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耒阳市二化螟重发原因分析及防控对策

2018-07-09 08:29谷云勇严涛蒋二林刘洪华罗琼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防控策略二化螟

谷云勇 严涛 蒋二林 刘洪华 罗琼

摘 要:该文对2016—2017年二化螟发生特点进行了概述,分析了近两年二化螟在耒阳市重发的原因与气候条件适宜、虫口基数大、寄主丰富、天敌控害能力下降、施药技术较差等因子有关;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二化螟;重发原因;防控策略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3-04-0045-3

Abstract:This article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occurrence of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from 2016 to 2017. The reasons for the relapse of Chilo suppressalis in Leiyang City in the past two years were analyzed.The reasons for the relapse of Chilo suppressalis in Leiyang City are as follows: suitable climatic conditions, large number of insect population, rich hosts, decreased control of natural enemies, poor pesticide application and other factors.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y were put forwwrd.

Key words: Chilo suppressalis(Walker);The reason of resend;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y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在耒阳市历史上曾造成水稻大面积为害,素有“北蝗南螟”之称[1],为我市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来,该害虫的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发生程度逐年加重,成为制约耒阳市水稻生产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笔者对其发生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二化螟防控对策。

1 发生概况

2016—2017年,二化螟在我市偏重发生,尤以4代发生严重。2016年发生面积为40666.7hm2,成灾面积为80hm2,造成产量损失1517.65t,挽回损失12819.82t。2017年发生面积为52733.3hm2,产量损失2374.34t,挽回损失21369.03t。

2 原因分析

2.1 气候适宜 近两年冬春两季平均气温异常偏高,据对耒阳近两年气象资料进行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的平均气温12.1℃,比近16a同期平均气温高1.1℃,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的平均气温为12.3℃,比历年同期平均气温高1.3℃。冬季无冰冻霜雪天气,有利于越冬代二化螟越冬,冬后存活幼虫量较大。夏秋高温干旱的气候亦有利于2代向3代、3代向4代的转化,增加了越冬基数,致使二化螟种群数量上升,从而加重了对晚稻的危害[2];秋后阴雨多变的天气,有利于二化螟取食和繁殖,而不利于防治;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致使部分中晚稻出现了田间缺水现象,部分农户放弃了防治,导致3代二化螟基数大,而防治3代二化螟又碰上8月立秋后的时阴时雨天气,不利于防治,即使防治了,也表現药效不佳,导致第3代二化螟对一季稻造成危害。

2.2 越冬基数大,虫口密度高,3、4代重叠为害 2016年3月7日遥田、哲桥、南京等地冬后基数调查,每0.067hm2幼虫为6400条,比上一年增加50%。2017年3月上旬在耒阳新市、导子、马水、遥田、大市、亮源等乡镇冬后基数调查每0.067hm2幼虫为8205条。2013年、2014年、2015年冬后基数调查每0.067hm2幼虫分别为2794条、4080条、2400条。近两年冬后基数都明显高于往年。测报灯下一代盛蛾期持续时间长,笔者对2017年耒阳测报灯下一代二化螟成虫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图1),二化螟1代成虫持续时间跨度长,且1代成虫出现2个峰次,成虫期长给防治增加了难度。2017年耒阳新市、马水、大市3个乡镇二化螟成虫性诱剂诱蛾监测点调查表明(见图2),1代、3代、4代蛾量高峰期长,且3代与4代重叠[3],防治难度大,造成迟熟一季稻和晚稻二化螟为害程度加重。笔者入户调查,大部分种植户为了减少在插前的稻田杂草,插前才灌水翻耕,错过了翻耕灌水灭蛹的好时机,致使早稻期间螟虫基数一直较大。2016年5月6日新市镇早稻田1代二化螟每0.067hm2虫量为9540条,2017年5月11日新市镇早稻田每0.067hm2虫量为9682条。分别比2014年同期的4950条增加92.73%、95.60%,比2015年同期的2610条增加2.65倍、2.71倍。近两年1代二化螟虫口密度明显高于往年。因部分种植户2代二化螟未进行防治,从而导致3、4代发生数量持续增大。4代幼虫发育进度不一致,为害峰期长,部分农民一般在晚稻后期不再进行防治,致使未防治的或防治不适时的晚稻受害严重。2016年10月8日在耒阳遥田、新市、大市、马水等乡镇调查,每0.067hm2幼虫4740条。2017年10月13日在耒阳遥田、新市、大市、马水等乡镇调查,每0.067hm2幼虫10450条。

