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沿海经济体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研究

2018-07-13 07:29苑汝佳陈慧颖
消费导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经济带辽宁文化产业

苑汝佳 陈慧颖

辽宁大学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 也提出要“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强省、强市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特别提到要建设包括“环渤海地区”在内的三大文化产业带。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环渤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辽宁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整个东北地区外向型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该地区的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成为我国东北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辽宁沿海地区发展起步早,地理位置优越,在历史文化和海洋文化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再加上经过近现代人民的不断开发,该地区的民俗文化和旅游文化也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对该地区进行剖析,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具体来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文献

林宪生、赵娜采用区位商法和基尼系数法从区域和行业角度来量测辽宁沿海经济带文化产业及其子行业的集聚程度。张春红通过分析影响辽宁省海洋文化的因素,对该地区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的方法进行了论述。王焯将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人文特征和制度建设等因素作为影响该地区的因子,通过变量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指出该地区应该创新文化发展理念,基于本地区的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建立原生态的产业模式,以消费为导向,转变文化发展方向,结合自身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叶武跃等将辽宁省的海洋文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发展进程中的优劣势,并结合该地区未来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辽宁省应该通过集约化的方式发展海洋文化,并结合当地实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二)关于协同理论的研究

协同理论是由学者赫尔曼·哈肯提出的,经过不断的完善该理论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体系,近些年,该理论在国内逐渐被使用。该理论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各个子集之间的协调性,统筹每个因素之间的联系,从而使整体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该理论强调每个因素都是整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整体和部分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任海军、曹盘龙运用协同发展的理念,以甘肃省的经济和文化作为协调的因素进行分析,阐述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对甘肃省的经济文化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胡云婷借助协同理论,采用耦合分析方法,对县域内农村的经济文化产业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最终根据分析结果从政策支持、企业参与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对构建新型农村文化供给模式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郑耀宗通过协同理论的分析方法,对内层系统和外层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强调区域发展要协调好内外因素的作用,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区域内协调发展,最终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产业协同理论是协同理论的发展,它更强调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为我们分析问题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方法。辽宁沿海经济带各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产业之间协同关系明显,所以,本文采用产业协同理论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文化经济进行分析。

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辽宁沿海经济带地理位置优越,处于环渤海区域内,是东北地区重要的门户,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工业基础雄厚,交通网四通八达。该地区处于辽宁省南部,有六个地级市,依托满清文化的发源地,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基础较好,是辽宁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

1. 文化资源丰富

有独特地理环境造就的“海洋文化”、“生态文化”,有历史沿袭而成具有浓郁民俗特点的“满族文化”、“清文化”、“朝鲜族文化”,有具有边境特点的“边境文化”,有富有时代特点的“工业文化”、“动漫文化”、“滨海旅游文化”和“冰雪温泉旅游文化”等。许多文化资源或文化企业都已颇具影响,锦州的杂技,在国内外市场站稳了脚跟,大连大青文化产业集团、大连动漫产业园也是声名赫赫。分布在沿海经济带的文物古迹资源有明长城、抗美援朝纪念馆、大连旅顺博物馆、锦州广济寺古建筑群等。据统计,辽宁沿海经济带拥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总计有19 项,约占全省总数的 36%。此外,还有许多潜在的文化资源尚待挖掘、保护和利用。

2.辽宁沿海城市合作加强(政策方面的)

自1985年成立了辽宁沿海经济联合体后,7市大连、丹东、营口、锦州、盘锦、葫芦岛和朝阳等合作加强,签订了《辽宁沿海城市经济联合体旅游一体化合作协议》,以及《辽宁省沿海经济十三五规划》共同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1.文化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发展。文化与经济的不平衡是现代社会一个普遍的存在,但这一问题在新兴经济区域更为严重。辽宁沿海经济带,是新世纪辽宁省委省政府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国际产业结构战略转移的需要,肩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任,如火如荼的大力发展工业,但是文化发展重视力度不够。

2.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很多资源尚未市场化产业化

辽宁沿海经济带腹地文化资源丰厚,但是到目前为止,被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很少,尚未形成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仅有大连普利股份集团、大连大青集团、锦州古玩商城、盘锦辽河文化产业园区等少数几个文化龙头产业集团,其他带动性强的产业集团不多。在开发文化产品方面还无法形成自己的整体特色和优势,对外宣传也没有形成合力,地区文化的整体形象还不够鲜明。

3.园区规划定位相对模糊,产业协同发展效应不足

部分地区盲目跟风,文化产业园前期调研不足,没有找准本地区的优势,不会因地制宜,对本地区的优势产业定位不明确。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味的追求大规模,导致本地区园区建设流于形式,在园区的运营过程中,缺乏科学管理理念,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不明显,对招商引资的企业也缺乏一定的筛选制度。致使很多园区表面上看起来人流攒动,实则缺乏准确定位,入园企业无法形成良性互动,更有甚者,整个园区企业寥寥,园区运营入不敷出。

三、对策

(一)树立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加强协同效应

辽宁沿海经济带文化起源相似,经济基础相近,政策制度一致等等,可以说这一地区具有较强的协同效应条件,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协同可能,所以这一地区应该摒弃不同,寻找相互之间的共同点,并以这些共同点为契机,促进区域的协同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要通力合作,避免恶性竞争。在国家层面,应该找准本地区的发展基调,明确本地区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总思想的指导下,各个地区发挥主观能动性;区域方面,省一级的决策部门要将本地区单列出来,完善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并且制定完善的发展纲要,指导各个地区按照本地区的优势路线前进;地市层面,各个地市要大力发展本地区的优势产业,加强同周围地市的联系,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注重人才、自然资源等因素的交流。辽宁沿海经济带不应当只着眼国内市场,应该将本地区的定位放到国际市场,争取做大做强本地区的文化经济产业,增强本地区竞争优势,真正实现区域一体化,发挥本地区的协同效应。

(二)把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新兴经济区作为承担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和经济转型的重点区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许多新区经济谋求经济转型、寻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的主要阵地。在制定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时,要把文化产业发展一并列入其中,一起规划、一起设计,一起建设,决不能走过去那种先经济、后文化,或者“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老路。

(三)利用已有平台,建立文化产业协调管理机制

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城市已经建立起了辽宁沿海城市经济联合体和辽宁滨海大道六城市旅游联合体,这些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创建了很好的平台。为了进一步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在已有平台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建立“辽宁沿海经济带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联合体”。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海洋文化产业中管理主体和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推进沿海经济带海洋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

(四)加快文化产业园区要素集群化发展

文化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是为了使集群中的文化企业能够处于同一个产业链上,可以呈现各种形态的分工格局,各个文化企业可以相互补充,使得技术、人才、信息、支持政策等同等资源得到公平共享,这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扩大有很大的帮助,更是提升整个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最好策略

(五)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促进文化产业“走出去”与“引进来”

辽宁沿海经济带涉及的7市中,有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也有相对欠发达地区,但这些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并且通过渤海湾与天津、北京等地联系密切。需要加区域之间文化产业合作力度,引进先进人才、技术,依靠相关政策,共同挖掘国际国内的文化资源,开发新型文化产品,促进辽宁文化产业“走出去”。除了“走出去”,还要与文化发达通过优势文化产业品牌合作,学习其文化产业经验,培育“引进来”的氛围,通过合作,一起“走出去”,带动整个东北地区的文化企业积极“走进来”做文化旅游、体育培训及竞技比赛、服装摄影服务等具体项目。

猜你喜欢
经济带辽宁文化产业
辽宁之光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