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昕对阵水谷隼双方发球、接发球组合落点特征及效果分析

2018-07-02 03:14张园月李荣芝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水谷许昕号位

张园月, 王 艳,李荣芝,钟 飞

2016年里约奥运会乒乓球比赛,中国队再一次包揽全部金牌,用实力捍卫了国球荣誉。本次比赛中以水谷隼领衔的日本男队再次挺进决赛,对中国队造成巨大冲击,其综合实力的不断强大归因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因此,对中日乒乓球主力队员交手时技术使用特点及应对策略的研究迫在眉睫。近年来,国内学者分别采用四段指标评估法[1]、多元回归方法[2]、实力差评估法[3]以及logistic回归模型[4]等对乒乓球技战术使用特征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论文。众所周知,发球与接发球是双方运动员实施技战术的第一步,对每一回合的制胜十分重要,而当前相关研究较为缺乏,仅有从博弈论角度切入,并采用混合策略纳什均衡[5]对发球与接发球进行研究,未见乒乓球发球、接发球组合落点与第3拍是否形成有效进攻及最后一拍得失分技术间关系的探讨。鉴于此,切入新视角对乒乓球技术使用特征及效果进行研究是世界的趋势,也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2016年许昕对水谷隼共13场重要比赛中落点、旋转变化及得失分使用技术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CNKI、CSSCI、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查阅了2012-2016年与乒乓球研究方法、乒乓球技、战术分析等相关的论文与书籍,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2)组合落点记录法。定义:所谓组合落点记录法,即为记录双方运动员比赛过程中击球落点呈现数据化特征的一种方法。记录数据之前将球台台面按照数据采集需求进行划分,按区域编码,观察录像时按击球顺序交替记录击球落点所在区域,所得数据即可体现双方运动员落点变化情况,分析时结合最后一拍得失分使用技术,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来体现运动员技术使用思路及效果。

优势:采用经典的“三段指标评估法”对比赛录像进行数据采集,只统计最后一板的得失分,割裂了各拍之间技术的联系;杨青等[6]在“四段指标评估法”中将运动员的第5拍得分归为相持段,第5拍失分归为发抢段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比赛双方数据不对应的问题,但没有涉及双方运动员之间的联系。

记录主体信息选择:主要记录发球、接发球组合落点与该回合最后一拍得失分使用技术。加之,因需要衡量组合落点是否对本方运动员形成优势,故将本方运动员第3拍有无形成有效进攻作为参考值,则在记录本方运动员发球轮组合落点时观察第3拍是否出现压制性进攻。

本研究运用上海体育学院和同济大学合作研发的“乒乓球技战术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系统”[7]对比赛数据进行采集,以每球的发球落点、接发球落点作为观察点进行记录,导出数据至Excel时按照标准数据挖掘模式(即划分每半台为9个相等大小的区域,如图1所示,记录模式为若许昕发球至落点2,水谷隼接发球至落点7,数据记录为2-7;若接发球失误则记为2-0;若发球失误则记为0-0),整理数据时按许昕发球轮得分、发球轮失分、水谷隼发球轮得分、水谷隼发球轮失分进行归类。

图1发球接发球组合落点记录

Figure1Diagramofcombinationplacementsofservingandreceiving

得失分技术数据记录方法:记录双方运动员最后一拍得失分使用技术时,根据“四段指标评估法”的理论模型,将一场比赛以发球轮与接发球轮为单位,分为发球抢攻段(发抢段)、发球轮相持段(相持I段)、接发球抢攻段(接抢段)和接发球轮相持段(相持II段)4个击球段进行观察。

比赛录像选取:本研究选取许昕和水谷隼从2009至2016年共13场比赛录像进行数据采集,详情见表1,共计59局,1 102个回合。

表1 许昕vs水谷隼13场比赛一览

(3)数理统计法。将所得数据按胜负场次分为两组数据导入SPSS 17.0数据处理软件包,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以评定胜负场次中组合落点的出现与得失分使用技术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差异性。

2 结果与分析

分析模式依次递进,区分发球轮与接发球轮,按照乒乓球比赛击球顺序进行数据整理。

2.1 许昕发球落点情况分析

发球是比赛中唯一不受对方来球制约的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执行个人战术意图。对许昕发球落点进行统计,13场比赛中共计发球550个,其中发球失误8个,占总发球数的1.45%;视频缺失6个,占总发球数的1.09%;获得有效数据为536个,占总发球数的97.45%,得出以下发球落点分布百分比示意图(见图2)。

