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学、评三位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

2018-07-09 23:03季浏
中国学校体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模块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1]既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也从有利于教师会教会评、学生会学会评的角度考虑,构建了教、学、评三位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实验)》]在内容标准部分主要强调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相比,《课程标准(2017年版)》不但强调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而且重视针对相关课程内容阐述应该怎么教、评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这就使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传统体育课程只是罗列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和单一技术,并采用碎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相比,《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结构化知识和技能的内容体系和教学。关于《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内容部分,本文主要介绍和分析其特点。

一、课程内容的表述特点

课程标准是期望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达到的学习结果。顾名思义,课程标准是制订学习结果的标准。因此,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表达方式与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

(一)前者实际上是“内容标准”的表达方式,往往是以动词开头来描述学生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具体的教学内容更多是以举例的方式表述。它是以课程论为基础,课程论更强调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更强调建立“内容标准”或“内容要求”;后者强调对一个个知识点的具体罗列,它是以教学论为基础,教学论更强调教什么的问题,导致长期以来我们只是关注教什么知识和技术,特别是关注单个技术的教学,长期实践充分证明,这样的单个知识点和技术教学效果不太尽如人意。

(二)内容标准或内容要求充分考虑到我国各地各校在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一些学校能够将一些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一些学校则不能进行教学;教什么具体的内容应该由学校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内容要求,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来选择和确定。如果有教师说不知道教足球的什么具体内容,那么只能说这位教师要么是代课教师,要么是在大学没有学习过足球,抑或是足球知识和技能严重缺乏。退一步讲,如果这位教师对足球一窍不通,即使把足球的所有技术和战术都罗列出来,他还是不会教。只要大学阶段认真学过足球普修课的教师,都应该知道足球包括哪些知识和技能,只不过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编排具体的教学内容。

(三)要消除对课程标准只有目标没有内容的误解。即使《课程标准(实验)》也是有内容的。如,水平五运动技能领域提出:“较好地掌握球类项目中某一或某些项目(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的技术与战术。”内容就是篮球、足球、乒乓球等项目,至于篮球中究竟教什么具体的技术和战术,权力放给了学校和教师,这有利于学校和教师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水平四运动技能领域提出:“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毽球、珍珠球和三门球等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只是增加了一些运动项目的举例。当然《课标》还增加了评价要点,如“在比赛中运用所学技战术的熟练程度”,以及评价方法举例,如,“评价学生在篮球教学比赛中运球、传球、投篮技术的运用情况,以及传切配合等戰术的熟练程度”。这比《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内容描述的详细程度上前进了一步。《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课程内容的描述就更加详细,如,足球模块2的内容要求第3条提出:“基本掌握紧逼盯人与捅球破坏、封堵、头顶球争顶防守技术,以及防守有球与防守无球队员时身体姿态与移动步伐等动作技术。”这比《课标》和《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内容描述的详细程度上又有较大的进步,这是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实际情况。由此可见,不管是2015年前的课程标准,还是2017年版的课程标准,都是有课程内容的,只不过表述方式不同,内容罗列的程度不同而已。这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过程。然而,《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不可能把所有运动项目的所有技术和战术都呈现出来,也只能是列举,更多项目的具体教学内容还是要学校和体育教师根据本校实际选择和确定。课程标准作为国家纲领性文件,不是产品说明书,也不是教材,在内容方面只能说到这个程度。应该讲,我国的课程标准,特别是《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课程内容描述的详细程度要明显优于其他发达国家。当然有些组织或个人愿意并有能力开发每一个运动项目的具体内容,甚至每一堂课的具体内容,值得提倡,虽然这样的具体内容可能适应一些地区和学校,但不可能适应全国。因为过去体育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做出全国统一的具体规定对许许多多学校实际上是形同虚设,实施效果较差,也无助于学校形成教学特色。

二、课程内容的结构特点

《课程标准(2017年版)》高度重视课程内容要有利于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这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一)从课程内容的类别角度,《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分为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两部分,前者包括体能和健康教育,是所有高中学生都必须学的内容;后者包括运动技能,是在学校能够开设的运动项目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运动基础等选择项目进行学习。要说明的是,必修选学内容也是必修课程内容,不是选修课程内容。