2.3 桥梁田多,寄主丰富 据本耒阳市种子服务中心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本市种植的水稻品种多达150个以上,其中,市面上销售的杂交稻品种120多个。水稻品种繁杂,生育期参差不齐,成熟期推迟,辗转为害的桥梁田增多,害虫的食料丰富。从3月下旬至6月下旬,落谷时间历时3个月,从5月中旬至9月下旬,几乎都有处于分蘖期和破口抽穗期等危险性生育期的水稻,极有利于二化螟成虫产卵和幼虫钻蛀为害,这是二化螟近年来重发的主要原因。2016、2017年晚稻生育期间无寒露风危害,气温偏高,十分有利于二化螟成虫产卵与低龄幼虫存活,从而加重二化螟的为害。此外,粗秆大穗型品种的推广,栽培方式多样化,单、双季稻混栽,移栽稻、抛秧稻、直播稻、再生稻并存,客观上加重了二化螟的发生。当前水稻种植简化栽培,重化肥、轻视有机肥现象严重,致使禾苗生长嫩绿,散发出来的稻酮芳香化学物质极易招致严重的螟害[4]。田园不清洁,到处杂草丛生,有利于二化螟转移和转寄繁殖与取食危害。近年来我市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特别是晚稻面积大幅减少,单位面积稻田承载的二化螟数量大,势必集中群集为害水稻,插花严重的区域,成为二化螟危害的重灾区。

2.4 二化螟抗药性增强,天敌控害能力下降 2009年氟虫腈被禁用后,防治二化螟大多使用酰胺类农药,如氯虫苯甲酰胺(如20%康宽、普尊、福戈等)、氟虫双酰胺 (30%稻腾、20%垄歌)、氟苯虫酰胺 (10%龙灯福先安)等,这些药剂对低龄幼虫效果较好,但对高龄幼虫效果差。长时间多频次使用同类药剂,害虫产生了抗药性,治螟效果下降。同时,化学农药的超量与超次数使用,杀伤了二化螟的各种天敌,自然天敌数量减少,控害能力下降[5],也是二化螟近年来持续猖獗的原因之一。

2.5 施药技术较差,防治水平低下 在防治上,一代迟、二代弃、三代急、四代早,影响整体防治效果,造成二化螟重发。笔者入户走访调查表明,大部分农户施药技术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防治不及时。部分面积大的种植大户管理粗放,很难做到在最佳防治时期内施完药,造成早施的效果好、迟施的效果差。二是施药量偏少或施药不均。酰胺类农药用量小,拆包兑水时容易遗留部分药剂在包装袋没有冲洗,每0.067hm2用药量偏少,有的大户和合作社雇人打药马虎了事,施药不均,防效不好。三是兑水量偏少。一些种植户、特别是大户或合作组织为了图快省工,都用大型药械超低量喷雾,每0.067hm2田本来要打两桶水的只打一桶水,结果造成药水传导不足而影响了防治效果。四是盲目防治。大部分种植户在防治前后未进行田间调查,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不能因田而治、精准施药,只是盲目地打药,一般一个月或半个月打一次了事,结果造成药剂浪费而防效极差。此外,高温时喷药、无水时喷药、跟着别人喷药等盲目行为,也是造成二化螟重发的原因之一。

3 防控对策

3.1 准确测报 准确测报是二化螟防治的关键。如果耕作制度、水稻品种、栽培方式等因素没有重大改变,气候和虫源基本正常,化学防治上缺乏高效对口药剂的情况下,今后一段时期,二化螟重发必将步入常态。因此,测报工作计划要及时调整,在做好1、3代测报工作的基础上,加强2、4代的测报工作,确保不漏报、不迟报。2017年3代二化螟防治示范结果表明,严格按预报的防治时间用药的,螟害率为2.14%,农户自防的螟害率6.45%,不防治的螟害率14.9%。因此,在二化螟防治上,只有准确测报,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3.2 農业孩治

