,她在去年夏天带着孩子去看马戏,不料到了那里,才发现百虎园已经因为特殊原因暂停演出了,只能扫兴而归。“如今在埇桥,想看一场马戏也不容易了。”陈女士感叹说,她了解到的是,埇桥现存马戏团比高峰时缩减了近一半。

流动的马戏团

在马戏之乡看不到马戏,却能在周边省市不期而遇马戏表演。

“大人20元,小孩10元,最好看的马戏表演”,伴随着高分贝的动感流行音乐,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国豪马戏团团长李荣庆和他的马戏团工作人员开始准备晚上7点的演出。这次他的团接到了山东省临清市一个地产开发商的邀请,在临清市连续演出9天,每天两场。

就在来到临清的第一天,李荣庆的马戏团刚刚扎好帐篷,和开发商一起打出表演的横幅,就发现了动物保护组织的志愿者赶来进行拒绝观看动物表演的宣传。虽然没有与志愿者发生正面冲突,但是李荣庆已经知道接下来他要面对什么。果然不久,当地的林业局、消防局、森林公安局等四五个相关部门陆续前来检查李荣庆的演出手续。

“这些,我倒是不担心,所有的手续我都有。”最近几年的经历,让李荣庆这个小学都没有毕业的马戏团团长对于马戏团在外地演出的各项规定程序和手续都烂熟于心。

演出场地就在地产商售楼处旁边的一块空地上。一个临时搭建的大棚内设有500个座位。后台的几个绿色的简易帐篷,就是李荣庆和他团员的住所。看得出来,从演出场地到住宿条件,都比较简陋。

但条件再艰苦,演出还是得进行。前几年,李荣庆曾算过一笔账,马戏团办得红火的时候一只老虎或狮子每天要吃掉80元的肉食,假设一个有10头狮子、10头老虎的中型马戏团,一年至少要58万元的饲养费用,还不算请工人、驯兽师、新建笼舍、疫病防治的成本。

现在他的马戏团有十来个人,包括车辆、人员、动物食物等各种费用,每天的支出费用在3000元左右。“无论是否有演出,一天的开销是一分不会少的。”作为团长他需要考虑所有的问题。如按照这一行的规则,只要跟着团在外面,每天团里的艺人的工资是必须按照正常演出发放的,“圈子就这么大,你要破了规矩,以后就没人愿意来给你演出了。”

不过当下,李荣庆最关心的是他下一个山东东营的演出项目,业务团长已经提前一个星期过去办手续了,但是什么时候能够办下来仍是个未知数。“实在不行,就只能窝在这里继续等着了。”李荣庆无奈地说。

一天不演出就一天没收入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动物表演团体首先需要具备林业部门颁发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利用野生动物进行表演营利,还需取得野生动物生产经营许可证。在取得繁殖饲养、经营利用方面的许可证之后,在这两类证件的基础上,还需要有相关部门对当前演出活动的行政许可。因此,马戏团每到一地表演,往往会涉及到跨省运输,也需要办理相关手续。除此之外,这些手续中,如果涉及老虎之类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需要国家林业局的批准;狮子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需要省一级林业部门的批准。

时至今日,尽管去外地演出需要各种审批手续繁琐,而面对常有地产开发商抛出几十万元包场的利益诱惑,不少马戏团为了营生即使是手续没办全也愿意铤而走险。

在拯救表演动物项目不定期发布的一则报告中显示,在他们大半年时间里进行的35次监督行动中,有19个动物演出存在问题。其中有一半是非法的,当他们举报给当地的相关部门之后,经过核实,都是没有办理相关手续、没有经过审批的。

一名马戏表演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为期一周的表演,打包价格基本上是在10万元以上,前段时间有四川的一个开发商甚至出价100万元招募马戏团去演出,但最终因为时间太紧,好多大马戏团都望而却步。一般而言,马戏表演的大包价格包括搭建演出棚、安装观众座椅、配备灯光和音响等。而对方对表演也有一定的要求,如老虎或狮子肯定少不了,黑熊跳舞、倒立,猴子骑车、山羊过独木桥等,每天至少演两场,一次一小时至一个半小时。当然,遇到国庆节、元旦、春节等重要节假日,马戏团演出费用将上调,最终肯定是谁出价高去谁那儿。

对于现在的马戏团的“严格要求”,回想起20年前,已经把马戏团交给儿子经营的李福胜有很多感慨,“那时候可以说是马戏逐渐走向鼎盛的时候,从民间耍猴艺人发展而来的马戏团本身就是在不断地流动,常年在外,几乎是走到哪儿演到哪儿,自在而且收入也确实不低。”

资料显示,当初的安徽省宿县(即今宿州市)政府成立的集体性质“大众动物表演团”曾经创造出一个业绩神话,门票5分钱一张,竟在一年内创下40万元人民币的营业收入。前几年,李福胜的马戏团在外面演得也很火热,10米长的大卡车拉道具,配有团员乘坐的客车,一个团就像一个车队。当然,每年的收入也很可观,加起来能够达到上百万元。