(二)从课程内容有利于教和学的角度,《课程标准(2017年版)》改变了以往只是罗列知识点或陈述内容标准的做法。以往的做法往往导致教师主要“埋头”教内容,很少“抬头”看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一个个知识点或单个技术教完,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个内容,如何教这个内容,将这个内容教到什么程度就算好,许多教师几乎不考虑。《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课程内容分为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3个部分,这种陈述课程内容的方式不但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而且解决了针对某一内容和某些内容如何教以及教到什么程度和评什么的问题,这有助于引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三)从构建结构化知识和技能的角度,《课程标准(2017年版)》无论是在内容要求方面还是在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方面,都体现出结构化的特点。如,以运动技能系列为例,每个模块的若干条内容要求包括了知识、单个技术、组合技术、战术、对抗练习和比赛或展示、体能、裁判和规则、观赏比赛等,这样的结构化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生体验和学练一项完整的运动,哪怕是学生只学了第一个足球模块,他或她就能参加足球运动对抗练习或比赛,就能基本运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足球运动中的相关问题,就会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以及体育精神和品格,就具备了一定的足球素养。每个模块的若干教学提示是针对该模块中的若干内容如何教的问题进行说明,主要强调如何把教具体内容的过程转变成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即突出体现了教学内容和方法是载体,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目的的学科性质。如,《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足球模块2的教学提示中提出:“侧重指导学生进行4对4、5对5的教学比赛,引导学生将基本的技战术运用于实战情境中,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合作精神和公平竞争的意识。”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就需要运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每个模块的学业要求都涉及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方面核心素养具体表现的高度综合,从这个角度讲,学业要求也是结构化的要求。

(四)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的结构化是指每节体育实践课的教学应该包括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体能、展示或比赛、规则和裁判等,其中,运动技术学练不能仅仅是让学生学习一个单个技术,应该是多种技术和组合技术的学练和运用,当然可以以某个技术动作学习为重点;体能练习不能只是一种体能的练习,应该是多种体能的练习。学生通过每节课结构化知识和技能学练的累积,无论是某一项运动的整体水平还是健康和体育品德水平都会逐步提高。

《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内容的内容要求方面只是提出了某一模块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学校的体育教研组应该根据《课程标准(2017年版)》某一模块中的内容要求,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集体讨论和设计一个模块18学时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这个角度讲,每节课教哪些内容的权力在学校和体育教师手中,由学校选编的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才是最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俗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同时也体现出了课程标准规定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正如上述,由于课程标准是国家性的纲领性文件,不可能也没必要列出所有运动项目的模块设计,因此,《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由于运动项目很多和篇幅所限,本课程标准在必修选学的6个运动技能系列部分,只能各选择1个运动项目为例,分别设计了这些运动项目的前3个模块,其余第4至第10个模块的设计可参照课程标准解读中足球模块的案例。学校可以根据本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运动项目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切实可行、富有成效的模块设计。”这也说明,即使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供的6个运动项目的课程内容,也不是硬性规定,只是提供参考,体育教研组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和完善。

三、课程内容的具体说明与分析

(一)体能模块的内容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体能模块包括体能发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测量和评价体能水平的方法、体能锻炼计划制订的程序与方法、有效控制体重与改善体形的方法等内容。”有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设置体能模块,其理由是运动技能的学练过程也是提高体能的过程。关于专门设置体能模块的原因,除前文详细阐述的理由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体能模块的教学不只是让学生练体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体能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掌握多种体能的练习方法,学会制订体能锻炼计划并能评价自己的体能状况等。一个人的体能是“用进废退”,需要长期的练习才能提高和保持体能水平,仅仅依靠18个学时体能模块的学练其实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何强调在运动技能的教学中每堂体育课都要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的原因所在。介于体能多方面的重要性,专门设置体能模块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体能的认知水平、练习水平、锻炼水平和评价水平等。

体能模块的内容要求概括起来有11条,其中1条主要涉及体能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以及制订计划和评价等方面,其余的10条主要涉及身体成分、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灵敏性、平衡能力、协调性、爆发力、速度、反应时等10种具体的体能学习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些体能的基本原理和多种练习方法。如,体能模块中第3条内容要求是:“掌握并运用发展心肺耐力的基本原理和多种练习方法,如,耐力跑、游泳、跳绳、有氧健身操、自行车长距离骑行和登山等。”由此可见,《课程标准(2017年版)》不但提出了在发展心肺耐力方面学生要达到的内容学习程度,即“掌握并运用”,而且提供了一些发展心肺耐力的练习方法,这就有利于体育教师看了课程标准后知道在体能模块中心肺耐力方面学生应该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用什么练习方法进行学练。当然,本课程标准在练习方法方面只是提供了一些方法,仅供参考。体育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和创造其他的发展心肺耐力的方法。这也是体现课程标准规定性與灵活性相统一的一个方面。

