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人才道德教育的生活化研究

2018-06-14 06:31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考察北京大学在师生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中,强调思想道德建设的点睛之语。总书记强调,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行。由此可见,思想道德建设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道德教育对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但同时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同时,思想道德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重要标尺:“这个世界有两种东西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指出了道德对于个人的重大影响。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指导性思想,道德能够使人们在实践活动汇中明辨是非,使人们从人的需要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价客体,从而形成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把世界分为有益的与有害的、善的与恶的完整体系,世界正是在它的价值意义和价值属性中被人们所认识和理解的。

道德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其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道德教育对其在学校的生活以及日后步入社会的工作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技术人才是指国家以适应社会需求为主要目标,以发展个人技术应用能力为宗旨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其主要教育内容以“应用”为主旨,教育目标着眼于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普遍来讲,职业技术人才大部分毕业于高职高专院校。在学校生活中,良好的道德教育可以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正确而有效的价值导向,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前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了剧变和重组,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有所下降。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快速而多变的时代,他们置身于充满诱惑的环境,其理想信念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具体表现为,部分学生人生理想淡薄、信仰缺失,对共产主义理想不够坚定,对社会主义前途存在模糊认识,并缺乏远大的人生志向及理想。在价值观方面,受到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学生容易受到外界价值观的影响,生活中常以自我为中心,“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对其有着强烈的冲击和腐蚀,以至于在学习和生活中功利主义倾向性明显加强。日常行为生活是道德水平的具体体现,但部分大学生生活中不乏道德失范现象,随意破坏环境、缺乏道德修养、甚至部分人还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面对上述状况,学校的道德教育自然要承担起对大学生价值观念更新和公民人格塑造的任务。学校通过全面而有效的德育手段,可以使大学生具有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较强的价值判断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更加全面、准确、科学地把握世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之自觉地承担起历史的重任。

职业道德,即职业之道、职业之德,是每一位职业技术人才在社会中重要的道德意志的体现,也是其在社会中立足的重要条件。从个人层面来讲,职业成功是个人成功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重要领域,而职业道德可以不断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使其养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等重要品格,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引领自我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从社会层面出发,职业技术人才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可以使得其更加坚定地服务社会和群众,不仅有利于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社会中的商品交易更加公平合理,促进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使经济发展更加富有活力。

二、目前职业技术人才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道德教育给人们的印象似乎是,它非常重要担忧常常被忽视、被冷落,它费时多又总是吃力不讨好,效果差;它最应跟实际相联,但又总是太空泛、形式主义,它是教师最难教,学生往往最不喜欢的领域。”不难看出,目前的道德教育面临着许多困难,而对于许多职业技术人才,道德教育缺失问题往往更加突出。其过分强调实践教学的模式,往往导致忽视对“理论”的补充。目前,职业技术人才道德教育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第一, 道德教育地位下降,德育课程设置不够。在传统社会中,尤其是封建社会形态下,由于道德建设在国家的建制中至关重要,所以道德教育在稳固统治阶级政权以及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但随着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社会物质生产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收到了来自物质方面的极大冲击,现代化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促使道德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社会物质生产和资本利益。尤其是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立和课堂教学方面往往重智育轻德育,造成学校德育的缺失。作者调查了某地区的10所高职院校的课表作为数据统计,数据表明,在高职院校开设的所有课程内,思想道德教育类课程平均占总课时的10%,而实践类课程所占总课时比例达75%以上。以下是随机抽取的3所高职院校的课表(表1-3)。

表1 H高职院校烹饪专业某学期课表

H高职院校某学期烹饪专业一周22课时,其中思政、德育类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8%。

表2 D高职院校动画专业某学期课表

D高职院校某学期动画专业一周24课时,其中思政、德育类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4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6%。

表3 X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某学期课表

X高职院校某学期会计电算化专业一周20课时,本学期没有开设思政、德育类课程,所占课时比例为0。

社会趋利性的价值导向,让很多高职院校只重视那些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学科而忽视了精神的追求,学校的整体工作也都紧紧围绕着科学技术,以升学率和就业率来换取社会对学校的承认。但长此以往,职业技术人才道德素质的培养以及未来公民的职业道德建设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第二, 德育形式空洞说教,德育内容脱离实践。恩格斯指出,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改变,人类道德也会经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存在永恒的绝对真理性的观念。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单纯地学科知识类教育不足以支撑学生全部的情感和人格,只有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才可以塑造出学生健全的人格,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现实中,传统的道德教育形式往往设置较高的道德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在差异性和需求性,让学生感到道德目标可望而不可及,使得此种教育模式失去了现实的土壤,表现出教育模式的形式化、空洞化。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德育时,不加分析地将理论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单纯地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德育过程,未能把道德教育知识的优势及时而充分地转变为内在的素质、实际行为及道德能力。这种模式忽视了道德的养成是靠知识的理解以及行为的养成所积累的,而这也违背了学生成长的模式,使得学生执行脱节,说做分离。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更多的学生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不再满足于被爱,被教育,他们更希望能与教育者有着良好的互动,更能够投入到生活实践中去。所以,脱离现实、空洞抽象的道德说教是我们的在道德教育时要极力避免的。

