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驱动”,践行单元教学
——以不等式单元教学起始课教学为例

2018-06-23 02:33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中学数学杂志 2018年12期
关键词:移项问题驱动纸箱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王 龙

苏科版七下教材11.1是“生活中的不等式”,这节课内容十分简单,学生5分钟左右即可自学完毕,不少教师拘泥于教材,仍然安排一节课用来学习这节内容,并且除了教材上一些练习题训练,再找来大量的同类列不等式的习题,章节起始课上成了“空转”式的无趣无味的习题课.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不等式起始课时整合教材,践行“用教材教”而不是“照着教材讲”.以下整理该课的教学流程,供研讨.

一、不等式单元教学起始课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1:自学检测.

课前已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相关内容,学生已熟悉不等式的概念和教材上的一些情境问题,于是开课后直接安排学生做相关习题.

不等式:(描述性定义)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作不等式.

如何表示下列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不等式表示下列问题中的不等关系:

1.某箱苹果的总质量x不超过10kg.

2.某班学生的身高h最高为1.74m.

3.某公路上汽车的最高速度y不得超过100km/h.

4.某市某天的气温是t℃,该天的最低气温是-2℃,最高气温是6℃.

5.小丽种了一棵高70cm的小树,假设小树平均每周长高3cm,x周后这棵小树的高度不超过100cm.

设计意图:这几道习题选自教材同类问题,有些稍加变式,根据学生练习情况就能有效反馈学生自学情况,为本课研究后续新知提供学情研判.

教学环节2:问题情境.

问题1:一个纸箱的质量为1kg,当放入一些苹果(设每个苹果的质量均为0.25kg)后,纸箱和苹果的总质量为10kg.求该纸箱装了多少个苹果.

解法预设:设装了x个苹果,则:

0.25x+1=10.

解得x=36.

问题2:一个纸箱的质量为1kg,当放入一些苹果(设每个苹果的质量均为0.25kg)后,纸箱和苹果的总质量不超过10kg.该纸箱可装多少个苹果?

解法预设:设装了x个苹果,则:

0.25x+1≤10.

解得x≤36.

又苹果个数为正整数,所以可装苹果个数为1、2、3、…、35,36.

教学组织:学生列举出很多解后,可引出不等式解集的概念:

不等式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教师边讲解边完善结构化板书,并从数、形角度,描述不等式解集.

举例,比3大的数都是不等式x-3>0的解,则不等式x-3>0的解集为x>3.

并继续理解x≤36.它既是一个不等式,也是不等式0.25x+1≤10的解集.

教学环节3:探究性质.

教学活动:接下来研究0.25x+1≤10的解集是如何求的,“暴露”过程,目的是引出不等式性质.

0.25x≤10-1…………移项

x≤36…………系数化为1

教学预设:学生容易说出移项、系数化为1这样的步骤,但仍需要深入追问移项和系数化为1的依据:

移项的依据是什么?(从等式性质1到不等式性质1)

系数化为1的依据是什么?(从等式性质2到不等式性质2、3)

为了研究或发现不等式性质,提供如下一些算式,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和归纳不等式性质服务.

一组计算:

(1)6>4,6+1_____4+1,6-1_____4-1;

(2)-2<3,-2+3_____3+3,-2-2_____3-2;

(3)5>2,5×6_____2×6,5×(-6)_____2×(-6);

(4)-4<3,(-4)×5_____3×5,(-4)×(-5)_____3×(-5).

归纳性质:

不等式性质1: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性质2: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性质3: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符号表达:

不等式性质1:如果a>b,那么a+c>b+c.

不等式性质2:如果a>b,c>0,那么ac>bc (或).

不等式性质3:如果a>b,c<0,那么ac<bc (或).

归纳出不等式性质之后,就可说清道明由实际问题得出的不等式解法的依据.

教学环节4:课堂小结.

梳理本课所学,调整、完善,形成如图1所示的“结构式”知识板书.

图1

二、教学立意的进一步阐释

1.辨识学段特征,基于学情践行“学材再建构”.

研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会发现在第一、二学段均涉及不等关系、不等式的内容,笔者请小学教师配合查找,发现在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四年级、五年级教材均有不等式的内容,与苏科版11.1大同小异.从这个角度看,学生在小学阶段已有的学习内容和经验到了初中可以很快“跳”过,开门见山,基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经验开始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不等式性质的学习,这当然也是著名特级教师李庾南老师带领的“自学·议论·引导”教研团队所倡导的“学材再建构”.

2.精选教学情境,以实际问题驱动和解构全课.

在教学情境的选择上,世纪之初“风行”起来的从生活现实引入新课至今仍然有很大的市场,然而有些生活现实只是服务于一个概念的定义或生成,情境本质与数学概念关联度不大,甚至有些情境会对后续教学、学生心绪都产生干扰作用,我们认为,这类生活现实的选用要慎之又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就提及生活现实、数学现实与其他学科现实,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精心选取.顺便提及,张奠宙教授近年来曾提出“超经验的数学”是值得关注的一个课题.在上面的课例中,我们选择了苏科版教材章前图中的箱子装苹果的问题情境,并且由这个问题情境驱动了不同的教学进程,而且整节章节起始课的结构图也由这个问题情境生成.

3.捕捉课堂生成,调整和优化“结构式”板书.

由于本课主要是由一个装苹果问题驱动各个教学环节,所以开放度很大,对教师驾驭课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需要在哪些环节停留下来,如何追问,又要围绕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必要的引导促进学生的对话与生成.当学生出现一些贴近本课教学主线的关键信息、精彩生成时,教师需要及时捕捉、书写到黑板相应区域,为小结时调整和优化成“结构式”板书服务,让学生看出板书内容是他们自己发现和“说出来”的,我们也就实现了“依赖学生已有经验,并使之不断丰满”的理念追求.

1.李庾南,祁国斌.自学·议论·引导:涵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范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7(9).

2.刘东升.我们需要怎样的“问题”驱动课堂——由美国莎维女士执教的函数图像课说起[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版),2016(11).

3.刘才云.赏析经典课例,感悟“三学”要义——李庾南老师“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赏析[J].中学数学(下),2018(3).

4.张奠宙.关注“超经验数学”的教学研究[J].数学教学,2015(8).

5.何明.追求逻辑连贯、生长自然的教学设计[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2015(3).F

猜你喜欢
移项问题驱动纸箱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初试锋芒
纸箱有多重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检测题
笑笑漫游数学世界之千变万化练移项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检测题
小赛的纸箱
用吸管与纸箱打造密室逃脱
废纸箱变愤怒的小鸟
以问题驱动改进随机变量分布的教学
以计算思维为中心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