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与“明道信道”

2018-06-26 12:02夏巍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研究

夏巍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能为大学生确立科学的思想基础,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尽管教师的投入较多,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依然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教学中存在思想性的空场,教师未必“明道信道”。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牢牢抓住原理课思想性强的特点。原理课教学内容突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性和整体性,决定了它具有深刻、抽象和系统的思想性特点;教学目的则体现了对教师的高标准的思想性要求。教师首先做到“明道信道”,才能更好地传道。时代变迁中不变的是学生追求真理的热情,真正打动学生的是走入他们灵魂深处的思想智慧。展开深入的理论研究应该成为原理课建设的重要路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境域为我们开启了理论研究的科学路径,提供给我们历史辩证的科学分析方法,为当下的原理课的研究探索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原理课;思想性的空场;明道信道;理论研究;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境域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1.001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1-0074-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基石。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从而奠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的重要使命。原理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能否确立科学的思想基础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强调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因此,必须给予原理课的教学以高度的重视。目前,原理课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是存在思想性的空场,教师未必能做到“明道信道”,由此导致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不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原理课教师要牢牢抓住课程思想性强的特点,首先做到“明道信道”,才能更好地“传道”。展开深入的理论研究应该成为原理课建设的重要路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境域为我们开启了理论研究的科学路径,提供给我们历史辩证的科学分析方法,为当下的原理课的理论研究的探索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一、教学困境:思想性的空场

原理课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原理课教师们大都能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满腔的热忱投入到教学之中,授课内容准备充分,课堂教学规范有序,思路清晰,情感真挚,形式生动。即便如此,令人遗憾的是,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并不高。这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并积极解决的问题。倘若这一问题不解决,任何对原理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的研究,其意义都将是非常有限的,毕竟最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激发学生澎湃的热情才能成就。有的学者经过深入地探索发现,教师“虽然注意到了在教学方法上做文章,尽量以各种直观的形式或现象吸引学生的兴趣,但是对这些现象或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不能真正触动和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2]在笔者看来,这就意味着,原理课教学中存在着思想性空场,它的出现的确实是导致这一课程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的最主要的原因,这个原因首先与原理课程本身的特殊性有着直接的关联,我们必须先从这个特殊性出发,才能迈出真正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的第一步。

二、课程的特殊性:思想性强

与其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相比较,原理课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思想性强。

就教学的内容而言,中宣部和教育部部署实施“05 方案”的文件就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3]具体来说,原理课包括“绪论”、“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趋势”、“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这八部分教学内容,它们是集中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一系列基本原理,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核心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突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性和整体性,因此,这就决定了原理课课程本身具有深刻、抽象和系统这些思想性的特点。

從教学目的来说,原理课通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使其真正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并能正确地运用和实践以及确立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要达成这一目的,首先是建立在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领会其思想精髓的基础上的,这样学生才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化为心中坚定的信念,并作为他们自觉行动的纲领。这就对教师在授课的思想性方面提出了一个严要求、高标准,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识素养和理论积淀,换言之,原理课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分析讲解地透彻深入,充分展现出思想的魅力,才能直达学生灵魂深处,带给学生强烈的思想上的震撼,被真理的力量所征服,从而真正地触动他们。这样,他们的学习和探索的热情将会被充分地激发,培养出强烈的理论认同感,从而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真正成为他们判断甄别事物、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标准。

因此,只有牢牢抓住原理课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并从这一特殊性出发,教师首先做到“明道信道”,才能更好地“传道”。鉴于此,原理课教师首先应该在课程的内容上下苦功,从理论上发力,用思想的魅力和真理的力量去感召和启迪学生。