依靠20多年的积累,李福胜现在手中有足够支撑三个马戏团的动物和设备。今年春节之后,他的儿子就带着团出去了,但也仅仅在周边的县市转悠,“不敢往远处跑!”前两天,李福胜听闻同村的另外一个马戏团在外省被动物保护组织举报,因为证件不全而惹上麻烦。他显得有些担心,特意给儿子打了电话嘱咐他回家休息几天。多年的经验告诉他现在正是马戏演出的淡季,但是倔强的儿子抱怨前两天每天只卖出去500多元门票,不愿意回来。“一天不演出就一天没有收入,家里面还有十来只老虎狮子需要养着呢。”

如今,虽然演出的价格提高了,但是动物保护组织成了这些马戏团最大的障碍。《方圆》记者采访的几个马戏团都有这样的经历,即使是各种手续、证照齐全,而且到了演出当地,但是动物保护者一来,就演不下去了,举办方往往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取消活动。

“拯救表演动物”组织负责人胡春梅则认为,我们要做到保护动物,就是要不断地发声。虽然我们发出的声音还很小,但是关注的人多了,就会有更多声音。我相信,只要我们是理性的,是基于动物保护的理念,就可以让动物保护与生态环境更协调地积极发展。

对于马戏团的动物表演,胡春梅说,虽然马戏团营造出了一种人与动物非常和谐的氛围;动物也可以被人类驯服,人类也可以去接近它们,但是让这些动物去做一些拟人化、违背天性的表演,是对它们的伤害。

非遗传承的尴尬

“马戏是国家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短期内不太可能一刀切地禁止。”李荣庆说,而且,如果所有的马戏团都不干了,那么现在马戏团里数以千计的老虎、狮子和其他动物,谁来照顾它们?至少现在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这些年,虽然经历过了不少磨难,但是李荣庆说,自己还是打心眼里热爱马戏表演的。这一次的表演邀请,虽然是开发商包场,但是这几天的演出状况却让李荣庆提不起精神来。3月30日白天的那场演出只有几十个观众,李荣庆寄希望于晚上的这场能够多些人气。“我喜欢观众看了节目之后的掌声和呐喊声,那让我兴奋。”以前他接到这种开发商包场演出的活动都是免费观看来吸引人气,这次的开发商却要求观众进场买票,导致了观众的上座率很低。

马戏行业里,大多数是家族传承的,李荣庆有两个儿子,才10岁的大儿子已明确表示以后肯定不会干父亲的行业,小儿子这次跟团待了几天就天天吵着要回到爷爷奶奶身边,“这里太脏了,不好玩,我要回家。”对于这个马戏团将来何去何从,李荣庆只好说,“传给徒弟吧。”

在李荣庆的马戏团里还有一位年近50的驯兽师老张,他从父亲手里学来驯兽的本事,和老虎、熊打了二十几年交道。本来自己还经营着一个马戏团,后来马戏团的生意黯淡,有时候几个月接不到活儿。后来,老张索性带着自己驯养的老虎加入到别人的马戏团中,以合作经营的方式获取工资收益。

老张考虑让孩子继承自己驯兽的手艺,但妻子不同意,孩子也不愿学。他们太了解这一行的艰辛了。训练的时候,有时候三四百斤的老虎一高兴就往你身上爬,抓不住你的时候,就会露出虎掌里面三四厘米的指甲,在你的手臂上留下长长的一道抓痕。老张的手臂上就这样留下了好几道伤疤,“它也不是故意的。”老张认为更深层的是,“在传统观念里,马戏还是走街串巷、‘下九流’的职业”。老张明显觉得,即使是在马戏之乡,愿意学马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选择去大城市打工的多了,辛苦又危险的马戏早已不再是年轻人的首选。因此,马戏行业显现出一个重要问题:缺人,相比于当地人以往的热衷程度,非遗传承似乎也在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

在宿州采访的时候,记者还遇到了清明正好回宿州扫墓的高级驯兽师李正丙。他被认定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是埇桥马戏带头人之一。面对现在马戏表演的各种纷争和包括后继缺人的各种困局,李正丙希望大家能够客观看待这种文化,马戏团也要顺应新时代进行改革和创新。他已经作出了最不理想的打算,“实在不行,我可以去驯鸭子、驯小鸡,但这项传承文化不能丢!”

胡春梅则曾对媒体表示,即使通过了行业的规范或者制定更严格的标准,也没有办法抹灭动物表演背后对动物的伤害。即便是,马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当限定在特定区域、非营利性地保留。

猜你喜欢
马戏林业部门马戏团
好儿马戏团
马戏团来啦
关于新时代环保背景下我国地方林业部门审计工作的思考
探析如何加强林业部门预算管理工作
弟弟看过马戏回来
马戏大篷制作
马戏团表演
马戏团来了
浮世绘
去看马戏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