图2发球落点分布

Figure2ServicePlacements

从图2可知,许昕发球落点位置出现比例最高的为2号位,共计185次,占比33.64%;其次为6号位、1号位、5号位,分别出现87次、84次、83次,占比15.81%、15.27%、15.09%;再次为3号位、4号位,分别出现50次、42次,占比9.09%、7.64%;7、8、9号位出现次数较少。可见许昕发球多集中于近台短球及半出台球,主要为第3拍创造抢攻机会。

2.2 许昕发球轮组合落点出现频次分析

经数据统计,当组合落点出现频次为8次时,该截取段为总出现频次的中位数,所以本研究选取出现频次在8次及以上的数据进行分析。

许昕发球与水谷隼接发球组合落点呈现以下特点:

(1)得失分的回合中出现频次均较为靠前的组合落点为2-6、2-1、5-9、2-9,由此表明在比赛中许昕发球落点及水谷隼接发球落点大致围绕这4个组合落点展开。

(2)出现4个发球直接得分的落点为5、2、6、9,其中5、2落点占据发球总量的48.73%,表明许昕在该发球落点利用自身特长发出高质量的球,通过直接得分或降低对手回球质量,为第3拍进攻创造抢攻机会。

(3)许昕发球后,水谷隼接发球选择摆短时落点集中在1号位,摆半出台时落点集中在6、7号位,拧拉或挑打时落点集中在9号位,表明了这4个位置是水谷隼接发球的主要落点,在比赛中许昕发球后可对这4个接发球位置进行提前防范。

2.3 高频次组合落点中许昕发球旋转分析

当出现组合落点2-6、2-1、5-9、2-9时,许昕共计发球130个。发球落点仅出现在2、5号位。经统计许昕发球至2号位为93个,占71.54%;至5号位为37个,占28.46%。下面对130个发球旋转进行甄别并列表。

表2 高频次组合落点中许昕发球旋转情况

由表2可知,许昕的发球旋转仅出现侧上旋、侧下旋以及逆旋。观看比赛录像发现,许昕发球选择纯粹的下旋转、不转球已不多见,几乎都为侧旋。在接发球拧拉技术逐渐成熟的今天,侧下旋的发球也可直接起板,并对发球方造成一定威胁,结合表2中得失分数据可知,采用侧上旋发球的得分比率较其他旋转发球高,这表明许昕更倾向于使用侧上旋发球来执行第3拍抢攻上旋球的战术。

此外,当水谷隼接发球至6号位半出台球或9号位底线长球,接发球技术使用反手拧拉或反手抢攻时,许昕的发球旋转多为侧上旋;当水谷隼接发球至1号位正手位台内短球,接发球技术采用摆短时,许昕的发球旋转多为侧下旋,结合少数侧上旋,此时水谷隼依旧采取摆短技术来遏制许昕的第3拍上手抢攻。

许昕共采用了8个逆旋转发球,较侧上、侧下旋发球使用率偏小,发至2号位中路台内短球5个,发至5号位中路半出台球3个,发球落点均控制在中路,使用率不高,落点变化不明显。

2.4 有效进攻概念的引入及判定

分析组合落点出现的特征及效果,主要取决于许昕发球轮中第3拍球的处理是否对本方在该回合中形成有利局面。鉴于此,引入有效进攻这一概念作为该组合落点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

有效进攻这一概念多见诸于团队协作项目,例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其概念为在比赛中从进攻队员获得球权开始,或每次由守转攻后导致得分、威胁球门及由此造成的角球、任意球、点球或界外球,或通过抢球、断球、对方解围或对方失误的方式重新获得球权并发动进攻,经过一系列的战术配合,成功进球得分的称为有效进攻[8-10]。

由于项目在特点上存在差异,乒乓球比赛除了双打以外不存在队友之间采用一系列的战术配合得分的情况,且一个回合的得分,发球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第3拍使用技术与形成相持后双方技、战术的实施以及擦网、擦边等也对该回合是否得分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将乒乓球比赛中有效进攻、无效进攻作为操作性定义进行描述:若发球方在第3拍出现明显压制性进攻,即对方在第4拍球处理时处于明显被动状态,便由此判定该回合中本方第3拍进攻为有效进攻;若发球方在第3拍出现明显压制性进攻,但对方在第4拍球回击时未出现明显被动状态或将球反攻击回,亦或是第3拍进攻时出现擦网、擦边等意外情况,便将该回合中本方第3拍进攻视为无效进攻。

