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弟子 一代名臣
——王应鹏生平考略

2018-07-13 16:44成朱轶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000
名作欣赏 2018年14期
关键词:嘉定巡抚

⊙成朱轶[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 宁波 315000]

王应鹏年少即有大志,十六岁游学郡庠,即有志经济,挺然以豪杰自负。后来又跟随王阳明学习,得先生盛赞。王阳明对于王应鹏的评价很高,在《书王天宇卷》中说:“天宇诚忠信者也,才敏而沉潜者也。于是乎慨然有志于圣贤之学,非豪杰之士能然哉!”②另有《答王天宇》云:“书来,见平日为学用功之概,深用喜慰!今之时,能稍有志圣贤之学,已不可多见;况又果能实用其力者,是岂易得哉!辱推拟过当,诚有所不敢居;然求善自辅,则鄙心实亦未尝不切切也。今乃又得吾天宇,其为喜幸可腾言哉!厚意之及,良不敢虚;然又自叹爱莫为助,聊就来谕商榷一二。”从中可见老师王阳明对王应鹏的好学感到十分欣慰,认为这样的学生实属难得,同时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纠正和解答。

王应鹏于明正德三年(1508)中进士。《万历嘉定县志》收录了王应鹏的《与昆山方思道会合联句》,该篇叙文中提到:“曩余同思道举进士,留京师三年,未尝不朝夕会也。”③故此他中进士之后与同年方思道一起留京三年。之后王应鹏在正德五年(1510)被授予嘉定知县,其为政清廉,体恤民情,能牢记严师的谆谆教诲,一身正气,从不敢有丝毫徇私。他严格管理县衙内的一切公文簿册,常常亲自查核,不容手下从中作弊,特别是对那些涉及百姓利益的细小琐碎之事从不马虎。他曾经核实判处副职黄某的罪行,斥责县丞张某的贪污行为。由于在嘉定任上处事公断,人称“王青天”。他还倡导文会,召集具有才华的年轻人,住在学舍内,亲自督促,因此先后有七人应试考中。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卷四十五列传,称其“清慎端方,不轻发一言,不骤举一事,不偏听一人”。为了防范狼山反抗武装袭扰嘉定县城,正德七年(1512),王应鹏重筑土城墙,增设北水关。另外,《万历嘉定县志·田赋条议》收录了知县王应鹏的《申议四事》,具体内容为:其一,量圩田;其二,均斗则;其三,粮不过都里;其四,验粮以派折色。魏国公弟徐淮拥众横闾井至嘉定,王应鹏不畏权贵,将其拿下,予以惩戒。王应鹏知嘉定县长达七年,以政绩著。离任之际,县民争相奔走,交泣于道,冀望其能留任,最后请退休官员琴川褚圻撰写了一篇《嘉定县知县王侯去思碑》,其中有文云:“民既不可夺,则相与喟曰:‘侯去我矣,如失父母。’罔不晨炊方兴,老稚就哺,则执箸以思曰:‘吾王侯所遗也。’采桑于春,织蒲于秋,则执杼以思曰:‘吾王所艺也。’髦士盍簪,周情孔思,文炳质称,丽泽弘溥,则执业以思曰:‘吾王侯之所启迪也。’民之流于四远,而归者耕于其丘,则执耒而思曰:‘吾王侯之所复也。’”这段话也许有所夸张,但基本上反映出了王应鹏给当地人民带来的种种实惠。这块去思碑原立于县之思贤堂,今有拓片存嘉定博物馆。应鹏既被召赴京,僚佐有馈赆者,一介不取,说:“此处正当立断。”行至淮,有持金二镒、布百疋以献者,应鹏惊问其故,曰:“感恩切骨。”乃受其布一疋,仍制衣赏篙工。

正德十年(1515)四月,王应鹏迁任福建省监察御史。④在任上,王应鹏忠于职守,弹劾无所避。曾谏阻明武宗派太监刘允往乌思藏迎佛,劾奏大学士杨廷和夺情起复,赢得了响亮的直声。十二年(1517),“清戎八闽,兼理鹾政,兴革得宜”。镇守太监崔某纵容下人郑八、李镐渔利挠法,王应鹏将其擒拿归案,又贻书戒崔,民用不扰。同年,同门徐爱去世,王应鹏撰写《祭文》,深切悼念。

嘉靖元年(1522)二月丙申,王应鹏督学畿内。据《鄞县通志》记载:“嘉靖元年,督学畿内,檄鸡泽(今河北邯郸)教谕李一宁掌学漳州书院,力以正士风为己任。”可见王应鹏对于教育的重视。王应鹏常面诫诸生曰:“学莫先立志,近来士习,但见侪辈中有尚学好古或以修身名世者,辄指摘非议,必欲于无过中求其有过,其克忌私小、庸劣无志,徒自绝于君子耳。”又日:“国初气化浑厚,士有实学,故发而为文者,论事析理足裨世教。近时文体衰薄,动以古书句字相模拟,求其中则索然无有,不唯文不成体,学不成章,往往居官任职乖理偾事,俱学术之祸也。”⑥畿内士习为之一变。

