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用语英译规范化对扩大入境游的影响

2018-06-30 09:11张蓓
校园英语·上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功能对等归化异化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旅游行业入境游扩展了潜在的国际市场,为中国文化形象国际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机遇。但是目前旅游用语的英译文本良莠不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入境游的健康发展。本文以翻译理论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选取典型性实例,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分类探讨旅游文本英译的不同策略,以求通过规范得体的英译文本,擦亮文化传播的对外窗口,进一步提升我国入境游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旅游用语;功能对等;归化;异化;入境游

【作者简介】张蓓(1976- ),女,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下山东省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助推旅游行业新旧动能转换研究”(项目编号:17CLYJ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旅游行业入境游扩展了潜在的国际市场,为中国文化形象国际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机遇。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贯彻,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的树立和践行,我国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将极大丰富,旅游行业会迎来跨越式发展。据国家旅游局预计,“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8500万人次游客来华旅游,拉动旅游消费约1100亿美元。

相关研究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众多,语种繁杂,为了扩展我国入境游而进行多语种翻译,周期较长,同时由于相关小语种人才较为缺乏,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而英语是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是许多国际机构和跨国集团的工作语言,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因此,旅游用语的翻译应当以英语这一种语言为重点。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旅游范畴内的文本英译存在一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阻碍了入境游的发展进程,本文旨在结合翻译标准的基本理论,对现存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有效进行旅游用语英译的建议。出于保护隐私的考虑,在不影响调研结果的前提下,所涉及到的具体名称做匿名处理。

一、旅游用语涵盖范围

根据《剑桥国际英语词典》,旅游是“为度假的人提供交通、住宿或娱乐等服务的业务”。因此,除了风景名胜、旅游景点,飞机、火车、公交车等交通工具以及其附属设施机场、火车站、公交车站牌、各种道路指示,都属于旅游的范畴,生活中的四大基本需求——衣食住行,都是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与此相关的英文译本都和入境游的体验效果息息相关,并将影响到入境游的发展前景。

各具特色的风景名胜,承载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相关旅游用语的英文译本担负着传递信息的基本功能,通过正确、完整地传递信息,充分展示我国的文化内涵,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

二、旅游用语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不良影响

语言以及与语言息息相关的文化和宣传都是影响入境旅游的重要因素。根据某研究机构2017年11月发布的“从出入境旅游看中国全球化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综合实力,尤其是软实力是影响中国旅游出口的重要因素。报告同时调查了未制定来华旅游计划的原因,结果显示近半数受访者担心语言障碍。

我国绝大多数旅游景点或公共场所都有中英文对照指示牌,但美中不足的是存在一些错误的英译。实地调研中发现,不少景点与入口相对的“出口”英文标注为EXPORT;某小溪边警示牌写着“水急石滑注意安全”,下面的英语却是water worries stone smoothly paying attention to safety;某开水间是open water rooms;某景区提示小心台阶,英语是Be careful steps(英文大小写与实物相同)。这都是典型的翻字典译法,表意不清,容易误导入境游客。

此类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性。由于思维模式、表达习惯、风俗传统、生活方式的不同,中英两种语言在形式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区别,这是翻译的难点所在,旅游用语英译时如果忽略了这种差别,就很容易造成上面例子中的错译和硬译,失去正确传递信息的功效。

三、旅游用语英译策略分析

1.翻译的标准。探讨旅游用语的英译问题,首先应当厘清有效翻译的概念,换句话说,翻译的定义和标准是什么。

许多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做了注解,在此不再一一罗列。从朴素的角度来讲,翻译就是用目标语言解释源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在旅游用语英译中,这种跨语言的解释应当符合正确、完整、清晰、简洁、礼貌、得体的原则。

这些原则就涉及到翻译标准的问题,翻译大师许渊冲先生说过:“故应得意,以求其同;故可忘形,以存其异。”提出了“得意忘形”的翻译之道。这个旧词新用,指出了解决中英两种语言差异造成翻译难点的方法,即不拘泥于语言表面的形式结构,以阐释源语言表达的意思为主要目的。“得意忘形”和翻译大家傅雷先生的“神似”二字不谋而合,在形神难以兼备之时,需得其神而舍其形。钱钟书先生的“化境”之说为这个标准提供了解决方案,以“神似”为目的实现两种语言间的相互转化。

学术不分国界,杰出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与许、傅二位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功能对等”考量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接收文本信息的有效程度是否对等,不能仅仅停留在词汇、语法、结构等语言形式的转换上,而应当在目标语言中最大化地再现源语言文本所表达的信息,包括其中隐含的深层文化信息。这与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学派——“释意学派”的主张丝毫不相悖。“释意学派”(the interpretative approach)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身认知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阐释,主张译者不应片面追求语言单位的对等,而应该侧重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性。

这些古今中外名家关于翻译标准的理论,无疑应当运用于旅游用语的英译中,来衡量译本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译无定法,翻译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刻板算式,而是跨语言的艺术再创作,在进行旅游文本英译时,应当去其形,得其意,以求充分達到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目的。

2.专有名词的英译。对入境游游客调查发现,他们旅游的目的不仅在于赏景休闲,很大一部分游客是出于对中国文化浓厚的兴趣,意在深入体验与感受文化氛围,获取文化体验。随着我国进一步国际化,地名、公用事业机构名称、公司名称等一般都是中英文对照的形式,成为入境游客日常接触到的体验内容。专有名词也被称为“文化负载词(culturally loaded words)”,这说明专有名词虽然寥寥数字,却涵盖了丰富的意义,担负着文化传递的任务。

