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效果评定的修正方法

2018-06-26 01:31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作用力学习效果考试

陆 泓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 安徽马鞍山 243000)

在校园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方法主要是考试。考试最主要的缺点与考试的优点是伴生的,即所有学生“统一考试”,一次考试公开、公平、公正,但是对学生来说,总觉得考试若只考一次受偶然的因素影响较多,没有反映出考生真实的水平,即所谓“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缺憾,一次考试确实存在着对学生平时学习真实情况反映失真的事实。

1 学习、教学过程及其因素

1.1 学习以及中国学校的发展

什么是学习?“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获得知识和技能”,词典这样解释。学习的手段和目的在这里阐述得很清楚。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论语》第一篇第一句话说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把“学”和“习”分开来说。在汉语中,“学”和“习”有各自的含义。“学”,原来写作“學”,双手构木为屋形,作声符,加“子”作义符,意思是“学子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屋内学习”。“学”作为动词,是获取知识的意思,作为名词,既指知识,也指学习的场所,即学校。“习”,原来写作“習”,从羽,本意是小鸟反复地飞。“習,数飞也”(《说文》),“习”是反复操练的意思,即复习。皇侃《论语义疏》解释:“习是修故之称也。言人不学则已,既学必因仍而修习,日夜无替也。”“习”指修故、修习,当然是复习的意思。“学到新的知识,按时地复习它,不也很愉快?”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中的主导是教师,也称老师,中国古代称“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唐·韩愈《师说》)中国古代学必有师,必有学馆、学堂。学馆里的学识是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事实上古代中国的学馆、学院培养的都是希望籍科举考试或别的形式进入仕大夫阶层的人才,在这里阅读、讲解的是四书五经,习的是六艺,崇尚的是儒学。而学习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其范围是很广泛的,学种田与学手工制作也是学习。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里,是存在皇家、官方办的专科技艺学校的,民间也有大量的私塾学校等,学习的内容形形色色、丰富多样。

清朝末年光绪年间,办洋务,兴西学,把起源于古希腊雅典大学,继承与发展在12世纪的巴黎大学、波隆那大学,到学科丰富成熟、分工细致、国家办学、教学与科研统一的19世纪的法国帝国大学、德国柏林大学的学校模式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前续的初等、中等教育模式一并引入到中国来了,学校成为教授某一项或一些专门技术与知识的,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独立的学术与教育机构。

1.2 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

教育的途径是教学工作,教学过程是教学工作的具体展开。

教学过程的组成包括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的软、硬件配置与设施,教学管理与监督。

在中国,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刚刚恢复高考的时候,报考人数远大于高校招生容量,大学入学率持续多年在一成以下。从一九七八年至今近四十年的时间,国家一直大力发展教育,高校培养了大批的专门人才在全社会各行各业发挥着作用,包括教育行业。在教育管理部门不断的考核、考查与敦促之下,教师队伍在扩大、整体素质提高;学校在扩建、其软硬件装备与设施齐全、配备到位,教学管理制度日益科学与合理,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得以普及。目前,我国的高考入学率,东部发达地域高达八九成,全国平均入学率75%。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除了按年龄及身心发展规律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之外,不同的学校在具体的教学实施和教学目标上也存在区别。不同类型的学校在知识集的设置,教学目标的确定,常规教学方法的形成上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学习中,应用是重点,“习”与“做”的比重较大;最终是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具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是一些技术工人。这是“因材施教”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

我国现行高校招生形式是:学生统一考试,不同类型的学校按分数段录取学生。这种方法,使得同一个学校的生源素质基本相同。

综上所述,学校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起点基本一样、教学执行方法与手段统一而且科学合理、教学执行者尽职尽守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执行过程,教学效果的差异主要因人而异:学生主体是丰富多样的。

高校的学生年龄在十八九岁至二十二三岁,来自不同的地区,处于成长阶段,要学习的知识很多,一切都在接受、形成与改变之中,所以在学习这个过程中,具体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多样化的。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事,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努力精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态度与热情,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也是呈正态分布的,即‘一学就会’与‘屡学不会’的都是少数情况,大多数学生都是“学而时习之”然后学习合格的。

在学习这一长期的过程中,学生兴趣转移、感情受挫、环境因素的变化(比如教师、教材的变化,不确切的传闻等等)这些偶然的、突发的影响都会直接体现到学习效果上,它们在短时期内就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或者影响学习效率,速效之高、效果之程度、超乎想象,好在这些影响力也是作用在学生主体诸多因素的组成部分,而这些因素中负向的延滞与正向的影响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正态分布的规律。

1.3 加强教师的正向因素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置课程内容,认真备课,做最好的教学辅材,熟练操纵教学设备,耐心准确细致地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拟定自主学习计划以及引导学生复习等等,这些对学习效果都是正向作用力。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但在学校里,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人,可以充分发挥一下主导的影响作用。注重学生主体,全面关心学生,因人而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全力以赴地不断促进每个学生加入到学习正轨中来,尽最大可能自觉发挥影响作用去抵制偶然因素对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共同促进校园里学风蔚然,使教学工作井然有序、在校学生的学习得以顺利完成。

1.4 在变因情况下衡量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困扰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热情、动力等等主观能动性,没有办法给出一个稳定而确切的量化标准,但是作为教师,我们能够知道凡学习主观能动性强的学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表现行为:会把他们的精力长时间集中在课程学习上,无论课堂与课余。