判定第3拍击球是否为有效进攻仅作为衡量发球轮中组合落点的出现效果,对回合的最终得失分情况存在部分影响。若回合延伸至相持段,拍数越多,影响越小,可能出现本方队员发抢战术的成功实施但未能拿下该回合的最终得分,因此分析时第3拍是否为有效进攻不与最终得分相结合。

据统计数据显示,出现组合落点2-6、2-1、5-9、2-9时,许昕在该回合的第3拍形成有效进攻共48个球,占4个高频次组合落点总次数的48.5%;第3拍形成无效进攻共51个球,占4个高频次组合落点总得失分的51.5%。总体看,第3拍形成有效进攻的比例稍低于无效进攻。组合落点2-6出现33次,在第3拍形成有效进攻15个,占该组合落点总球数的45.5%;组合落点2-1出现35次,在第3拍形成有效进攻6个,占该组合落点总数的17.1%;组合落点5-9出现37次,在第3拍形成有效进攻13个,占该组合落点总数的35.1%;组合落点2-9出现25次,在第3拍形成有效进攻14个,占该组合落点总数的56%。当组合落点2-9出现时,第3拍形成有效进攻比例最高。

组合落点5-9虽与2-9同为水谷隼接发球至9号位,但发球落点的不同致使许昕在第3拍出现有效进攻次数有所差异。由此可见,在比赛中对待同一接发球落点时,相较于发中路半出台短球,许昕发台内短球对于第3拍形成有效进攻更为有利。

2.5 许昕发球轮高频次组合落点中最后一拍得失分的技术分析

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检测成对样本后,结果输出以95%置信区间表示,显示相关系数为0.410,P值为0.002,表明在许昕发球轮中出现该组合落点时,许昕最后一拍使用技术的得失分存在显著差异。

据统计数据显示,最后一拍的得分技术主要集中在发抢段的反手抢攻、侧身抢攻、正手控制以及相持I段的正手和侧身位。在相持I段的侧身位达到了得分峰值,共21分,许昕的侧身抢攻为其主要得分技术。在比赛录像中,许昕通常采用侧身抢攻来替代反手,表明反手技术是许昕对自己技术体系中信任度较小的一项技术,在发抢段中用得少,相持段中不敢用。为保持持续进攻的状态,全台都采用正手,导致跑动范围较大,移动速度下降,体能消耗大,对逐渐胶着的比赛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一拍失分技术主要集中在发抢段的正手抢攻、反手抢攻、侧身抢攻、被攻以及相持I段的正手和侧身。根据技术效益理论[11]: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术效益受到得分率和使用率两个因素的影响,当得分率大于50%时,使用率越大对比赛获胜产生的积极影响越大;当得分率小于50%时,使用率越大,则对比赛获胜产生的消极影响也越大。同理,当使用率较高的技术得分率低于50%时,该技术的使用对比赛获胜的贡献程度也就较弱,许昕在发抢战术使用中,侧身抢攻技术失分达到了峰值,共14分,其次为反手抢攻和正手抢攻。相较于得分,这3个技术造成的失分较得分多,表明许昕在发抢战术中技术效益较低,加之当今男子选手接发球的质量不断提高,使发球方很难掌控主动权,发抢段的得分逐渐减少,形成相持之后优势便较为明显。

2.6 水谷隼发球落点情况分析

水谷隼13场比赛共发球552个,其中发球失误9个,占总发球数的1.63%;视频缺失1个,占总发球数的0.18%;获得有效数据为542个,占总发球数的98.19%(见图3)。

图3发球落点分布

Figure3Serviceplacements

图3显示,水谷隼发球落点位置出现比例最高的为1号位,共计131次,占比23.73%;其次为2、3号位,分别出现97次、93次,占比17.57%、16.85%;再次为6号位,共计出现79次,占比14.31%。从台内短球到半出台球再到底线长球,出现频次逐渐减少,表明水谷隼发球落点主要以台内短球为主,配合半出台球,穿插偷袭底线长球。许昕接发球时应对台内短球充分准备,提高质量,控制落点,削弱水谷隼第3拍抢攻质量,为第4拍及后期相持阶段创造有利条件。