由于专有名词翻译的特殊性,目前存在不少问题。调查发现,有些公司的英文名称,官网上、宣传资料、招牌上各不相同。一所高校的英文名称,大门、官网、路牌和公交车的报站,是四个不同的版本。这种情况不仅对国外游客出行造成困扰和不便,而且不利于提升国际形象。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很多人认为专有名词的英译是一件小事,只要意思翻译到了就好,忽略了专有名词翻译中的统一规范性原则。在翻译一些专有名词时,例如较大的机构、公司,应当先查询其官网的英文译本,以此为准,而非自行创作。

专有名词首先是“名词”,英语相对于中文本来就更偏向于名词化,因此英译时应该偏重其“名词性”。某某大学附属小学的既定译名为Primary School Attached to so-and-so University,这一译名缺乏“名词性”,attached to词组蕴含了一种动态,建议译为Affiliated Primary School of so-and-so University,用介词of连接该小学与其所附属的大学,突出了“名词性”,作为一个机构名称更为恰当。

某经济学院,译名为Economical College,在形式上达到了一词对一词,但是形容词Economical表达的意思似是而非,与经济学院本身的涵义相去甚远,可以视为得其形而失其意的例子。经济学院是指研究经济学的高等教育机构,Economical虽然字典中有“经济的”意思,这个“经济的”是经济实惠的经济,译者看到字面意思就着手翻译,而不深思一二,实为不妥。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以意译为主,在道路和地名的翻译中,一般采用音译,或者音译与意译结合的策略。在专有名词的翻译实践中,选择音译还是意译更能够有效传递源语言文本的信息,也需要谨慎考虑。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以美国两大社交网站的中文译名为例。Twitter 现在广泛接受的译本为其音译“推特”。但是Facebook的中文名字却不选择音译,因为音译后的中文意思比较负面,所以意译为“脸书”更加恰当。这个对比说明翻译过程中,不同策略的选择需要进行多方面考虑,传递信息的同时,有效避免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负面影响。

3.提示语的英译。入境游中,公共场所和景区的提示语以及宣传资料的翻译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无形中造成了一些人为的文化障碍。在讨论此类翻译问题时,不得不提到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选择。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提出了两种翻译方法,“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引导读者去靠近作者;另一种则反其道而行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翻译中的“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和“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异化法要求译者采取接近源语言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更多地保留了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归化法则是采用目标语言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来进行翻译。

翻译实践中关于“异化”和“归化”的问题已有不少讨论,在旅游提示语的英译中,建议偏重“归化”策略,具体来说,就是尽量符合目标语言——英语的表达方式和习惯。这样的选择取决于此类文本的翻译目的和受众——服务于入境游客。在这个认知基础上,译文的选择应当尽量找到目标语言中的对等物。语言是现实事物反映在文字上的一种映像,在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化过程中,尽量找到源语言的具体所指,然后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其对等物。许多公共场所有“闲人免入”的提示语,一般都翻译为STAFF ONLY,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字面上完全不对等,但在语义表达和功能上是非常对等的,英文译本去除了原文的否定因子(免),通过正面表述不仅传递了信息,而且更显礼貌得体。

因此,之前提到过的景区“出口”英文应为EXIT;“水急石滑注意安全”,可以写作CAUTION! Slippery;开水间open water rooms, 意思、大小写、单复数都有问题,改成Hot Water Room;小心台阶,可译为Watch Your Step。这些译本是在英语环境中类似情况下使用的对等语言,采取了“归化”的策略,虽然有的从字面上差距不小,但是达到了功能对等的功效,有利于顺畅地传递源语言所承载的提示信息。

在旅游英语中,宣传资料等较长文本的翻译更应该遵循“功能对等”的原则,在英译过程中不能对着字典逐字逐句翻译,而是注意语序调整,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灵活、有效的转化。

4.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旅游用语英译。在上文提示语的英译中,建议使用“归化”策略,但是对待另一范畴的旅游用语,需要采取相反的策略。许多入境游客都有感受异域文化的念头,我国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对他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些传统元素由于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物,英译时要达到“功能对等”,更需要跨文化的艺术再创造。

就此问题,很多专家提出了语言的“不可译性”观点,有些语言如同“冰山”,浮现在字面的意思虽然只是一点,但之下蕴藏的内容可能洋洋洒洒,难以一言蔽之。如果只对语言进行翻译,目标语言的受众可能部分或者完全接收不到信息。具体的翻译策略很多学者都已经提出,例如音译加注释等方法,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如果翻译时考虑“异化”策略,更多地保留我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在此基础上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将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四、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的旅游出口开发了广阔的新市场,旅游行业应当趁此东风,提升“入境游”这个环保绿色产品的质量,在此过程中,旅游用语的英译作为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的载体,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一作用一直以来被低估了。旅游相关翻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够理想,非英语业内人士倾向于把翻译看作机械的语言對照转换,因而导致许多对外窗口的英译不尽人意,一定程度阻碍了入境游的进一步开发。

旅游用语英译涵盖多层次的内容,不同的文本类型需要区别对待,量体裁衣,选取恰当的翻译方法,推行规范统一的英译文本,才能更好地达到跨文化交际中“功能对等”的效果,以期将我国打造成为具有吸引力的入境游目的国家。

参考文献:

[1]张崎静,缪明珠.“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旅游城市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策略研究[J].区域经济,2016(12):6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一带一路”的旅游愿景如何实现[OL].http://dj.cnta.gov.cn/html/2015-04/1824.shtml.

[3]中国入境游客呈现新特征[OL].中国旅游新闻网,2017.12.08.

[4]郑声滔.从文化交流的信息度看专有名词的翻译[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18.

[5]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 23(1):40.

[6]孙艺风.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策略[J].中国翻译,2012(1):16.

猜你喜欢
功能对等归化异化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The Delivery of the Sense of Humor in the Translation of Jokes in Friends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
费尔列希特《异化:从过去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