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之释义与师德建设问题刍议

2018-07-07 06:41谭彩云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博爱师德教育

谭彩云

一、师之内涵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矣。”唐代杰出的思想家韩愈如是说。20世纪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先生不應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苏联著名教育革新家、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马卡连柯也说到,“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更是强调,“对父母和同志、对集体和社会、对人民和祖国的义务感,要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人的一生。不懂得什么是义务和缺乏义务感,就谈不上人的道德,也谈不上集体。”“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可见,师德是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最美的语言。要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爱心。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精心培养学生。师德更是责任。如果说爱是教育的源泉,那么责任就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心,既要对全体学生负责,又要对学生未来负责,还要对所教授的知识以及自身的学习和持续发展负责。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更要立志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二、师之要义,修炼师德

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9月10日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2017年1月3日习近平同志又在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说到,“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多年以后可能会过时,可能会遗忘,但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是学生一生的财富,会让他们终生难忘。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中。”

笔者在广州市的一所小学在岗任教,对“教师”一职的理解逐年深刻,渐渐体悟出“教师”二字包含的无限含义,也深感“传道”、“授业”、“解惑”、“四有好教师”的字字掷地有声。“师德”二字,简简单单,分量却是沉甸甸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眼中的榜样和标准,会直接影响和关系到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教育事业关系着下一代的身心发展,关系着祖国建设的明天,是中国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礼记》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古往今来,但凡为师者都注重德才兼备,不仅要授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德”,而传德尤为根本。然而当今社会,大众对教师职业道德诟病不少,多是指责教师缺乏责任意识,态度散漫,贪图名利等。其实,“老师”的职业除了是一份工作和养家糊口的劳动谋生手段,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职业意义,因为它背负了整个社会的殷切希望。所以,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这不仅是社会、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更是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高度责任感的体现。笔者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都会秉持以“师爱为魂”作指导,以“学高为师”作鞭策,以“身正为范”作监督,不断努力,通过积极悦纳,讲求智慧,提升自我,在恪守职业规范的基础上一步步提升自己的高尚师德。

三、师之根基,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工作。换言之,知识教学不仅给学生以知识体系,也同时会形成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品质。而对于“如何教书”、“如何育人”,如何提高教育的培养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前贤先哲们曾有不少精辟阐述。

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则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而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则强调:“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执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尝试发现,学会发现问题、发现猜想、发现真理、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观察、注重体验、训练思维、促进发现是不可分割的目标体系,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而同教学活动,又能促使以上几个目标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具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和一份敏锐的思维,对知识的发现永远保持着激情,让学生在观 察中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在思考中成长,在发现中进步。

从学识方面来看,教师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人,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不断学习的进取精神。“知得广”,“知得深”,“教到老,学到老”,脚踏实地,触类旁通,不断探索,与时俱进。

四、师之魅力,博爱宽容

作为一名教师,笔者认为,一位好的教师不仅要有对学校负责的精神,还要有教育学生的艺术,更要有宽容博大的爱。博学、耐心、宽容和友爱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从教育的真谛和教师的魅力上说,教育工作者必须有博爱和宽容之心。博爱,是无私的,又是广大的。作为教师,既能把这种博爱给予亲人,给予朋友,更能给予自己的学生。博爱的教师当具备有博大的心怀,要能容得下大千世界,尤其面对成长中的儿童少年,他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大量历史与现实充分地证明,只要有适宜的成长环境,每一位儿童少年都能健康发展成为人才。

博爱是实际行动,是教育者的模范行为,教师通过眼神、表情、语言、声调、动作来体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概莫能外。博爱更是一种价值观,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着眼学生的发展,远离“筛选”和“甄别”。作为教师,我们要坚守教育工作者的那份博爱,培育好有博爱精神的未来新一代。

《庄子·天下》亦有云,“常宽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谓至极。”宽容,宽厚能容忍,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之义。教师要学会宽容,只有那些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孩子的老师,才是一位好老师。真诚地和学生做朋友,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走进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兴趣爱好。正确对待他们的过失,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和学生沟通。宽容是一种积极、有效、高层次的教育态度,它要求每位教师真心爱护自己的教育对象,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循循善诱,心平气和地帮助他们认识缺点或错误,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他们的心里播种和谐友爱的种子。

我国现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可见,身为教师,就应该感到自己职责的神圣和宽容带来的一言一行的重要。

五、師之担当,爱与责任

“一切教育活动都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委员会的口号。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到,“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肩负着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师爱是教育的桥梁。教师和学校的工作要服务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尽可能地提供和创造一切条件。

20世纪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14年9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校师生代表座谈时也说到,“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当下的我们,更应该珍惜机会,立足岗位,肩负使命,在工作中的每个瞬间,都要牢记爱与责任,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肖绍喜.“师道”释义辨析[J].语文月刊,2012,(05):77.

[2]刘宇.当前我国教师师德建设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4(12):44-46.

[3]何祥林、黄吴静、徐 丽.教师为本 师德为魂——关于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68-71.

[4]刘越、吴林龙.师德建设刍议[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3):134-137.

猜你喜欢
博爱师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互动体验营“博爱星” 周键文
以爱博爱 倾我所有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博爱之歌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抠门老人”的博爱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