3.2.1 推行冬闲田灌深水灭蛹,减少越冬虫源 一是集中处理带虫稻草,冬春季铲除田边杂草和外露稻桩,堆制沤制腐烂有虫稻草和稻桩。二是冬后提早翻耕灌深水灭蛹,可减少67.3%的二化螟虫源基数,枯鞘率减少59.6%[6]。

3.2.2 推行避螟栽培措施 在同类型作物布局区域内,合理调整耕作制度和水稻品种布局搭配,避免混栽,栽秧时间差异和水稻成熟期差异不宜太长,提倡连片种植,实行统一播种、统一育秧、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和统一机收的“五统一”栽培模式,减少桥梁田,错开水稻危险生育期与二化螟为害期。

3.3 生物防治 在连片种植冬季作物的油菜田和蔬菜田,推广应用二化螟性引诱剂诱杀二化螟雄蛾,使雌蛾不能正常交配繁殖,减少下代基数,减轻发生危害。性诱剂诱杀每hm2放置1个诱捕器,从始蛾期开始放置至盛末期收回,每代换一次诱芯,连片诱杀,可以达到82.4%的防效[7]。2017年在新市、遥田、大市等乡镇进行了二化螟性诱剂示范推广,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17年5月下旬一代防治效果调查,新市性诱剂示范区枯鞘率为2.7%,每0.067hm2虫量为1200条,非示范区早稻平均枯鞘率为8.7%,每0.067hm2虫量为3442条。另一方面通过性诱剂能有效监测二化螟成虫高峰期,为下一步化学防治时间提供依据,能有效提高化学防治效果。

3.4 物理防治 在连片种植稻区推广应用灯光诱杀技术。集中连片安装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诱杀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多种水稻害虫,平均每盏灯控面积2~3.3hm2,5月初开灯,可减少用药1~2次,能有效减少农产品农残超标、降低环境污染、减轻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技术保障[8]。

3.5 化学防治 在严格按照测报结果开展防治工作的同时,要选准药剂品种,掌握施药时间,提高施药质量;在锐劲特被禁用后,20%氯虫苯甲酰胺、30%阿维.氯虫双酰胺、5%阿维菌素加90%杀虫单粉剂等是目前防治二化螟的常用药剂;施药时间要早,即卵孵高峰期施药,水量要足,喷雾要匀;适时筛选推出新的药剂,2016年衡阳地区植保部门通过新药筛选试验,10%阿维.甲氧酰肼乳油、5%氟铃尿乳油对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比较好。在二化螟发生早、发生量大的年份,积极采取“治前控后”的策略。做好1、3代的防治工作,尤其是做好越冬代的防治工作,这样可有效地控制下代虫源量,降低2、4代的发生、为害程度,减轻水稻穗期的防治压力。

参考文献

[1]李凤荪.中国经济昆虫学[M].长沙:新湖南报印刷服务社,1951:85-87.

[2]王秋芽,廖标龙.耒阳市水稻二化螟发生、演变及其防治措施[J].湖南农业科学,2000(03):36-38.

[3]王建强.我国水稻螟虫发生现状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A]//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水稻螟虫灾变规律及治理对策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2001:6.

[4]阙勇,乐丽红,王宗尧.2016年吉安市水稻二化螟大发生的原因分析及控防对策[J].江西农业,2017(13):22-23.

[5]蒋明星,祝增荣,朱金良,等.不同生境中水稻二化螟的自然寄生情况[J].中国生物防治,1999,15(4):145-149.

[6]胡德辉,吴易雄,李族成,等.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的实践与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2011(Z1):35-36.

[7]檀莹.应用性诱剂防治水稻二化螟试验初报[J].北方水稻,2017,47(01):20-21.

[8]彭翠楠,张凯雄.灯光诱杀田间害虫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J].农药市场信息,2014(27):4.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防控策略二化螟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稻田耕沤对早稻一代二化螟防控效果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二化螟的影响
平湖市二化螟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
论“破窗理论”及其在环境犯罪防控中的应用
商业银行审计风险与防控策略初探
传染病SEIQR模型在肺结核病防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