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涵高脱 沛泽流声
——王应鹏诗歌探微

2018-07-13 16:44安永亚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000
名作欣赏 2018年14期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

⊙安永亚[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 宁波 315000]

王应鹏卒后,其诗经女婿陆和叔搜集整理,将遗诗三百六十首编成《定斋先生诗集》,刊行于世,由同郡王钫作序。李邺嗣曾评价王应鹏的诗歌“浑涵高脱,即置诸开元之际,可谓大家”。李氏这个“可谓大家”的评价明显拔高了,但说王应鹏诗有“浑涵高脱”的气象,也不是太离谱。王应鹏另有《定斋先生文略》一卷,今存北图旧藏明抄本。

王应鹏督学畿内时曾告诫诸生“学先立志,不得轻议正人长者,自绝于名教;文章无徒仿摹句字,其中索然,致贻学术之祸”,可见王应鹏注重名教,反对模拟文风。王应鹏现存诗歌的题材,以游览、送别、咏怀之类为主,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不多,诗风倾向于宗唐,以清新雅致为归。

王应鹏反映现实政治的诗歌,最值得注意的是《东方篇赠某公》。王应鹏虽然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歌颂某公一次又一次对“盗贼”的镇压,但也让我们看到了北方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的现状,同时也揭露了官府的横征暴敛。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盗贼”的同情,他写道:“我昔揽辔曾东巡,年饥眼见民相食。况是武皇驾南征,遂使公私无寸积。赈文乞帝帝曰可,白金赐出三千颗。六郡何民不腹枵,勺水岂救方然火。只今旱劳又频年,横征暴索还依然。固知此贼当早戮,不知此贼亦可怜。此贼亦是吾赤子,吾何使其至于此。”

王应鹏指出“盗贼”之起缘于天灾人祸,治国应该针对病症,面对民病,扶持元气远比“涣邪”更为可取。不过王应鹏所写的这类政治诗并不多。如“自言生长八十年,今年饥馑原非前”(《灵岩寺次鲜于公韵书感》之类,写政治现实多是一鳞半爪,而所谓“位薄逢时泰,民淳与政便”(《送周天德》)之类,难免粉饰太平。可以说,现实政治并非是王应鹏创作题材的主要取向。此外,王应鹏一生在多处做官,游玩了各地的大好风光;所到之处,常登临写怀,即景赋诗。其游览诗中数量最多的就是访游佛寺道观的诗歌,经统计,此类诗歌多达五十五首。例如,他曾担任嘉定知县,留下了《留光寺》《菩提寺》《南翔寺》等作品,而嘉靖年间担任河南按察司副使时亦有诗歌如《望少林》《宿少林》《嵩岳》等传世。他还有部分诗歌描写了故乡的风光,如《择阳寺》《游天童寺》《游育王寺》等。他的佛寺游览诗大多借景抒情,先描绘寺庙、道观的美妙景象,后抒发内心感情。例如《访育王寺晓师不遇》:“杖锡不知处,花阴鹿自眠。清风韵高竹,微雨净诸天。未识金银气,先探虎豹泉。欲题凡鸟去,无以答慈缘。”登阿育王寺访晓师,其人不知去处;只见花阴下,鹿自眠,清风微雨,竹林萧瑟,一派禅意,心神宁静。再如《大场寺》诗云:“野寺萧萧黄叶飞,尘心偏向此中微。龙还远水云犹湿,月在长松僧不归。静夜石床闲听竹,深秋茅屋未成衣。坐来亦欲逃禅去,海内兵戈待息机。”该诗意象繁密,意境空灵,有出尘之意。王应鹏到大场寺闲游,虽是黄叶飘落,秋意萧萧的季节,却反而能使尘心获得前所未有的体验。月光自松树下洒落,庭下如积水空明,寺庙寂寥,竹声阵阵。此时,作者的心也沉寂下来,想要融入这充满禅意的环境中,摆脱俗世功名羁绊。然而作者在最后却又笔锋一转,海内兵戈未定,平生之志未遂,所以虽欲逃禅,终不可得。

