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新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2018-07-09 08:29朱松艳朱传文张存岭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通径分析相关性分析农艺性状

朱松艳 朱传文 张存岭

摘 要:该文通过对30个芝麻新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蒴数、千粒重与单株粒重正相关;苗期与单株粒重负相关,花期、全生育期与单株蒴数正相关;株高与单株蒴数正相关,始蒴高与蒴粒数、空稍尖度与蒴粒重负相关,果轴长与单株粒重正相关,单株粒重主要取决于苗期长短和单株蒴数、蒴粒重。高产育种要以开花早、花期长,株高适中、始蒴矮、果轴长、结蒴多、千粒重高作为主要选择目标。

关键词:芝麻;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3-04-0034-3

芝麻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籽粒含油量50%~62%,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关于芝麻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关系,前人已做了不少工作。戎新祥等曾对30个芝麻品种(系)主要性状与籽粒产量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认为育种应以株高适中、单株结蒴多、结蒴密、千粒重高作为主要选择目标[1]。乐美旺等对36份黑芝麻品种研究表明:单株蒴数、蒴粒数和千粒重对单株产量偏回归均有极显著的线性关系[2]。左联忠等对9个春播芝麻品种(系)进行分析指出,育种应以单株蒴数多、千粒重高和植株较大作为主要选择目标[3]。梅鸿献等对179份不同类型芝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产量效应进行分析,认为单株蒴数对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和直接效应均最大,其次是每蒴粒数和千粒重;蒴果长度对单株产量的作用主要是间接效应,株高在不同类型芝麻中表现有差异[4]。唐雪辉等对17个芝麻品种(系)的主要性状与籽粒产量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认为千粒重是芝麻产量最直接的构成性状,单株蒴数对产量形成的直接作用最大[5]。那艳斌等以164份辽宁芝麻资源为材料,研究表明:各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直接贡献大小依次为株蒴数>蒴粒数>株高>蒴长[6]。但由于试验环境、试验群体大小不同,其结论不完全一致。

受安徽省种子协会委托,2017年杨柳农业科学实验站进行了芝麻新品种鉴定试验。笔者以参试种为研究对象,对主要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旨在为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品种共30个,其中,白芝麻22个,黑芝麻8个(含对照)。分3组进行,白芝麻I组参试品种12个(含对照),白芝麻II组参试种10个(含对照),黑芝麻1组。

1.2 试验方法 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15m2(3m×5m),行距30cm,東西行向。密度15万株/hm2。小区、重复间隔20cm,以20cm深的排水沟隔开。试验于2017年6—9月在濉溪县杨柳农业科学实验站进行。土壤砂姜黑土,土质粘壤土,前茬小麦,产量7200kg/hm2。小麦秸秆粉碎还田,旋耕,基施24-10-10复合肥187.5kg/hm2。6月19日人工开沟点播,6月23日微喷40min,7月12日定苗,同时用精禾草克化学除草、高氯甲维盐治虫,8月24日用乐果敌畏+苏云杆菌治虫,9月13~19日先后收获。试验期间观察记载生育期。收获前,在小区中间行选择10株有代表性植株,田间量取株高、始蒴高度、空梢尖度、主茎果轴长,地上部取回装袋单独晾晒,考察单株蒴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另从植株中部取20个蒴,装袋晾晒,考察蒴粒数和蒴粒重。全区收获计产。收获后打捆全立晾晒,每5d左右一次。其中,10月1日前脱粒的产量记为早期产量。利用EXCEL2003进行数据处理和作图,利用DPS v7.05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

1.3 生长期气候条件 2017年6月中旬至9月下旬,平均气温26.5℃,比历年平均高1.0℃,全生育期只有9月上旬比历年平均低1.3℃,余比历年平均高0.1~2.6℃;日最高气温平均31.3℃,比历年平均低2.3℃,只有7月下旬比历年平均高0.3℃,余比历年平均低0.5~5.8℃;日最低气温平均22.6℃,比历年平均高4.2℃,日最低气温旬平均高于历年平均2.9~7.1℃;旬平均温差较历年平均少4.7~10℃。降水量408.7mm,比历年平均少119.7mm;雨日38d,比历年平均少0.5d;6月中旬降水偏少,影响适期播种、出苗;7月下旬至8月下旬持续降水偏少,降水量132.0mm(比历年平均少177.7mm),雨日15d(比历年平均少5.6d),形成轻度干旱,对开花、结蒴有利。日照时数722.8h,比历年平均少2.5h,属正常范围;但8月下旬至9月下旬日照时数225.4h,比历年平均少30.5h,对干物质积累不利。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 供试品种产量在621.8~1405.0kg/hm2,单株产量4.7~11.7g,蒴粒数50.8~67.9粒,蒴粒重123~233mg,千粒重2.4~3.3g。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黑芝麻的产量和单株蒴数、蒴粒数、千粒重均低于白芝麻(表1)。参试品种7月29日前后始花,苗期32~35d,9月1日前后终花,花期24~37d;9月10—17日先后成熟,全生育期83~92d。黑芝麻较白芝麻开花迟、花期短、熟期晚。参试种株高69.1~207.6cm,始蒴高73.7~95.7cm,空稍尖度1.7~7.1cm,果轴长50.8~126.4cm。黑芝麻较白芝麻植株矮、空稍长、果轴短。