第三,道德教育急功近利,道德教育模式偏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大量的外来文化、思想开始进入我国公民的日常生活当中,越来越多的先进文化为我们所受用,但是,经济全球化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加剧和空前复杂,主流意识存在着被削弱的威胁,在资本为上的经济世界中,经纪人的目的是最求利润最大化,这种经济领域的趋利价值导向被很多人用于社会领域,一切行目的都带有了功利性色彩,金钱与利益成为衡量人们成功与否的标准。首先,道德教育目的带有功利性。目前来讲,高职院校普遍以学生的就业率为办学宗旨,在校内,学校较为重视实践类课程和知识性课程;在校外,则极其关注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及薪资水平。而这些院校普遍忽视了学生在校内的道德素质养成以及未来职业领域道德的培养。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多为硬性设置,按照大纲要求设置课程,很少给学生设置社会实践类课程。教育方式上,许多教师在德育课程的讲授中也存在“完任务”的心态。这就使得部分高职院校只关注自身需要,而忽视了学生在各个方面对道德培养的需要,使得道德环节彼此孤立,德育体系不够完善,表现出德育动机的功利性。其次,道德教育模式表现出功利化。长期以来,忽视德育隐性课程使得高职院校没有形成完成的德育体系,大部分院校的德育停留在硬性课程设置以及作业完成上,缺乏对学生学习习惯以及生活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差异性。例如,某所学校的学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学校便会对此现象展开针对性的道德教育,事件平息之后,学校便会回到原来的德育模式之上。而这种“救火式”的德育方式,会导致道德失去长期效用,不具有可持续性和持久性。

三、职业技术人才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方法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道德教育中,我们所面对的,同样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是现实的个人,而不是简单的、抽象的物体。这就要求高校的道德教育不能以模式化的教育方式去塑造每一个生命个体,而是要注重个体的生命差异以及文化需求,有意识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容,关注他们的生命质量,提升德育质量,提高个人道德水平。

其一,优化德育课程,强调课堂体验。知识是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规律探索得出的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结论,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单向的、机械的知识性的灌输是目前德育的重要手段,尤其在高职院校。其优点在于传授快、有规律,但其致命缺陷则在于忽视了每个个体的差异性和内在性,无视道德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单纯地对个体进行控制和灌输。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加强各专业和学生生活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构建开放的德育课程体系。如此,德育可以从理论出发,渗透着科学逻辑,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和东西道德的真义,主动调动自身的能动性,内化道德,并通过实践,实现道德与自身生命的内在联系。例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可以为学生做出榜样,成为学生的表率。古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无论是教师在工作中辛勤奉献、一丝不苟的态度,还是在生活中的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行为,都可以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道德的熏陶,让其主动以教师为榜样,帮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其二,注重文化培养,回归生活实践。道德来源于生活,道德离不开生活。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是现代道德教育模式的重要途径。“在一个世界里,学生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理论与实践的背离已经成为了现实中德育模式的通病,而这种现实的矛盾不是简单地通过理论的灌输和道德的说教就可以改变的,而是必须通过对生活的实践以及对文化的培养去实践的。回归生活,已然是德育的重要手段。道德教育生活化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弘扬传统道德文化,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传统道德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维护社会发展和繁荣的关键所在,而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强调性以及时代性、高校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传统道德文化融入课堂和生活中,使其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同身受,增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从具体着手,在小事中体现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知行合一、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道德精神。第二,回归现实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勤于实践。道德教育选择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单纯地把德育强加于学生的生活之中,更不是让其与学生的生活完全吻合,而是要让大学生立足于生活本身,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思考、体会生活,探索、领悟道德真谛,真正洞察和明晰自我发展的道德愿望和人生志向,从而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做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和人生选择,追求更加有意义的生活。具体到职业技术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多参加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体验不同的生活情境以及人生角色,在生活实践中成长。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义务劳动,让其亲历亲为,体验生活,使其更深刻地领悟劳动是一种美德,是创造社会财富和维持国家繁荣的重要支柱,事业和成绩是靠自己的实践和奋斗换来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生们面对自己的劳动果实,也可使其在日后的生活中让其更加珍惜每一位劳动者的果实,尊重每一位平凡付出的劳动者。第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升职业责任感。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其在职业领域的作用是其他道德所无法代替的。职业技术人才是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职业生活是其未来主要的社会生活领域。所以,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使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优化职业生涯,创造幸福人生的有力保障,也是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如果职业技术人才职业道德水平普遍下降,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会随之下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也会遭到扭曲,如此一来我国的经济生产关系就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加强对学生以及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是对职业技术人才德育的必由之路,只有引导其体验道德价值的自我实现,培养其自主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让其领会到道德的内涵和价值,使其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学校养成坚定和良好的核心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有用良好的职业道德,享受到超越自我的快乐,更高的提高自我和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勤学.学校道德教育新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3]王伟忠.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