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结构形式的路面改造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8-07-05 02:29郭剑平
福建交通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白加黑压浆路段

■郭剑平

(莆田市公路局,莆田 351107)

1 项目背景

省道 202线黄石至文甲公路 (K479+940~K513+673),路线长33.37km,是通往妈祖圣地——湄洲岛国家级旅游渡假区的必经之路。1998年按二级公路标准进行改建,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经多年的运营,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为改善道路通行能力,2010年对该项目实施“白改黑”路面改造,路面宽度22.5m,铺设沥青总面积84.82万平方米,总投资1.93亿元。项目于2010年4月开工,2010年12月完工,工程质量评定合格。

2 路面改造方案

项目实施期间,根据原有的旧混凝土路面病害、弯沉等情况,分成“白加黑”、“白改黑”两种改造方案,采用四种不同的路面结构方案进行设计,具体如下:

结构一:K479+940~K480+800 路段,采用“白加黑”改造方案。先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加固修补处理(压浆或挖补),而后再加铺沥青面层,路面结构型式为4cm AC-13SBS改性沥青混凝土+阳离子乳化沥青粘层油+6~8cm AM-20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1cm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处治合格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

结构二:K480+800~K491+808.418 路段,采用“白加黑”改造方案。先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加固修补处理(压浆或挖补),而后再加铺沥青面层,路面结构型式为4cm AC-13SBS改性沥青混凝土+阳离子乳化沥青粘层油+6~8cm AM-20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2cm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处治合格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

结构三:K492+170~K508+120 路段,采用“白改黑”改造方案。先将四车道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击碎碾压,而后再加铺路面,路面结构型式为4cm厚AC-13SBS改性沥青混凝土+6cm厚AM-20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18cm厚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5cm厚级配碎石垫层(新建加宽部分);

结构四:K508+120~K513+673 路段,采用“白改黑”改造方案。先将六车道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击碎碾压,而后再加铺路面,路面结构型式为4cm厚AC-13天然湖沥青改性混凝土+6cm厚AM-20天然湖沥青改性的稳定碎石混合料+18cm厚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3 现状分析

3.1 “白加黑”改造方案3.1.1 路面病害调查

通过6年的运营,对“白加黑”改造过的路段进行调查统计,调查结果发现该段路面出现了大面积的麻面、裂缝现象,如图1、2所示,出现病害的段落占“白加黑”改造的比例汇总统计如表1所示。

图1 麻面

图2 反射裂缝

表1 “白加黑”方案病害情况调查结果表

3.1.2 分析及探讨

结构一、结构二总体上路面平整度尚可,最主要的病害就是反射裂缝及麻面现象。结合路面结构设计及建设过程所采用的施工工艺,总结如下:

(1)直接采用“白加黑”改造的路面,为防止出现大面积的反射裂缝,要重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加固修补处理(压浆或挖补),对压浆工艺要严格控制压浆压力及压浆材料的选择,设计单位应明确压浆材料及检测方法,确保压浆处理效果;

(2)重视旧水泥砼板的清灌缝,所有横缝及纵缝都要认真清灌缝及使用抗裂贴;

(3)橡胶应力吸收层从使用效果看,厚度2cm比1cm的反射裂缝会少些,所以设计2cm厚度为宜;

(4)重视排水设计,病害较为严重或集中路段,基本上存在排水不畅的现象;

(5)在麻面等病害出现时,可以考虑加铺稀浆封层,投资小,见效快,可有效提高道路使用寿命;

(6)为增加道路使用寿命,加铺的沥青层总厚度宜在12cm以上。

3.2 “白改黑”改造方案

3.2.1 路面病害调查

同时,对“白改黑”改造过的路段进行调查统计,调查结果发现该段路面出现了个别面积的麻面、车辙现象,如图3所示,出现病害的段落占“白改黑”改造的比例汇总统计如表2所示。

图3 麻面、车辙

结构形式 病害描述 破损率(%)结构三 局部网裂沉陷、坑槽、脱皮 12.5结构四 无大面积严重病害,仅小部分出现网裂沉陷 3.5

从上表可知,结构三出现病害面积超过相应路段总面积的10%,而结构四路面病害面积占比小于5%。

3.2.2 路面结构强度分析

路面承载能力测试采用自动落锤弯沉车检测,在典型路段每20m一个测点,每公里计算路面结构强度指数(PSSI)。

路面结构强度指数(PSSI)是评价路面结构承载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其评价标准见表3。本次检测以1km路段为评价单位,不同改造结构路面的PSSI统计结果见表4,路面每公里结构强度指数柱状图如图4所示。

