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控制研究

2018-07-13 07:29梅正鹏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
消费导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信贷风险不良贷款信贷

梅正鹏 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

一、绪论

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长期受到不良贷款问题困扰,近些年,不良贷款的总量和不良贷款的比率虽然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良好趋势,但高居不下的不良贷款总额对我国银行业的威胁仍是十分严峻。如何有效处理现有的不良贷款并且及时控制新生不良贷款的产生,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现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已经初步完成了从直线行向转变为矩阵行。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就是对信贷风险进行控制的发展过程,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产生的不良后果更偏向于事后的惩罚,缺少了对整个过程的监管与把控,从而导致损失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对信贷流程进行监控的缺乏以及风险预警的体系的不完善。目前,信贷风险补偿机制落后且信贷损失补偿的渠道单一,导致银行对冲风险的能力受到牵制,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监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有效对策。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与技术的现状。近年来,在我国银行系统的内部虽然设置了针对贷款内容的“三查”机制,并在落实的工作中,通过风险管理制度与审贷分离的方法措施,明显缺乏执行力。尤其是在信贷盈利机制与风险管控策略上的不对等,使得责、权、利三者之间的配合约束机制以及考核条例落实情况差的问题,使贷款管理的风险控制不能以正常的程序展开。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激励及约束机制的现状。银行对信贷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主要取决于信贷人员的贷款发放量,直接导致信贷人员过分关注任务完成状况而忽视了银行的长远利益,导致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及不良贷款数量的增长。同时,信贷人员的违规操作成本低且其收入没有与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挂钩。

三、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不健全。风控体系及安全性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同时盲目追求贷款业务的增加而忽视贷款质量的评估,从而导致不良贷款率高居不下,信贷风险监测制度不够完善,注重对风险贷款进行统计,而对贷前、贷中和贷后等环节的风险评估力度不足,对贷款企业在资产、负债、盈亏情况等方面的变化没能及时掌握,没能建立风险的预警机制,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信贷风险的有效监测,从而对商业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形成冲击。

(二)我国商业银行对金融监管的缺乏。我国金融监管重合规性监管而轻风险性监管。合规性监管的所采取的措施通常滞后于市场的发展,对市场敏感度较差的问题显露无疑,从而导致防范金融风险的滞后性;同时,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忙于外部监管,从而导致对商业银行本身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监管的疏忽,并且缺乏监督管控的力度和重视程度较低,尤其是在对商业银行的领导者职责的履行和权力的行使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同时将现场检查作为对商业银行监管的主要方式,并且监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难以对整个银行业实施全面有效的监管。

(三)我国商业银行竞争无序。目前,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激烈且重发展速度和规模、轻发展质量和效率,重贷轻管,重放轻收,跟踪不到位,约束力不够,特别是违规操作比较多。可以说贷款管理机制的落后、管理环节上的薄弱是不良贷款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无序的竞争导致片面追求市场份额的扩大而盲目增加贷款业务的规模,忽视贷款的质量,导致资产质量持续下降。

四、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控制方法

(一)由侧重贷前测控转变为全过程控制。目前,贷款风险管理的重点方向在于贷款前的控制,通过风险度与信用等级的评估工作,完成风险管理。这虽然有助于优化贷款投向,然而却会通过贷款过程中出现的市场变化,产生聚土地的利益差额。因此,当前的贷款管理机制,仍保证降低贷款风险。在具体的监管工作中,必须对整体流程进行全面的控制,贷后定期、不定期进行各测评,及时调整贷款投向、采取信贷措施,以此杜绝不良贷款问题的发生,降低风险概率。

(二)通过金融市场处置不良贷款。第一,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进行打包出售,政府应加大银行市场的开发水平,通过不良资产向二级市场的转化,完成资本净化,通过资产管理公司与基金投资公司的而建立,完成市场优化与分级。为了进一步优化对不良贷款的处理,可在人民银行的授权下,在制定的金融市场中完成销售,并通过债券的风险水平与现金流条件确定债券的实际价格。同时,使这类债券在公开招标的方法下,完成最终价格的确定,使定价方式由市场条件控制,提高不良贷款安全性的过程中,努力实现市场双方的共赢局面。

第二,在证券市场不断资本化的进程中,我国相应的法律条款也在日趋完善,通过陆续出台的新型监管法规,已经在整体环境上,为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创造了外部条件。具体策略:加强信用评级、增级和担保体系;分类组建证券化资产池;建立资产证券化的破产隔离机制;依法设立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实体。

第三,产权多元化。市场基础与组织结构实现产权多元化是化解不良资产的又一行之有效的方法。为解决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普遍不足且不良资产比例偏高的问题,政府可选择在注资后积极引入外资、国内机构企业、甚至个人投资者,有效增加银行资本金的同时减少不良资产。

(三)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完善地方政策法规,促进信用环境的改善,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规定以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有效遏制债务人逃废金融债务的违法行为,切实改善不良投资交易环境。同时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和规范不良资产的评估和拍卖,利用好政府丰富的行政资源,发挥其独特优势,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例如:地方政府直接参与国有企业与资产管理公司在债务重组及债转股等方面的全过程,有效的协调各方的利益,促进重组的成功。

猜你喜欢
信贷风险不良贷款信贷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四川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不良率农行最高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地方性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