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大国之重器

2018-07-03 06:04姜浩峰
新民周刊 2018年25期
关键词:商飞挖泥船上海

姜浩峰

“整个试航过程有惊无险,‘天鲲号的动力系统和推进系统等设备,成功经受了海洋环境的考验。”6月12日中午,中交天津航道局副总工程师、“天鲲号”监造组组长王健如此说。眼见这艘有9个篮球场大小的挖泥船停靠启东码头,王健如释重负。

之前,王健并不是一点儿担心都没有。按照这位干了36年的“老疏浚”自己的话说:“我每天都要上船去走一圈,特别自豪。这可能是我这一生中分量最重的作品了。……”

如今,这一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设计,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启东公司建造的国产新一代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已进入调试试验阶段,即将交付使用。

由2004年开始跨越式发展疏浚船,到如今即将交付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 中船七〇八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费龙认为,国产装备的提升,可以牵引超级工程的建设。从这一角度来看,“天鲲号”无疑是又一国之重器。

从位于上海西藏南路的中船七〇八所,到浦江对岸浦东东方路的振华重工集团,王健感受到自己是实实在在与上海朋友共创美好未来,上海朋友的勤奋、务实、严谨、高效,也让他对继续合作充满信心。

“天鲲号”海试之际,正是上海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付诸实施之时。这份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是——技术更先进,制造更智能,产品更高端,品牌更响亮,加快建设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为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提供实力支撑。

到2020年,上海将初步建成世界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之一,若干个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世界级制造品牌汇聚地。

回首过去,近观当下,上海在大飞机、大型船舶、航天设备,以及汽车制造、钢铁、化工等领域曾经或者正在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未来,上海在超前布局前沿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还将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上海制造,必然是掌握产业链价值链核心环节的高端制造。上海铸大国之重器,亦是在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时,可以亮剑不输于人。

国家缺什么,上海造什么

“天鲲号”是什么,一些非專业人士未必能说得很透彻,但说起一个词儿“造岛神器”,许多网友立即能明白。

费龙称,2000年以来,中国开始深水港建设,包括很多地方吹填造地,一下子急需疏浚船装备。当时,专业人士还在争论——是进口挖泥船还是自主建造来得划算。

回想起1982年从学校毕业分配到天津航道局的情景,王健说,当年天航局有6艘疏浚船,但只有一艘是国产的,而且老是出毛病。缝缝补补几十年,直到20世纪末,这些老船不够用了。

怎样更新换代?

费龙说:“我们最后走上自主设计制造之路,有一个契机——中国第一条大型耙吸式挖泥船‘新海龙号,开初想由外方做设计,我们中国自己建造,但是对方拒绝了,他们一定要我们打包进口所有设备,这样一来我们造船的成本会变得很高。从那以后,我们就开始坚持一定要靠自己。”

从耙吸式的“新海龙号”,到自航绞吸式的“天鲲号”,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建造疏浚船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且能出口到印度、伊拉克、伊朗,或者到非洲去施工。

“天鲲号”的建造方,是上海振华重工启东造船厂。从1992年起步的振华重工,目前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港机行业最强有力的竞争者——现在,地球上所有港口的港机,有超过80%是姓“振华”的。振华重工总裁黄庆丰说:“目前,我们在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升港口水平的同时,自身也会更强更大,将由制造商逐步转变为系统方案提供商。”

对于“天鲲号”海试,新华社评论认为:“从整船进口,到国外设计国内建造,再到国内自主设计建造……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中国制造业这些年发生巨变,‘天鲲号的诞生具有里程碑意义。”

回看来路,振华港机赖以起家的港口机械制造,走过了与挖泥船类似的路径。1992年,中国港口用的所有港机设备,核心、关键技术都被国外制造业巨头把持,国内生产企业缺乏设计能力,生产水平低下,造出来的产品还不如外国的淘汰货。

起步之际的振华,14个人、100万美元的资金而已。1998年起,振华提出“每年至少做一个世界第一”的目标,此后从未落空。在公司自身得到大发展的同时,其也成为上海制造的一张靓丽名片。

疏浚船也好,港机设备也罢,又是一次次证明了一句话——“国家缺什么,上海造什么”。

小到一块上海牌手表,大到一辆上海牌轿车,在当年来说,都是在填补国家空白。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2月,宝钢第一期工程开始动工兴建,1985年9月建成投产。1992年4月17日,中国第一个新型的、现代化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二期工程建成投产。

1978年时的中国,年产钢3000万吨,折合人均不过30多公斤,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八分之一。钢产量低下的同时,技术水平低下,产品品种单一的局面更让人头疼——如果这一局面无法扭转,中国的石油、石化、汽车、造船、家电、机械制造等行业都只能长期依赖进口钢,且被人随时“卡脖子”。到了2005年,在宝钢投产20周年时,宝钢的油井管、石油钻杆被国内各大油田普遍采用,高等级管线钢广泛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为“神舟”飞船关键部位提供耐高温用材。2016年9月22日,国资委同意宝钢集团与武汉钢铁(集团)实施联合重组。未来,宝钢上海基地将立足全国面向全球市场,定位于公司技术开发与运营提升的研发中心,高端与前沿产品的制造中心。

