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鱼家化史的发展历程

2018-07-13 10:21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8年6期
关键词:银鱼鲫鱼金鱼

(杭州植物园(杭州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13)

1 科学的角度看金鱼的祖先来自野生鲫鱼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1)将金鱼同鲫鱼杂交都能产生后代,该后代也具备生殖能力[1,2]。(2)日本生物学家石原等[3]实验证明鲫鱼、金鱼的血清沉淀反应是一样的;(3)鲫鱼的各器官结构与金鱼基本相同;(4)鲫鱼和金鱼的染色体组型的数量相同;(5)鲫鱼与金鱼的胚胎发育一样。所以即使金鱼和鲫鱼看去很不一样,但学名都是“Carassius auratus”。

2 从历史文献考证金鱼的演化历史

2.1 野生环境下的金鲫

鲫鱼是鲤科鱼的重要种类,广泛分布于东亚淡水水域,在我国具有数量大、分布广的优势,成为金鱼诞生在我国的先决条件。野生鲫鱼为银灰色的,由于尚未查明的原因导致基因突变,体内黑色素体[4.5]消失或改变,鱼的颜色就变成了金红或金黄色。鲫鱼的这种变异虽比较罕见,但我国很早就有观察记录。《山海经》记载:“睢水出焉……多文鱼。” “文鱼”就是颜色变红色或黄色的鱼。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述异记载晋恒冲游庐山,见湖中有赤鳞鱼,即此也。”他认为晋代庐山的湖中出现的赤鳞鱼为金鱼。但李时珍又说到“金鱼有鲤鲫鳅䱗数种,鳅䱗尤难得,独金鲫耐久,前古罕知,……自宋有蓄者,今则处处人家玩矣”我们可以知道他所谓的金鱼有四种,这四种金鱼只有金鲫自宋朝以来持续不断地有人饲养,到明朝已经养玩相当普遍了。现在我们已不用金鱼来做四种鱼类的总名称,只用来专指“金鲫”这一种。

2.2 半家化的金鲫

金鱼的最初人为蓄养主要还是因为我国佛教文化的普及。佛教戒杀生,有普度众生的信愿。所以一般佛教寺院前都会建放生池。《事物原会》提到唐肃宗命令建造了81个放生池。这些放生池专门用于放生被捕获的鱼鳖鳞介,而颜色罕见甚至视为灵物的金鲫被放生也是很自然的事。

关于放生池中有金鲫鱼最早史料应该是江西庐山了。南齐《高僧传·释昙霁传》 写道庐山的西林院有个秀池里面有赤鲋。秀池以赤鲋闻名,后世对此多有记载。可见,庐山的西林寺(今犹存)应是池养金鲫鱼,年代至迟也是南朝(公元420~589年)。

到了北宋时期,就有很多金鲫放生的记载和古人为此作诗。浙江寺庙放生池畜养金鲫,有两处被提及较多,分别是嘉兴、杭州。

《浙江通志》,嘉兴府:“秀水县月波楼下为金鱼池,唐刺史丁延赞得金鲫鱼于此,后为放生池……”这段记录描述了丁延赞在嘉兴的这个放生池得到了金鱼。

我们从古人描写放生池的诗句“皇恩浃鱼鳖,不复敢垂竿。”看出池内鱼鳖得到很好的保护,不允许人们去捕捉。

而这时候的杭州可以在六和塔的开化寺和南屏山兴教寺的放生池中看到金鲫鱼。宋初,诗人苏舜钦创作出“沿桥待金鲫,竟日独迟留”的诗句,可推测金鲫当属于稀罕之物,才引得诗人徘徊等待。之后在杭州任官的苏东坡(1027~1101)也去六和塔看到金鲫鱼,并为此写了一篇见闻札记:《鼠璞》:“临安金鱼:……旧读苏子美六和塔寺诗:……乃知寺后池中有此鱼……”我们可知苏东坡在公元1073年看到了金鲫鱼,而公元1033年,苏子美游六和塔时已经见过金鲫鱼。《冷斋夜话》也有文字记录写道西湖边的南屏山兴教寺的放生池有数十条金色的鲫鱼,还有很多人在给它们喂食,看着鱼儿争抢食物,人们以此为乐趣。