在体能模块的教学提示部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主要提出了有针对性的6点教学建议,主要强调:1.避免单调单一、枯燥乏味的体能练习,采用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内容和练习方式进行体能教学。如,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方法不能只是采用俯卧撑、仰卧起坐等练习,那会使学生产生厌恶感。2.将发展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动作技能有关的体能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体能全面协调发展。我国许多的课堂教学要么没有专门的体能练习,要么有体能练习也主要是集中在力量、速度、耐力等练习方面,这会导致学生的体能发展不均衡、不全面。3.体能课上要保证运动密度和强度,提高体能练习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体能课与运动技能课一样,每节课都要达到《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明确的运动负荷要求。没有运动负荷或运动负荷小,不可能促进学生体能的全面发展。4.关注学生体能发展的差异,重视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的差异客观存在,教师的教学应该既使体能好的学生保持和发展体能水平,又要特别关注体能弱的学生,促进他们积极学习,缩小差距并迎头赶上。5.指导学生因时、因地制宜进行体能的学练活动。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时间,在大小不同的场地上有效进行各种体能练习,哪怕是有5分钟的时间,抑或在一块不大的空地上都可以进行多种体能的练习。6.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能力,指导学生能够制订体能锻炼计划并评价体能锻炼的效果。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体能课也不能都是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进行集体操练,应该将自主学练、合作学练与集体操练有机结合。如,在进行合作学练的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自选小组长,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一起练习、相互交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这里还要特别说明几个问题:1.体能模块的18个学时,每一节课都应指导学生学练多种体能,不能一节课只练习一种体能,也不能穿插运动技能的内容。通过18学时的体能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能的基本原理和各种练习方法以及体能协调和全面发展。2.体能只有一个模块,因此在课程内容中没有提出“学业要求”,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体能模块学业质量水平”。当学生学完体能模块后,教师根据体能模块学业质量水平对每名学生的学业质量处在哪一水平进行评价。3.《课程标准(2017年版)》虽然在内容要求部分没有把11种体能分成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和与动作技能相关的体能,主要考虑的是如果把它们归类,就可能会造成内容要求部分只有3個,条目较少,内容不够具体,与健康教育模块和运动技能系列模块不太相称,同时也是需要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专家组的意见,即所有学科每个模块的内容要求以5~10条左右为宜,这是形式上需要统一的要求。在体能的内容要求部分没有归类,不能说明体能没有分类。实际上,在《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教学提示部分明确提出:“将发展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和与动作技能相关的体能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体能全面协调发展……”