那么事情简化了,我们可以看出有一个熟悉的因子,即拿时间来衡量。

但是单纯把时间作为主要因素,也不正确,这个也是因人而异的,俗话说“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常规的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上课以及上自习都有明文的纪律约束,有专人负责,但是坐在课堂里不听讲、课余时间不做作业并不能视为是学习的积累。

学习过程中变因的存在,对研究其规律性也会造成困扰。所以即便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正向作用力的前提下,也还是得注意到各种偶然的、必然的变因对规律的影响,最好是在研究某个或某些个因素的作用时,其它因素不变。但在实际情况中,变因随时会有,只是有些时候它的作用力很强烈,影响范围很广;有些时候它的作用时间短一些,影响范围小一些,作用的过程整体较为平稳。因此在作两两因素相关分析时,要力求其它环境变因的相对稳定性。

这个情况也可以这样来简单描述:A与B是随机变量,我们分析A与B相互的关系,但是在A与B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变因C、D、E、F,C 与D是正向作用力、E与F是反向作用力,在这里所谓正向作用力指运动的结果使A与B的相互作用效果明显、反向作用力指运动的结果使A与B 的相互作用效果减弱。E、F=C、D是正反向作用力相互平衡的情况,E、F>C、D时,即平衡失效,反向作用力成为了主导因素,它只能作为异常情况来看待。

2 学生学习的量化与分析

2.1 学生平时学习努力程度的衡量

单纯用时间去衡量学生平时的努力程度过于形式化了,校园纪律约束之下的统一的行为不代表大家的兴趣点一样。但是按时上课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教学过程得以成功完成的基础,如果学校的学生都能做到这一点,那是值得赞扬与鼓励的,有促学的作用。

前面说过学习的过程是“学”和“习”。如果学生们都能一学就会,那是教师们最开心的事情了。大部分学生对于新学习的知识都是需要复习的,校园里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都是“习”的过程,能反映平时学习效果的是学生的平时测试以及各种形式的作业。学生每个学习阶段的知识点掌握与否在各种形式的作业中可以反映出来。所以一个学期学生的作业情况与测试是对学生的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的总体体现,其实就是一张学生平时努力情况的成绩单,是对学生平时学习时间与学习效果的集中体现。

2.2 二维随机变量相关性

1.方差

某随机变量x,E(x)是其均值,E{[x-E(x)]2},称为方差,记为D(x)=Var(x)= E{[x-E(x)]2}

2.协方差

对于二维随机变量(X,Y),Cov(X,Y)=E{[X-E(X)][Y-E(Y)]}称为协方差。

|ρXY|=1,X、Y之间是线性关系;

|ρXY|较大,X、Y线性相关程度较好;

|ρXY|较小,X、Y线性相关程度较差;

ρXY=0,X与Y不相关;ρXY>0,X与Y正线性相关;ρXY<0,X与Y负线性相关。

2.3 学习效果与学生平时努力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接下来,我们把学生平时的努力程度的两项表现——平时作业情况与听课出勤率作量化处理给出综合分。

综合评分的方法如下:

某门课60学时,考勤次数30次,若某学生无故旷课10次,记作0分,其余迟倒、早退、请假酌情减分。

某课程一学期布置作业10次,某学生做了10次且每次成绩都是95至100分,则评定综合分为95-100;某学生做了6次,每次成绩也是95至100分,视作作业合格,评为60-65;某学生做足了10次,每次作业都是60左右,其作业综合分也评定为60-65。

在五年的数据中,选取了两个外因相对稳定,平时听课、作业整体比较认真的人数少的小班级,把其中上课考勤与作业考勤不合格的以及不参加考试(旷考)的学生去掉,表1与表2是这两个班级的三项分数列表,变量Y是考试分数,变量X1是平时作业总评分,变量X2是上课出勤率评分。

表1 甲班三项分数表

ρX1Y≈0.76 ρX2Y≈0.49

表2 乙班三项分数表

ρX1Y≈0.66 ρX2Y≈0.2

又选取了另外几个外因相对稳定的超过60人的大班级,随机选中十五人,对他们的数据作同样的计算。后面不再计算Y与X2的相关性。

表3 丙班三项分数采样数据表

ρX1Y≈0.5 ρX2Y≈0.04

表4 丁班三项分数采样数据表

ρX1Y≈0.466

表5 戊班三项分数采样数据表

ρX1Y≈0.41

数据计算得到如下结论:

1.学生出勤率都很好,上课考勤分数与最终考试成绩正向线性相关性微弱。

2.在外因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小班的作业综合分与最终考试成绩正向线性相关性显著;大班的随机采样数据的结果是低度正向线性相关性,但接近显著线性相关的水平。

3 对学生学习效果评定的科学合理修正方法

学习是一个可以终其一生的长期的过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考试是学生在校的阶段性评定。它有评定的效果,也有促学的效果。考试作为评定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它与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基本相符。但是一次考试确实存在临场发挥好坏的问题,在阶段性的课程学习中,为了避免考试成绩对学习效果的反映失真,把与学习效果正线性相关的学生平时努力程度按一定有限比例综合到最终考评结果,是一种修正措施,比单一的卷面分数更科学而合理。

参考文献

[1] 孙显元.高等学校教师教学科研方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2] 盛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作用力学习效果考试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莲心宝宝有话说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高考中微粒间作用力大小与物质性质的考查
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考点精析
用比较法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物体的平衡,单元训练(一)
你考试焦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