另有《择阳寺》一首:“仄径穿云上,名山此地寻。偶因六月暑,来避万松阴。树杪飞晴瀑,林间起夕禽。平生劳役念,争似野人心。”六月暑热,逃离世俗,避于松阴之下。王应鹏该诗最出彩的二句就是“树杪飞晴瀑,林间起夕禽”,前句显然受到了王维《从梓州李使君》诗“树杪百重泉”的影响。阳光下瀑布从树梢飞流直下,惊起了傍晚在林间栖息的禽鸟。王应鹏寄情禅道,虽入世做官却不乏出世之心,但又因世俗的牵绊终不可得,常犹疑于世俗与佛道之间。其诗常用竹林、松树、鸣鹤、蛰龙等意象,以托出其向道的心境和淡泊出尘的情趣。如:“雨余草色当阶碧,露净松枝满院阴。独鹤远从天际下,蛰龙遥在水中吟。”(《褒忠寺》)虚实相生,雨后寺院是实,蛰龙则是虚,但二者交相辉映,映衬出佛寺的灵韵。

王应鹏游览寺观的诗虽然大多清幽冲淡,但其中亦不乏大气磅礴之作。如《游龙洞》其一:“万峰雄抱石门深,奇赏无如此地寻。绝顶紫霞长缥缈,蔽苍雪正阴森。云闲大泽神龙隐,天近玄都北斗临。独倚斜阳从双目,碧空无尽鸟孤沉。”该诗全篇写景,作者对龙洞的奇幻磅礴大加赞赏,知道夕阳西下,他还独倚栏杆,让双目恣意饱览眼前的美妙景色,目送鸟儿消失在无穷的碧空中,此真有看长空淡淡没孤鸿的唐诗意境。

王应鹏诗所透溢出来的冲淡情感,实与其深受阳明心学的熏陶有关。他一方面期望葆有真旷的情怀,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回旋于官场,情感上难免“龊龊然日趋于伪”。在这种境况下,人如何保持自然,如何不被官场和社会所异化?他的良知为此不安,这在《和陶渊明杂诗十二首》的序中可以看出。他说:“岁甲戌,余应诏北征,舟次读渊明《杂诗》十二篇。杂诗,咏怀也。渊明之怀,旷而且真。余将龊龊然日趋于伪也。感而和此。”甲戌即正德九年(1514),应诏北征指的是卸任嘉定知县后入京待命,在万端感慨中唱和了陶渊明的《杂诗》。试看以下两首:“神京四千里,遥途今已逼。杨柳何萧萧,秋风吹长陌。云深塞草黄,露重秋江白。仰视天宇宽,俯觉微躯窄。对景斯怅神,当秋频作客。忽忆四明山,山中有旧宅。”“客子不能寐,起坐秋风凉。明星灿牛渚,欲济河无梁。依依涉长道,望望怀故乡。盈盈堤上柳,冉冉惊秋霜。时节不待人,感慨何其长。”

这两首诗,写出了作者临近京城之时,生发出的惆怅心理及思乡情绪,这种感情在第二首诗中尤为深沉。仕途奔波,已让诗人疲惫不堪,尤其是遭逢秋风严霜,诗人不禁心惕惕焉。秋风严霜的意象是否预示了仕途的严酷?是否是对自己“龊龊然日趋于伪”的警示?这虽然不好指实,但确实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因此诗人格外怀念故乡的田园,因为那里才是真正意义上可以让诗人任情的地方。虽然身为官场中人,王应鹏不可能像陶渊明那样唯写自己的一片任情心地,但这两首诗确实是以平易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此情,既无矫情也不矫饰,只是让人感到胸怀稍欠洒落而已。