有教师认为,不应把11种体能划分为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相关的体能,应该按照我国传统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来要求。实际上,国际上普遍把人的体能划分为心肺耐力(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也称心肺功能或心肺机能)、柔韧性(flexibility)、肌肉力量(muscular strength)、肌肉耐力(muscular endurance)、身体成分(body composition)、速度(speed)、爆发力(power)、灵敏性(agility)、协调性(neuromuscular coordination)、平衡(balance)、反应时(reaction time),对每种体能都有明确的定义。该观点还认为,心肺耐力和肌肉耐力应该都属于耐力,平衡应是协调性的一项重要内容,反应时则是速度素质中的一个分支“反应速度”的一项测试指标等。笔者认为,这样的观点也有道理,但国际上最近30多年一直使用11种体能的划分,应该是有其科学依据的,且对上述相似概念的定义也十分明确,如,心肺耐力与肌肉耐力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指一个人持续进行身体活动的能力,与心脏、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协同工作密切相关,身体各部位需要提供充足氧气维护身体长时间的活动,如,长跑、长距离游泳、长距离骑自行车等可以发展人的心肺耐力;后者是指一块肌肉或肌肉群在一段时间内重复进行肌肉收缩的能力,如,俯卧撑、仰卧起坐、持续举重物等可以发展人的肌肉耐力。肌肉力量与爆发力的区别在于,前者指一块肌肉或肌肉群一次竭尽全力从事抵抗阻力的能力,如,举重、拉力器弯举等体现的是肌肉力量水平;后者指在最短时间内产生力量的能力,如,推铅球、掷铁饼、立定跳远等体现的是爆发力。速度与反应时的区别在于,前者指快速位移的能力,即用最短的时间移动一定的距离,如,短跑、50m游泳等体现的是速度水平;后者指对某一或某些外部刺激作出的生理反应时间,如,短跑的起跑,篮球比赛中根据对手的变化而做出的动作等体现了一个人的反应快慢。并且国际上明确将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归类为与健康相关的体能(health-related fitness),将速度、爆发力、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反应时归类为与动作技能相关的体能(motor-related fitness),这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可以窥见一斑,在国内外的大量著作和教材中也普遍运用。从与时俱进及与国际接轨的角度,并体现本课程的时代性、先进性、科学性角度,无论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和《课程标准(实验)》,还是《课标》,都是把体能分成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和与动作技能相关的体能。本次修订后的《课程标准(2017年版)》依然继承以前颁布的课程标准中的体能概念和分类,广大体育教师对这样的概念和分类也都普遍接受。顾名思义,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就是诸如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身体成分等体能相对而言更有助于增进人的健康,也称为健康体能;与动作技能相关的体能相对而言更有助于提高人的竞技运动水平,也称为竞技体能。但这不是说,要提高人的竞技运动水平,就不需要发展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反之亦然。特别是在学校体育领域,因为体育与健康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而且主要目的也是通过身体练习手段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在重视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体能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对他们现在和一生的健康都有现实和长远的作用。

(二)健康教育模块的内容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健康教育模块包括健康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常见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环境、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安全运动和安全避险,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这是课程标准对健康教育模块学习内容的总体概况,具体的内容要求包括9条,读者可参阅《课程标准(2017年版)》,每条内容要求分别指出了学生应该具体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教师既可以完全按照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教内容,也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基础等适当调整学习内容。9条具体的内容要求既包括与运动有关的健康教育内容,也包括一般的健康教育内容。

在健康教育模块的教学提示部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主要提出了有针对性的4点教学建议,主要强调: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途径,如,专题宣传、讲座、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参观展览等,拓展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管理能力;健康教育不能只采用课堂教学一种教学形式。2.课堂教学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能只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式,应该将教师讲授、学生交流讨论、课堂提问等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3.重视针对现实中的健康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理论教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如,针对减肥问题,可以在课堂上讲授和讨论如何解决,也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这方面的专题调查和研究。4.关注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于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与体能模块一样,健康教育也只有一个模块,因此在课程内容部分没有提出“学业要求”,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健康教育模块学业质量水平”。当学生学完健康教育模块后,教师根据健康教育模块学业质量水平对每名学生的学业质量处在哪一水平进行评价。

(三)运动技能系列模块的内容

运动技能系列模块属于必修选学内容,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运动基础等选择运动项目进行较为系统的学练。正如上述,《课程标准(2017年版)》从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等6个运动技能系列中各选择了一个项目作为案例,分别设计了这些项目的前3个模块,其余第4至第10个模块的设计可以参照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足球模块的案例,也可以参照其他书籍中的相关案例。为何只在6个运动技能系列中各选择一个项目为例?为何只针对一个运动项目设计3个模块?这是因为:1.课程标准作为国家性的纲领性文件,没有必要列出更多的运动项目进行举例;2.课程标准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列出所有的运动项目进行内容表述;3.课程标准不是教师参考书,不可能编得很厚。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设计和编排也只是案例,主要是给各个学校提供参考。因此,《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学校可以根据本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运动项目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切实可行、富有成效的模块设计。”

根据6个运动技能系列,《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先介绍了各个系列主要包括哪些项目,然后对这一系列中举例的项目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性描述,最后对某一项目的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3个部分进行说明。现以足球模块2为例,对相关部分的特点进行介绍和分析。