嘉靖三年(1523),王应鹏擢为河南按察司副使,同时督掌学政。他崇雅黜浮,士多兴起。在此期间,王应鹏的诗歌创作达到顶峰,曾多次游历嵩岳少林寺等景点,并有诸多诗篇传世。

嘉靖六年(1527),王应鹏按察山东,刚三个月,就被擢为大理少卿,迁佥都御史,巡抚畿内,整饬边备。次年正月,王应鹏任保定巡抚兼提督。明代“北虏”问题一直是朝廷的心腹大患。三月丁酉,蒙古南下,自干墩沟入,侵犯山西,号称十万军,围困游击邵定军,总兵赵廉防御不当,大同镇巡诸臣闻警观望,不相应援。朝廷接报,严令山西大同镇巡官戴罪严督将领,加紧防御,保定都御史王应鹏及副总兵陈谨防守三关。⑦十月,定州人王朝相聚众起义,被巡抚保定御史王应鹏讨平,皇帝嘉奖,赐金绮,应鹏婉拒之。时山西又有人聚众起义,官军屡被打败,皇上震怒,特改命王应鹏巡抚山西。起义者久闻王应鹏名,随即解散;应鹏至,斩其首乱者,声震晋阳。王应鹏任山西巡抚都御史时,山西适逢荒年,又有外敌犯边,财政困顿吃紧,应鹏上疏便宜赈济,上允之。可见,嘉靖七年(1528)对于王应鹏来说,算得上是一个多事之秋,但他都从容应付过去了。

嘉靖八年(1529)二月,山西巡抚王应鹏奏请改地方州为府,设兵备。不久,王应鹏因父亲去世,回家守孝。嘉靖十年(1531)八月服阕起,王应鹏由巡抚山西右佥都御史升为右副都御史,协理院事。王应鹏颇具政治眼光,见解犀利,就当时国家局面,曾上疏条陈时政云,“当今国事未定,人心未一,譬若大病初解,元气尚微,正宜休养生息,以俟其充。识者昧此,徒知事机可乘,而不知求治不可太速,徒知积弊宜革,而不知荒秽不可不包,一时异议纷然,综核之严,翻成刻核。伤浑厚之体,失悠远之图。”内阁方献夫见其疏叹曰:“此真当今药石也。”⑧

嘉靖十一年(1532),王应鹏上书国家严明区分巡按御史和巡抚都御史的职责功能,整肃纲纪,查考得失,纠正奸弊。朝廷对其上疏职掌十一事与礼仪四事表示认同,令在全国推行,永为遵守。

明嘉靖皇帝十分注重君臣礼仪,曾经因为光禄寺官员上疏忘记写职位直接免了他的官。到了嘉靖十二年(1533)正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应鹏再次因为上疏少了官职名触犯皇帝忌讳,被皇帝惩处去职,礼科给事中魏良弼为他求情,也被罚俸禄半年。后来御史陈邦敷为其上书求情,亦被贬为贵州新添驿丞。可见,王应鹏坐事下诏狱后,多位大臣为其求情,并受到牵连。《明世宗实录》卷一百九十四评其行事云:“应鹏在京路时,尝谏毅皇帝微行及中官取佛,颇著风裁,及任内台,乃欲为浮沉保位,而卒不能保焉。”王应鹏下诏狱返乡之后所写的《咏怀》诗云:“端居思圣主,戚戚嗟我生。我生亦何为,理乱长相形。昔为小人否,今为君子贞。况有明明诏,吾道终未亨。岂之格心学,如此群物情。开口谈国是,辩言终见胜。归来卧空屋,仰叹摩其膺。所以夸毗子,希世有荣名。荣名固足贵,国步谁当宁。夜来瞻北极,涕泗纷交零。”该诗表达了作者落职归乡、独卧空屋之时,心中依旧渴望为国效力,仰瞻北极,涕泗横流,充分表达其忠君之情。特别是“国步谁当宁”一句,大有安宁天下舍我其谁的意味,看来他有点高估了自己的价值,但另一方面看,却亦不悖于其师王阳明所倡导的豪杰人格。

王应鹏落职而归后,怡然山水间,触物题咏,若将终身,而名益重。御史张某为起定斋书院于江东,以风显示学者。台省举天下耆逸忠贤,多次以先生名荐。嘉靖十五年(1536)十二月,王应鹏因病去世,赐葬如例。

② 《王文成公全书》卷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韩浚等修:《万历嘉定县志》,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版,第1418页。

④ 《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二十四。

⑤⑥⑧ 〔清〕胡文学:《甬上耆旧诗》卷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明世宗实录》卷八十六,第11页。

猜你喜欢
嘉定巡抚
把时间抽出来
孙致弥早期诗作的情感意蕴分析
一字一师
嘉定紫藤园紫藤的栽培和养护
弘扬乡贤文化 助推当代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
嘉定:未检“七色花”微官网正式上线
重要引擎
陈县令拍错马屁
走进博物馆,感受嘉定800年
遥远的道德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