表3 路面结构强度指数(PSSI)评价标准

图4 路面每公里结构强度柱状图

结合表4及图4可以看出:结构三路面部分路段各车道路面结构强度指数PSSI整体较好,仅K495、K507路段评定结果为差,表现为局部承载能力不足;结构四路面各公里结构强度指数PSSI均大于90,评定结果为优,表明该改造结构路面仍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能够满足运营要求。

3.2.3 弯沉值统计

根据《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中路面结构强度指数的计算公式可知,弯沉值等于 53.5(0.01mm)时,PSSI≈60。故以50(0.01mm)为弯沉控制临界点进行统计分析(如图 5)。

图5 各改造结构路面单点弯沉值统计

从图5的统计结果可知,结构三路面单点弯沉值大于50(0.01mm)的测点数占相应路段总测点数的7.2%,局部承载力不足。结构四路面单点弯沉值仅个别大于50(0.01mm),占比3.9%,承载能力基本较好。

3.2.4 取芯分析

通过对不同弯沉值的路面进行取芯,结果显示:

(1)路面无病害处,弯沉值在 20~30(0.01mm)左右,芯样完整,如图6。

图6 路面无病害,弯沉值19.0(0.01mm)

(2)路面网裂处,弯沉值在 30~50(0.01mm),芯样大部分完整,部分上面层开裂、下面层松散,如图7、图8。

(3)路面网裂沉陷处,弯沉值>50(0.01mm),芯样通常松散严重,弯沉值越大的点,网裂沉陷病害越严重,取的芯样越不完整,如图9至图11。

图7 路面无病害,弯沉值30.2(0.01mm)

图8 路面轻微网裂,弯沉值44(0.01mm)

由此可见,弯沉值和路面病害程度相关性较高,根据弯沉值统计结果(见图5)可推断:结构三路面局部路段存在严重病害,而结构四路面基本保持完好。

图9 路面一般网裂沉陷,弯沉值56(0.01mm)

图10 路面较严重网裂沉陷,弯沉值87(0.01mm)

图11 路面严重网裂沉陷,弯沉值153(0.01mm)

4 结语

根据现状调查结果分析可知,运营六年后,四种不同路面结构形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结构一、二采用直接加铺改造的路面,最后出现了大面积反射裂缝、麻面等结构性破坏,降低了行驶安全性和舒适性,亟需养护维修。虽采用了应力吸收层,但效果并不理想,只能延缓裂缝的产生。结构三、四采用击碎后加铺稳定层改造的路面仅局部出现病害,整体路况较好,路面破损率低,未出现较大面积的严重病害,仍具有较好的使用性能,能够满足道路运营要求。在道路改性沥青的选择上,经过本项目实践比较,天然湖沥青优于SBS改性沥青,更适合南方湿热且雨水充沛的地区使用。

综上所述,进行旧路改造时,如标高未受限制,可优先考虑先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击碎碾压,而后再加铺路面的改造方式,在沥青的选择上,可优先考虑天然湖沥青。路面结构推荐型式:4cm厚AC-13天然湖沥青改性混凝土+6cm厚AM-20天然湖沥青改性的稳定碎石混合料+18cm厚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这种路面改造结构经过实践运营六年后仍呈现良好的路用性能,无需大中修,减少了维修养护费用,使用寿命更长,具有良好的改造效果,在旧路改造中应用前景广阔。

[1]JTG F40-201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

[2]JTG H20-2007,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S].

猜你喜欢
白加黑压浆路段
冬奥车道都有哪些相关路段如何正确通行
猪一样的室友
部、省、路段监测运维联动协同探讨
A Survey of Evolutionary Algorithms for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Problems With Irregular Pareto Fronts
帕德玛大桥引桥粉细砂地层钻孔桩化学浆护壁成孔及桩端桩侧压浆技术
“白加黑”
基于XGBOOST算法的拥堵路段短时交通流量预测
箱梁预制压浆封锚施工技术在桥梁中的应用
后压浆桩基施工技术分析
城市道路快速白加黑改造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