1.内容要求:足球模块2的内容要求共有9条,包括足球运动发展简史和特点,足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安全知识和技能、文化价值等知识类内容;足球的单个技术、组合技术、局部战术;多种形式的竞争性练习活动和小场地的比赛;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足球比赛的基本规则;对国内外重要比赛和重要事件进行简要评价等。足球模块1和模块3的内容基本上也是从这些方面进行描述,不同的是内容的广度、难度、要求,体现了模块之间内容的层次性和递进性。同时,从9条内容要求来看,涵盖了知识、技能、比赛能力、体能、规则、赛事观赏和评价等。如果学生持续学练3个或更多足球模块,就能掌握和运用足球技战术,提高足球整体运动水平和足球整体素养。此外,9条内容要求也在模块层面体现出结构化知识和技能的特点,即这个模块既有知识方面的内容,也有实践方面的内容;既有单个技术和组合技术的内容,也有战术和比赛的内容;既有运动技能的内容,也有体能的内容,共同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每条内容要求基本上都告诉了教师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如,足球模块2中的第4条内容要求是这样描述的:“基本掌握行进间接球—运球—传球/射门、抢球—运球—传球/射门、抢球—运球—过人—传球、接球—运球—过人—传球/射门等组合动作技术。”课程标准只是提供了一个个模块的内容要求,至于每节课的内容应该教什么,学校的体育教研组应该根据课程标准中模块的内容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充分进行讨论和研究,再细化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

2.教学提示:在足球模块2的教学提示部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主要提出了有针对性的7点教学建议,概括起来主要强调:(1)不但重视学生单个技术和组合技术的反复学练,而且重视要将单个技术和组合技术运用到多人对抗练习或比赛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力图改变我国传统体育课堂教学只是传授单个技术的状况。(2)重视学生局部战术配合的学习,力图改变我国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没有战术教学的状况。(3)重视学生参与教学比赛,如,足球模块2内容要求的第4条明确指出:“侧重指导学生进行四对四、五对五的教学比赛,促使学生将基本的技战术运用于实战情境中,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合作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以力图改变我国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无比赛的状况。(4)重视学生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的练习,为学生提高足球水平和健康水平奠定基础。(5)重视学生对足球规则、保健知识、运动损伤预防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特别要指出的是,教学提示不但强调怎么教具体知识和技能,更强调如何把教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转变成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这几乎在每一条教学提示中都能体现出来,如,上述的足球模块2内容要求的第4条最终的落脚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合作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

3.学业要求:在足球模块中,每一个模块都有一个学业要求,所谓学业要求是期望学生通过一个模块的学练在3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综合体现出来的具体表现。如,足球模块2的学业要求是“学习本模块后,学生能够掌握所学足球运动的动作技术、组合动作技术和基础配合,并能够在对抗情境下予以运用,初步形成在足球学习和比赛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的水平明显提高(素养1);学会安全地参与足球运动,能预防和简单处理足球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具有一定的挑战自我的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表现出合作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遵守规则,相互尊重,(素养2、3)。”每个模块的学业要求既能引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是评价学生学习了该模块后成就表现的依据。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和分析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课程内容部分的结构特点以及体能模块、健康教育模块、运动技能系列模块中足球模块等内容。相对而言,课程内容是稳定的,重要的是教多教少、教难教易或是如何分配和组合内容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根据《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基础等来选择和确定,尤其是需要思考如何把稳定的课程内容发挥更大的效益,也即如何把“死”内容教成“活”内容。在实践中,即使教同样的内容,有些教师教得出彩,有些教师教得平淡,有些教师教得乏味,这就涉及如何教内容的问题,尤其是如何把单纯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这既涉及课程内容的问题,更涉及教学方式方法的问题,这也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何在课程内容部分增加了“教学提示”,“教学提示”中的每一条都是针对内容要求中的内容提出如何教的问题,最后的落脚点几乎都是放在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这就提高了课程内容的育人价值。因此,体育教师在实践中既要关注教什么教学内容的问题,更要重视针对教学内容如何教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季浏,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体育界首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首位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国家级教学名师、首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首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和修订组组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理论学科组组长,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校体育研究会副主任等。

主编出版著作和教材30多部,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了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近20项,其中主持的“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研究”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持的“体育锻炼对国民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和“体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研究”分别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主持的“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获得教育部一级财政项目的资助。主编出版國家级中小学和高校《体育与健康》教材20多本,主持的“体育心理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的“体育理论教学团队”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主持的“体育教育专业”获国家级特色专业,领衔完成的“中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独著的《论面向学生的中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模块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