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主要制约因素及资源化利用模式初探

2018-06-20 08:14卢红梅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粪污资源化江西

卢红梅

(江西省畜牧技术推广站,江西南昌 330046)

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必须始终贯彻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切实从过去追求快速发展、兼顾环保的理念中,转变到优先保护环境、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理念上来。养殖生猪是农村农家肥的重要来源,是传统耕作方式的重要举措。随着规模化生产的兴起,生猪养殖的粪污处理跟不上生产规模的扩张,使之成为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污染源。近年来,在“三区”(禁养区、限养区、可养区)规划完成后,随着“河长制”的实施和最严环保督查的执行,在禁养区内已要求无条件退出养殖,在限养区内,要求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和规模,在可养区内要求所有养殖场户必须完善粪污处理设施,达标排放。截止到2016年底,江西省已在禁养区内依法关闭、搬迁或转产的养殖场户累计达1.4万家,减少生猪饲养量200余万头。生猪大县、鄱阳湖周边县市控制发展总量,其他县市适度发展。因此,生猪养殖过程中的粪污是否处理、排放是否达标已成为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

1 生猪养殖主体规模分布及粪污处理现状分析

从2016年江西全省生猪养殖主体规模分布状况(详见图1)来分析,呈现如下特点:

1.1 散养农户

2016年,江西有生猪散养农户589 544户,占全省生猪养殖生产主体的90.03%。年出栏生猪318.7万头,占全省生猪出栏总量的9.78%。 散养农户尽管主要是传统的养殖方式,点多面广,但结合农村户用沼气的推广普及,能够有效消解生猪养殖粪污,不仅对农村污染很小,而且还是农业生产有机肥的有效来源,再加上消费市场稳定,是新时代生猪产业绿色生态养殖的有益补充。在今后的生猪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因其独特的养殖环境条件和市场特点,年出栏总量仍然会长期稳定在5%~10%。

图1 2016年江西生猪养殖主体规模分布状况

1.2 小规模养殖场 (户)(年出栏50头以上、1 000头以下)

2016年,江西有小规模养殖场59 751个,占全省生猪养殖主体的9.12%,年出栏生猪1211.6万头,占生猪出栏总量的37.17%。小规模养殖场(户)绝大部分是由传统生猪养殖专业户转型过来。由于资本不足、规模效益不显著、抗市场风险能力小,对生猪养殖粪污处理无力兼顾,投入不足,是农村环境的主要面源污染源之一。在今后的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加大投入,改造提升小规模养殖场的粪污处理能力是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要制定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它们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改造粪污处理基础设施,提升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能力,提高养殖场的综合效益。

1.3 规模养殖场(户)(年出栏在1 000头以上、万头以下)

2016年,江西有规模养殖场5 255个,年出栏生猪1 175万头,占全省生猪出栏总量的36.05%,是当前生猪生产的主力之一,也是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点。规模养殖场主要是两部分形成的。一部分是由小规模养殖场通过一定的资本积累、扩大养殖规模形成;另一部分是一些工商资本主动进入到生猪养殖行业投资形成。它们普遍具有一定的生产资本和规模效益,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强,对生猪养殖粪污处理比较重视,有一定的投入,进行了一定的综合开发利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综合利用效率。在今后的生猪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主要是融合养殖、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加快生猪养殖场改造,进一步完善粪污处理设施,促进粪污减量化、无害化,提高综合利用能力,真正实现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达到绿色生态养殖水平。

1.4 大型规模养殖场(年出栏万头以上)

2016年,江西有大型规模养殖场307个,出栏生猪554.3万头,占生猪出栏总量的17.01%。大型规模养殖场一般都是由正帮科技(上市公司)、温氏集团、国鸿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建设的高标准、大规模、规范化的养殖企业,具有实力强、标准高、设施全、分工细、抗风险能力强的特点,粪污处理设施配套,基本能够做到粪污资源化利用,达标排放。在今后的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要积极招商引资,重点培植发展,促进产业融合,提高市场竞争力。

2 生猪规模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主要模式探析

2.1 小规模养殖场(户)自然处理模式

小规模养殖场和散养农户通过改进栏舍的设计、采用高床、全漏或半漏式地板、双层免冲洗栏舍设计,实施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实现粪污减量化生产,并根据养殖场户的自然条件建设厌氧发酵、干粪堆放发酵等治污设施,实现粪污自然消解,不对外排放。该模式投资较少、技术成熟、使用方便,得到广大小规模养殖场户的欢迎,但受到生猪养殖规模条件和养殖区域承载能力的限制。

2.2 微生物发酵床处理模式

中小规模养殖场利用农林生产的下脚料如锯未、稻壳、桔秆等材料混合一定比例的微生物制剂制成发酵床。其原理是利用垫料中的微生物对生猪粪便中的有机质进行分解、消化,发酵产生的热量将粪便中的水分蒸发,实现粪尿和废水的零排放。发酵床可以结合漏缝地板设置在地板下面,粪污落下后通过机械或人工混合堆积发酵。也可以建设在栏舍外,作为配套设施,用于粪污处理。该模式主要应用于中小规模养殖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受制于生猪养殖规模条件和养殖区域承载能力,同时,对防疫条件要求高,发酵床垫料的后续处理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提高。

2.3 种养结合一体化处理模式

规模养殖场根据自有或协议租赁与养殖规模相适宜的农田土地,种植林果、花卉苗木、蔬菜等经济作物。生猪养殖粪污采用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厌氧发酵等措施处理后的沼液用作经济作物的有机肥料,通过猪-沼-果、猪-沼-菜、猪-沼-油茶(花卉、苗木)等方式,将场内产生的粪污完全消化利用,原则上每亩土地不超过5头的生猪饲养规模,从而真正实现资源化循环利用、生态养殖的目的。该模式在江西全境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赣南老区,通过结合赣南果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系统规化,创造出赣南“猪-沼-果”生态种养模式,得到农业部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推广。但该模式仍然受养殖区域土地条件限制,难以全面推开,尤其是对大型规模养殖场而言,没有合适的规模土地来消解它的粪污量。

2.4 区域化集中收集制作有机肥处理模式

生猪生产重点区域,根据区域生产规划,分区域建设畜禽粪污处理中心和转运站,将生猪粪便集中制作有机肥。规模养殖场通过采取减量化栏舍设计,实行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等措施,把干粪通过专用运输工具送到畜禽粪污处理中心,通过有氧堆肥技术或发酵床发酵技术处理后,经烘干、过筛和包装,制作成生物有机肥成品。废水则通过适当的厌氧发酵处理后,再经过人工湿地或生物氧化塘处理。该模式需由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扶助、社会化管理,建立紧密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该模式正在江西的高安、进贤等地进行探索实施。

2.5 大型规模养殖场达标排放模式

大型规模养殖场在耕地畜禽承载能力有限的区域,通过采取减量化栏舍设计、机械干清粪、干湿分离等节水控污措施,控制粪水产生量和污染物浓度,实施雨污分流、干湿分离预处理后,结合生物发电工程设施建设,进行厌氧发酵综合处理工艺,粪污水进一步进行间歇好氧+人工湿地处理和膜生物反应器等工艺技术处理,使规模养殖场污水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该模式投入大、要求高,在一些大型规模养殖场得到推广应用。也可以在区域畜禽粪污处理中心应用。

猜你喜欢
粪污资源化江西
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任重道远
江西银行
人造石行业固废资源化处理及综合利用概述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现状 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粪污处理设施装备
猪场每天利用粪污发电1.8万度
江西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67个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
我爱江西奶奶
污泥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