2.7 水谷隼发球轮组合落点出现频次分析

水谷隼发球后许昕接发球落点出现以下特点:

(1)水谷隼在得失分的回合中有部分组合落点出现较大差异,得分出现较多的组合落点为1-2,得13分,失8分;1-4,得13分,失6分。失分较多的组合落点为6-9,得8分,失25分;5-9,得12分,失20分;3-3,得5分,失15分。

(2)水谷隼较为擅长1-2、1-4“短短”结合的组合落点,发台内短球使许昕难以直接上手,通过第3拍主动抢攻占得先机。但在发半出台球准备第3拍抢攻上旋球时,被动失分较为普遍,是水谷隼在比赛中的弱势。许昕可对出现组合落点6-9、5-9、3-3时的比赛视频反复观看,熟练掌握该“套路”下水谷隼击球模式,摸清常用线路,提前规划多拍技术线路组合;尽量避免回接台内短球,可选择劈长或者拧拉,有利于形成相持之后占主动地位,进而创造得分机会。

(3)得、失分回合中出现频次较为相似的组合落点有1-9、1-1、2-9、9-9、4-9、3-6,得分组合均低于失分2至3次,可见在此组合落点出现时水谷隼的表现较为稳定,得失分相近。

2.8 高频次组合落点中许昕接发球技术分析

表3 高频次组合落点中许昕接发球技术一览

表3显示,在高频次组合落点中,水谷隼发球至1、3号位台内短球时,许昕的回球落点集中在2、3、4号位,均为台内短球或半出台球。水谷隼发球一旦稍长为中路或偏反手位半出台球时即发至5、6号位,许昕接发球大部分采用抢攻技术,如反手拧拉、反手抢攻、侧身抢攻技术,使用正、反手控制技术较少,表明许昕在接发球时稍有抢攻机会便积极上手,形成主动进攻的态势。

在得分数据中,许昕选择反手拧拉技术回接水谷隼的发球较多,共24次,占所有得分回合中接发球使用技术总量的32.4%,发挥了直拍运动员灵活处理接发球的优势,为后续进攻奠定了基础。

在失分数据中,正手控制接发球技术使用较多,共19次,占所有失分回合中接发球使用技术总量的37.3%,比例超过了得分中反手拧拉的使用比例,表明比赛中接发球处理的主动与否对该回合最终得失分造成一定影响。

2.9 水谷隼发球轮高频次组合落点中许昕最后一拍得失分技术分析

对得失分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后,相关系数为0.015,P值为0.901,表明在水谷隼发球轮中出现该组合落点时,许昕最后一拍使用技术的得失分未见显著性差异。据统计数据显示,接抢段面积出现较大差异,相持II段面积较为相似。

对比分析接抢段得失分情况。接抢段出现两个较为明显的聚类,第一个聚类为接发球的正手挑打、反手拧拉技术,第二个聚类为第4拍抢攻中的反手抢攻、侧身抢攻、正手控制技术。其中,接抢段的侧身抢攻技术达到了得分峰值,共14分,组合落点3-3、5-9、6-9做出贡献较为平均;其次为反手拧拉技术,共得10分,组合落点6-9贡献了70%的得分。

观看录像可知,许昕接发球时选择直接拧拉至水谷隼反手位底线较多,将直拍选手的反手拧拉技术发挥得当,质量较高,若未能直接得分,也使水谷隼第3拍回球质量下降,为许昕第4拍进攻创造机会;许昕第4拍正手、反手位抢攻技术有待提高,得分较低,与侧身抢攻技术相比差异明显,容易给对方造成得分突破口。

许昕在反手抢攻技术中出现组合落点1-4、1-2时失分较为明显,在被攻时出现组合落点1-4、5-9时失分较多,可见许昕接发球至4号位时最为不利。此外,许昕接发球轮中选择回接半出台球效果较差,而形成相持时优势较大。

相持II段得失分分布大致相同,相持段正手得10分,主要得分的组合落点为3-3;反手得6分,组合落点分布较为平均;侧身位得10分,主要得分的组合落点为6-9和5-9。相持段正手位失7分,各组合落点失分分布平均,无明显差异;反手位失4分,主要失分来自于组合落点1-2;侧身位失8分,各组合落点失分分布与正手位相似;被攻失4分,主要失分组合落点为1-2。