如果说宝钢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缺什么,上海造什么”的代表,那么,2017年5月5日,当国产大飞机C919傲然冲上云霄的时候,上海再次印证了自己是为国家填补空白之地。早在1980年9月26日,由上海飞机制造厂研制的四发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就首飞成功。从1980年10月至1984年6月,运-10先后转场试飞北京、合肥、哈尔滨、乌鲁木齐、广州、昆明、成都等地,7次成功飞抵西藏拉萨。尽管最终项目下马,运-10没有投入商用,但其亦有自己的价值,其不仅是当年填补中国航空工业空白的一款飞机,作为中国第一款参照美国适航条例FAR25部标准研制的大型客机,运-10创造了中国民用飞机历史上的多个“第一”。英国路透社对运-10首飞的评论是——“在掌握这种高度复杂的技术后,再也不能把中国视为一个落后的国家了。”

而C919,则将实现一个美好的愿望——国产大飞机投入真正的商业运营。

创新发展不仅在造物本身

6月2日,中国商飞与海南航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未来逐步引进并运营200架C919大型客机。如果该协议里的200架C919最终落实为订单,那么,C919的订单量将突破1000架!

比起运-10来,如今正在做一系列飞行试验的C919必将投入商用,且拥有大好商机。

中国商飞政策研究处处长余自武认为,作为大国重器,C919不仅要实现项目研制成功、商业成功,更要通过C919项目,来提高中国的航空工业制造能力和管理水平,带动中国相应基础学科取得重大进展,推动中国相关领域关键技术取得群体性突破,促进中国民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发挥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全面带动作用和典型示范效应。如果做到这些,中国商飞公司必将成为国际一流的民用飞机制造企业。

创新发展不仅在制造大国重器本身,还在于突破传统国企,特别是央企的一些“萧规曹随”之物。中国商飞的发展理念中,有“三创”——创新、创业、创造。

来自美国联合技术航空系统(UTAS)的乔·莱因(Joe Rhein)2016年来到上海,主要负责为C919和ARJ21的电源系统提供现场工程技术支持。通过两年来在上海的工作,乔·莱因发现,比起他所供职的联合技术航空系统来,中国商飞的团队明显更年轻,更有活力。“中国商飞有一支年轻、优秀的工程师团队,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是我合作過的最专注、最有激情的团队之一。”乔·莱因说,“一般情况下,年轻的公司总是有非常陡峭的‘学习曲线,中国商飞也不例外,而时代和环境甚至要求他们必须更快。许多中国商飞的年轻工程师都是一毕业就进入公司,他们在工作中不停地钻研学习,几乎是一转眼,已经是相关领域的专家了。”

在打造精品的同时,创新管理、锤炼队伍,便有机会赢得未来。中国商飞是这么做的,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亦然。在“天鲲号”诞生之前,费龙带领设计团队,先后完成“海虎系列”“通系列”“浚海系列”等大型耙吸式挖泥船以及多型大型绞吸式挖泥船的开发,从10000立方米到20000立方米的系列挖泥船共计20多艘,带动了我国大型挖泥船开发技术全面发展,彻底改变了我国大型耙吸式船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使国内挖泥船设计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为了发挥领军人物的带头作用,2017年底,七〇八所举行首批“大师工作室”授牌仪式。成立黄蔚、虞赉、费龙大师工作室。

黄蔚是七〇八所总工程师、研究员,长期从事舰船总体专业研究设计工作;虞赉是七〇八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长期从事运输船舶的船型设计研究和前期开发工作,承担了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取得了出色成绩;而同为七〇八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的费龙,主攻挖泥船、风电安装船等技术复杂项目设计主管、总设计师和课题负责人。由这些研发领域“明星”带动专业制造发展,成为上海制造的一条可探索之路。

在20世纪的战争年代,大兵团作战时,许多时候讲究抢占高地、制高点,以做火力支撑,最终赢得胜利。如今,上海制造之所以要抢占全球价值产业链最高端,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唯有抢占了制高点,才能对整个产业链有发言权、主导权。而让科技明星发挥出明星光彩,十分重要。

上海目前正在积极培育四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分别为——具有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民用航空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国际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最严标准和要求的绿色化工产业集群。未来,专业化的明星企业也必然占据重要地位。譬如中国商飞,譬如振华港机,莫不如此。

也譬如上海电气集团旗下的若干企业。以上海第一机床厂有限公司为例——4月10日,在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核岛主设备堆内构件发运时,就披露,这家过去的“ 涉核”企业如今已经发展成“全核”企业,已不再生产普通机床,而是专注生产核反应堆关键设备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

华龙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发和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作为中国制造高技术、高标准、高经济带动性的典型代表,是推进实施“中国制造 2025”的标志性工程,还担负着中国核电走出去的战略重任。由这些国家重点项目带动,上海的老牌国企转型升级为更专业、更具有行业领导力的龙头企业,当是时也。

猜你喜欢
商飞挖泥船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来自合作伙伴的问候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中国商飞参加2020年南昌飞行大会 C919大型客机首次亮相行业活动
ARJ21飞机首次在中国商飞江西生产试飞中心交付
绞吸挖泥船大功率挖岩绞刀设计与研究
高压潜水电动机在绞吸挖泥船上的应用管理
7025型绞吸式挖泥船串联施工工艺试验
“吸盘3”号挖泥船核子密度计改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