李梦阳是“前七子”的领袖,为诗专宗杜甫,七律多气象阔大之辞。我们注意王应鹏虽与其多有唱和,但他没有盲从,为诗仍保持了自身的风格。如《次李空同学署对菊之作四首》其四云:“即看寒菊枝枝秀,宁畏严风剪剪来。幽径汝当为小隐,上林谁不是高才。花无艳质偏宜赏,地有灵根岂待栽。尊酒正逢陶令节,月明须倒接回。”

诗中的菊花是自谦,说自己不比那上林中的高才,只配做幽径中的小隐。菊花虽无艳质,却不畏严风而绽放,又下有灵根,最接地气,因此也能引得人们的欣赏。在作者笔下,菊花蕴含着的精神内涵远胜于其外在形式。自陶渊明之后,赏菊已经是文人雅士的一种风尚,对菊花品格进行咏叹的诗句时常可见,在这首最后两句写菊花联想到陶渊明,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也油然而生,这一点正可与其在《和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序言中对陶的崇拜欣赏之情相互映照。

王应鹏的赠别诗亦不同一般的伤别之作,流露出一种淡泊超脱之气。例如《送方先生还棠陵》:“东风杨柳潞河浔,料理扁舟载短琴。良月便从今夜得,好诗还到故山吟。峰头白鹤赤松树,云里黄茅翠竹林。临别教儿供苦节,太平丘壑是吾心。”

诗题中的方先生即好友方豪(1482—1530),字思道,号棠陵,浙江开化县金村乡金路人。湛若水《送王天宇尹嘉定叙》记载了王应鹏与方豪的特殊友情:“验封黄子闲与余商较人物,余曰:‘吾友有宁波王生天宇者,内朴而外茂,然而近沉默矣。’黄子曰:‘然。吾友有三衢方生思道者,内茂而外朴,然而近秀发矣。’余曰:‘然。然而天宇必取思道,思道必取天宇,其甘和以相济乎!其盐梅之交成乎!’”可见方豪与王应鹏是相互学习,互补不足的典范。好友方豪还归故乡棠陵,诗人在诗中所传达出的情感却不是忧伤与惜别,反而显得超旷。作者预想方豪回到故乡,过的是寻仙、吟诗、教儿的平凡生活,而在太平盛世之下,这种纵情丘壑的生活正是自己所向往的。正因为“太平丘壑是吾心”,所以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另一首《赠别张敬亭老先生》云:“敬亭山色近何如,密竹花思有余。一自金銮拜天子,独留青壁障吾庐。醉攀谢眺豪吟句,静检杨雄旧著书。三十余年京国事,太平丘壑是归与。”其所归结的意趣与《送方先生还棠陵》大略相近。

王应鹏身在官场,却始终怀有向往山林田园之心,故其所作田园诗,显得清新可爱。如《春日过王汝文宅》云:“江州三月是花天,日泊门前载酒船。朝雨忽闻啼布谷,独开桑牖课春田。”三月春光明媚,繁花掩映的河埠,停泊着载酒船。早晨雨声中忽然传来几声布谷鸟的啼叫声,春耕就此拉开序幕。农事活动遵循着自然的节律,来不得丝毫的勉强,盎然的田园诗意,也赋予了友人之宅“诗意地栖居”的意味。李邺嗣所指的“浑涵高脱”,恐怕指的是这一类诗风。

从以上的论析可知,王应鹏虽然生当“前七子”高倡复古之时,但他并没有追随于“前七子”之后,而是将太平丘壑之心溢满诗篇,宗唐而不事模拟。因此,深入研读王应鹏的诗歌,对于了解“前七子”复古运动兴起时的文坛生态有着一定的意义。

猜你喜欢
陶渊明诗歌
诗歌不除外
楠溪江:陶渊明笔下的“古朴天堂”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陶渊明失败了
诗歌是光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另一面
诗歌岛·八面来风
不为五斗米折腰
诗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