三、走出困境的前提:明道信道

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而服务、由内容本身所决定的。思想的魅力无穷,无论运用怎样的形式,只要把内容讲解透彻就能吸引人,深刻的道理讲解地透彻了定会令人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感觉。讲解的不透彻,从根本上来说,是对理论本身理解的不透彻,这种不透彻的表现是无法完全阐明道理的来龙去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没有将其作为内心坚定的信念,换言之,没有完全做到“明道信道”。所以,能否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解透彻,并不取决于借助于怎样的形式去讲解,而是是否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明道信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4]只有教师首先深刻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很好地去传播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了“明道信道”,讲解起来也会是信心十足、激情澎湃,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信服,从而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里的“明道信道”,就其内容具体而言,“明道”指的是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熟悉马克思主义的源流演变,通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内涵、特定范畴、思维特质与价值取向,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期运用中产生的新的理论形态等诸多方面”[5],除此之外,还需要及时地跟踪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最前沿的信息。“信道”指的是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性和革命性。就其程度而言,是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和主旨,并真诚地信仰,以之作为个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自觉地践行。这根本不是毕其功于一役所能做到的,当然需要经年累月的艰辛付出才能达成。正是因为真正探索到理论的本质当中去,将理论问题研究通透,做到了“明道信道”,才能够进一步把自己的领会传达给学生,没有这一步,是难以使自己的授课具有稳固的根基。也正是因为做到了“明道信道”,才能更进一步达到深入浅出地讲解,使深奥的道理如春风般缓缓吹入学生的心田。没有不能再深入的理解,只有不够深入的了解。

四、明道信道的途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境域中的理论研究

如何做到“明道信道”?无非“研究”二字。教师只有深入地展开研究,对理论的把握精益求精,才能有讲台上的透彻的讲解,与此同时,还应围绕教学过程中涌现的新问题进一步学习研究,从理论和现实的根源上予以解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6]倘若脱离了研究上的深化,没有深刻的体会和感悟,给予学生的就只能是不断重复的枯燥内容和浅尝辄止、无法深入的思想,这又如何能去打动学生呢?虽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方式出现了诸如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个体意识的个性化的新特点,但是始终未曾改变的是大学生中蕴藏着的极大的追求真理的热情。因此,即便教学方法再多样,教学艺术水平再高超,真正引起学生思想共鸣的还是走入他们灵魂深处的思想智慧。 这就意味着,对于原理课来说,其实“真正的对策性研究,真正的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研究,恰恰是对理论本身的研究,是对基本理论的更深刻的理解。”[7]没有更好的捷径,只有深刻的思考,持久的探索,坚实的理论根基,才是对原理课的教学最有益的。

因此,笔者认为,展开深入的理论研究应该成为原理课建设的一种重要路径。原理课教师“明道信道”的重要表现之一应是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境域。这一思想境域,为我们开启了理论研究的科学路径,提高给我们历史辩证的科学分析方法。

对抽象范畴及其所表达的社会存在,都要从人们的社会生產实践中去追问和发现它的起源,这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境域为我们打开的一条新的研究路径和基本方法。马克思说:“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形态。”[8]

深入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对产生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历史运动与现实基础展开研究。这种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追根溯源地剖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本质来历的做法,真正把握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因此,马克思打开这一境域不仅使我们能够将理论研究真正深入到了现实生活之中,为我们提供了真正科学的方法,还能够让我们最终抵达“道”的彼岸,并真正地做到“明道信道”。

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境域在原理课的教学中要求我们要从当代大学生所深处的崭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生存的新的际遇当中,对现象和问题从其思想的根源、历史的本质由来中展开研究分析,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是现成的价值判断和理论的说教,而是透彻的根源性的剖析,原理课就真正成为走入学生灵魂深处、奠定其科学的思想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典范。

参考文献

[1][4][6]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杨晓慧.思政课教学既要接地气又要解思想之渴[N].中国教育报,2017-07-09.

[3]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9.

[5] 徐俊忠.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讲话引发的思考[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6(4):132.

[7] 刘建军.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怎样做科研[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64.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

[责任编辑:张俊华]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研究
论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思考巴洛克音乐
浅析我国竞技健美操研究现状与趋势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从《神圣家族》对生产概念的论述看这一时期唯物史观的发展水平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的当代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