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下对土地整治的思考

2018-07-13 07:29董晓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消费导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整治文明土地

董晓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引言: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城市开发与建设带来的土地供需不足与土地利用低效的矛盾日益凸显。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大量开展土地整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资源稀缺与利用低效的矛盾。但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仅追求经济效益和耕地数量的土地整治已无法满足国家以及人民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进行生态文明的全方位建设是我国长远发展和建设的千年大计。强化改革生态文明的进程,更好地进行美丽中国的建设已经刻不容缓。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因此,生态文明形势下的土地整治研究是顺应党和人民的需要,对于实现社会、经济、资源和生态的协调、绿色、健康、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地整治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一)耕地保护的需要

2016年,全国农用地土地减少33.02万公顷,其中耕地减少7.11万公顷。耕地平均质量等级从5.11降低至5.09,其中,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减少了44.54万公顷,评价为四至七等的耕地面积减少了8.44万公顷。同时,2017年因为干旱导致全国作物受旱面积2.73亿亩、受灾面积1.48亿亩、成灾面积6666万亩、绝收面积1129万亩,因旱造成粮食损失239亿斤、经济作物损失117亿元。为保证粮食的供应和安全需要,这些因素成为土地整治生态转型的内在动力。

(二)国家宏观战略的需要

近些年,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这推动了我国乡村发展转型与空间结构的升级,引发了乡村土地利用的剧烈转型。同时,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土地利用转型导致我国农村地区百姓的生产生活发展了巨大的变化,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了城乡统筹发展,影响了美丽乡村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将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单篇论述对生态文明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高度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的重要意义。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刻论述,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二、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土地整治是指从工程和生物等方面着手,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对自然灾害损毁和生产建设破坏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主要包括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

生态文明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文明形态,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单单从人类发展角度出发进行问题的思考,而秉承人、社会与自然的全方面和谐发展,遵循自然发展的可观规律,更加合理的对自然和社会进行科学的改造,进而达到物质与精神成果双丰收的效果。

由此看出,生态文明建设与土地整治工作具有高度一致性。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缓解了城市建设用地的紧缺,实现了人与人、人与地的和谐。二,土地复垦项目将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与生态系统恢复,改善土地的景观格局,优化生态环境,使得土地可持续利用。三,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宜耕后备土地开发,完善农村生产基础设施,开发优质高产的新增耕地,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的持续繁荣,并保证国家粮食战略安全。国内学者对某地区的所有土地整治项目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农用地整治与持续繁荣、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与优化景观之间的耦合较好,但土地整治各项目与生态文明建设中保护环境的耦合关系相对不明显。

三、生态文明建设下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

目前从国家到地方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了一系列规定、纲要,为土地整治生态转型奠定基础。但在土地整治工作过程中考虑生态文明建设相对较少,处于初探阶段。通过总结国内各地区的土地整治经验,发现土地整治项目在各个阶段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土地整治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够深入。我国上一轮土地整治过于关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土地利用率、改善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轻视生态系统循环、共生。近些年生态文明建设初具成效,但与西方国家发达国家长期时间形成的较为完善的理念、认知和先进管理经验相比,我国对土地整治的认知不够准确全面,未认识到土地整治的本质和功能是对土地资源的再优化过程,是对人与人、人与地的再协调,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土地整治的核心目标、具体实施机制等的根本认识,导致了土地整治中各阶段不断递减生态文明方面工作的功效。

其次,土地整治过程中乡村文化关注度不够。目前在具体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大量未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情况,片面追求高品质和便利的设计,导致项目区的路、沟、渠铺设大量水泥,使得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景观和具有调蓄功能的坑塘遭到破坏,破坏了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此外,我国土地整治中生态实践经验不足,监督和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四、生态文明建设下土地整治的建议

土地整治工作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处理好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趋利避害,顺利完成土地整治工作的同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可以做到:

1.加强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公众参与度。一方面,提高土地整治项目工作人员的生态文明理念,在项目实施阶段,及时反馈施工过程中存在生态破坏举措,与规划单位进行探讨,最大范围降低施工带来的生态影响。另一方面,加强当地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引导居民积极主动地参与、监督土地整治工作,使土地整治最终成果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此外,后期管护人员的生态思维也需要加强。土地整治项目计划、实施、验收完成后,一些土地整治项目没有达到预期规划和设计的效果,关键就在于后期管护。

2.项目设计阶段,尊重当地的地域景观、乡土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土地整治计划阶段就应当关注当地的乡土景观和风土人情,尽可能不破坏或还原原有地貌,保留原有的生物通道,维持生物多样性,设计出既方便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又不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具有乡土景观的格局。

3.实施阶段,强化土地整治中生态措施在施工方面的落实及技术提高。土地整治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土壤质量、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都体现在施工的细节当中。首先,采取新技术提高施工技术的质量和效率;其次,从施工材料的选择、施工进展、施工各阶段的完成情况等各个细节进行监督,利用高科技手段对施工前后的土地生态进行检测。从而,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方案尽可能落实,确保贯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结论: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可见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的程度。土地既是一种重要资源,同时也是其他自然资源的载体。因此,土地整治过程中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以全局的、系统的观念,注重耕地数量、质量的同时,考虑到对于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土地整治计划阶段,重视当地的地域景观、乡土文化,规划设计时全面考虑这些因素;在实施阶段,强化土地整治中生态措施在施工方面的落实及技术提高。此外,土地整治整个过程都需要加强宣传生态文明理念。

猜你喜欢
整治文明土地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我爱这土地
专项整治
请文明演绎
专项整治
漫说文明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对不文明说“不”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