2.2 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重与单株蒴数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显著正相关,与蒴粒数、早产占比弱相关;与蒴粒重极显著正相关,而蒴粒重与蒴粒数、千粒重极显著正相关(表2)。芝麻单株产量是受多因素制约和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应当对构成单株产量的单株蒴数、蒴粒数、千粒重等主要性状进行系统选择。

以产量为应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y=-4.45+0.1015X8+0.0266X10+0.0178X12,r=0.7979**,F=17.935**,p=0.0001。

与逐步回归相对应的通径系数列于表3。决定系数为0.6742,剩余通径系数0.5708。这表明未知因素大约占产量表型总变异的32.6%,而67.4%的变异则可以由所讨论的3个性状来解释。

2.3 生育期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全生育期与苗期显著正相关,与花期极显著正相关。苗期因与蒴粒重、千粒重、早产占比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株粒重极显著负相关,即始花越晚产量越低;花期与单株蒴数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产量弱相关,即花期越长单株蒴数越多;全生育期与单株蒴数显著正相关,与早产占比极显著负相关,即生育期越长,单株蒴数越多,早产占比越低(表4)。

2.4 植株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分析表明,株高与始蒴高、空稍尖度、果轴长极显著正相关,始蒴高与空稍尖度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单株蒴数极显著正相关,与早产占比显著负相关,即植株越高,单株蒴数越多,早产占比越低;始蒴高因与蒴粒数、蒴粒重、早产占比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株粒重弱相关,始蒴部位越高,蒴粒数越少,蒴粒重、早产占比、单株粒重越低;空稍尖度因与蒴粒重、早产占比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株粒重弱相关,即空稍尖度越长,蒴粒重、早产占比和单株粒重越低;果轴长因与单株蒴数、千粒重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重显著正相关,即果轴越长单株蒴数越多,千粒重、单株粒重越高(表5)。

2.5 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以单株粒重为应变量,以生育期、植株性状和产量性状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y=13.05-0.4503X1+0.0931X8+0.0229X10,r=0.8149**,F=20.106**,p=0.0001。与逐步回归相对应的通径系数列于表6。决定系数为0.6988,剩余通径系数0.5483。这表明69.9%的变异则可以由所讨论的3个性状来解释。

2.5.1 单株蒴数对单株粒重的影响 株蒴数与单株粒重的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且数值在各性状中是最大的,以直接作用为主。说明单株蒴数对产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栽培和育种都要把株蒴数作为主攻目标。

2.5.2 蒴粒重对单株粒重的影响 蒴粒重与单株粒重的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亦均为正值,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而蒴粒数与单株粒重弱相关,千粒重与单株粒重显著正相关,说明提高千粒重也是栽培和育种值得重视的问题。

2.5.3 苗期对单株粒重的影响 苗期对单株粒重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均为负值,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说明提早开花是栽培和育种应当重视的问题。

3 结论与讨论

(1)单株蒴数、千粒重与单株粒重正相关;苗期与单株粒重负相关,花期、全生育期与单株蒴数正相关;株高与单株蒴数正相关,始蒴高与蒴粒数、空稍尖度与蒴粒重负相关,果轴长与单株粒重正相关,单株粒重主要取决于苗期长短和单株蒴数、蒴粒重。

(2)芝麻高产育种要以开花早、花期长,株高适中、始蒴矮、果轴长、结蒴多、千粒重高作为主要选择目标。

参考文献

[1]戎新祥,吴玮.芝麻主要性状与籽粒产量之间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中国油料,1989(04):30-32.

[2]樂美旺,张东仙.黑芝麻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3,15(3):230-233.

[3]左联忠,马希骥,吴翠萍.春播芝麻主要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1995,23(1):11-13.

[4]梅鴻献,张体德,张海洋,等.芝麻不同类型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3):9941-9943.

[5]唐雪辉,贺建文,谭顺林,等.芝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性及通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293-14294.

[6]那艳斌,孙会杰,高德学.辽宁芝麻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J].中国种业,2015(05):48-50.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通径分析相关性分析农艺性状
湖南主要辣椒品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