许昕在四段中反手得分均低于正手和侧身,正反手实力不均衡的现象尤为凸显,后期训练应高度重视并制定针对性训练方法,这将有利于其打法的进一步提高,在强强对抗中扩大取胜优势。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许昕发球至2、5号位时,多次直接得分;发球轮中出现组合落点2-6、2-1、5-9、2-9时得失分无明显差异。侧上旋发球使用较频繁,落点集中于中路,变化不多。水谷隼接发球落点主要出现在1、6、7、9号位,集中针对许昕反手位。

(2)许昕第3拍形成有效进攻占比最高组合落点为2-9,其次为2-6,再次为5-9。水谷隼在2号位接发球质量稍逊色于5号位,对待同一接发球落点时许昕发台内短球更有利于在第3拍形成有效进攻。

(3)许昕最后一拍得分技术主要集中在发抢段的反手抢攻、侧身抢攻、正手控制以及相持I段的正手和侧身位。进入相持段后多用侧身代替反手,显现直拍打法在相持段中反手的劣势。

(4)水谷隼发球落点主要以台内短球为主,配合半出台球,穿插偷袭底线长球,较为擅长1-2、1-4“短短”结合。出现组合落点6-9、5-9、3-3时水谷隼失分情况较多,是比赛中的弱势。

(5)许昕接发球主要采用反手拧拉、反手抢攻、侧身抢攻技术,积极上手有利于形成主动进攻的良好态势。许昕接发球拧拉至水谷隼9号位反手底线时效益良好,正手挑打、控制回接至4号位时最后一拍失分多为被攻,使用正手控制技术失分最多。整体数据显示,许昕正反手实力不均衡的现象明显。

3.2 建议

(1)在发球轮中,许昕应保持目前的发球落点及质量,加强发球落点的变化,长短配合,并适当穿插逆旋转发球。针对水谷隼接发球落点的明显规律,许昕可在第3拍时对1、6、7、9号位提前防范。

(2)在日常训练中,许昕应加强组合落点5-9、2-1时发抢战术的训练,强化进攻意识,提升有效进攻能力。

(3)许昕继续保持发抢段的反手抢攻、侧身抢攻、正手控制以及相持I段的正手和侧身技术的良好得分优势,加强相持段反手技术的得分能力。

(4)许昕可熟练掌握出现组合落点6-9、5-9、3-3时水谷隼的击球模式,提前规划多拍技术线路组合,进一步扩大得分比例。

(5)许昕应继续加强进攻型的接发球技术训练。比赛时减少回接4号位,灵活调整落点,并保持拧拉至水谷隼反手底线的良好态势,减少水谷隼第3拍进攻,为形成相持后许昕掌握局面创造有利条件。此外,许昕应强化反手相持能力,优化直拍横打技术,这将弥补许昕直板反手相持段的能力短板。

[1] 杨青,张辉.乒乓球比赛技战术“四段指标评估法”的构建与应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9(5):439-442.

[2] 杨青,张辉.BP神经网络和多元回归方法在乒乓球技战术能力分析中的应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1):78-82.

[3] 杨青,张辉.乒乓球比赛实力差评估法的构建与运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6, 28(6):541-545.

[4] 吴飞,刘天俐,郑晓瑛.Logistic回归模型在乒乓球技战术分析中的应用——以王皓对张继科的比赛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5):96-102.

[5] 刘文明,唐建军.乒乓球竞赛发球与接发球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8):134-138.

[6] 杨青,张辉.乒乓球比赛技战术“四段指标评估法”的构建与应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9(5):439-442.

[7] 虞丽娟,张辉,凌培亮.对抗性项目比赛技、战术实时与离线智能分析系统的研究及应用[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6):8-16.

[8] 许福岩.对第19届足球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中有效进攻战术的分析与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9] 田雪峰.第15届欧锦赛决赛阶段由守转攻的有效进攻特征分析[D].郑州:郑州大学,2017.

[10] 温泳中,周毅.当代女子足球进攻行动结构的分析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3(4):69-72.

[11] 钟飞,李荣芝,张园月.国内外乒乓球研究热点与演化进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7, 41(5):82-89.

猜你喜欢
水谷许昕号位
“大蟒”许昕是个“喜剧人”
『大蟒』许昕是个『喜剧人』
乒乓“喜剧人”许昕:球场上不仅追求快且强,动作也要又帅又夸张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距离有多远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
各坐在哪一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