放生池中的鱼受到人为的保护,不允许随意捕捞,并且从人得到一些食物,但是仍生存在野外,并未完全家化,而且除了颜色金黄之外,体型、食性等生理都与野生鲫鱼一样。

2.3 金鱼的家化

2.3.1 家化起步阶段——池中养鱼

金鱼真正的家池养育时代开始于南宋的杭州。北宋灭亡以后,金夺取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康王赵构(1107~1187)继承皇位,逃到长江南岸,建都于杭州,设临安府,史称南宋。赵构不想着收复失土,天天只爱养些花花草草,作为一个皇帝他是不称职的,但是对于金鱼的发展,他却是起着关键性因素的人,没有他蓄养金鱼的开始,就不会让金鱼的家化变得那么普遍。这话怎么讲,容我们慢慢看,我们先看看赵构对金鱼到底爱到了什么程度。《昌化县志》载:县西北千顷山,“山巅有龙池……宋淳熙十三年夏,中使奉德寿宫命来捕金银鱼”。也就是说在赵构驾崩的前一年,朝廷想着要去抓金银鱼给高宗,而且还是一直到离杭州二百里地的昌化县去抓的,可见赵构生前对金鱼那是爱之入骨,死前都还要看还要玩。

皇帝对金银鱼的爱那是有目共睹的,朝廷里那些见风使舵的人总要投其所好吧,跟风效仿那是必然的,养金鱼不再是一个皇帝的爱好,而是所有统治阶级的“爱好”金鱼就跟现在的网红一样是人人挂在口边的新宠,是流量担当。《鼠璞》明确写道金鲫是始于钱塘的,王公贵人纷纷在自己的家中园林建造鱼池豢养金、银(应该就是正常灰色的)两种鲫鱼。

《梦粱录》(此书成于公元1274年)写道当时由于统治阶级的爱好,衍生了一批人专以养鱼为职业,被叫为“鱼儿活”。他们掌握了池塘饲养繁殖金银鱼的技术,知道用污水中名叫虮虾儿的小红虫来喂养金鱼,还在神圣诞辰选择金鱼来献神,这些都使得金银鱼更为广泛地流传。

南宋时期统治阶级的造池养鱼与以前在放生池中的养鱼有很多不同之处:①由于人们对金鲫鱼的喜爱和金鲫鱼所产后代中颜色罕见、长相奇特的金鱼更为追捧,在不知不觉中就对金鱼进行了人工选择。新生出来的变异更容易被保留下来。②人们已经对金鱼的养殖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有人专门以此为业。上述不同点说明半家化状态的放生池金鱼已经进入家化时期了。南宋的杭州是金鱼家化史第一个阶段的起点,而接下去就是由池养到盆养的过渡时代。

2.3.2 由池养到盆养的过渡时代

南方的宋朝廷赏玩金银鱼的风气也传到北方金朝。《帝京景物略》描述的“金鱼池”“岁种金鱼以为业”而其中还有一种黑白色的奇特金鱼,称之为“玳瑁”。就算到了元朝,玩赏金银鱼的风气仍然盛行。南宋被元灭后,元将伯颜特地遣人将宋宫中的金银鱼连同池水一起运到大都(今北京),金银鱼又成为元朝宫廷的玩赏之物了。金、元当时均属外族,赏鱼作为一种文化生活现象却能在不同的朝代和不同的族群中得到传播与延续。

2.3.3 家养的普及——第二个阶段:盆养时代

《七修类稿》写道“火鱼”是来自杭州的,从嘉靖戊申(1548)就有的一种金色鲫鱼。就是因为这个颜色是“赤”色的火一样,所以被称为火鱼。“人无有不好”没有人会不喜欢火鱼,“家无有不蓄”也没有一家会不养火鱼。说明当时家养火鱼已经盛行起来,人们“竞色射利,交相争尚”,相互比较鱼成了一种生活情趣,有的人甚至用十多个缸来养鱼“至壬子(1552)极矣”。《朱砂鱼谱》也提到“朱砂鱼”“最宜盆蓄”,是鉴赏家们的珍有。而一般的金鲫“仅可点缀陂池”比不上朱砂鱼之十一,甚至语气很重的警告人们“切勿蓄”。说明这时候的盆养金鱼形态已经和水池中的金鲫在形态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鉴赏家们更加喜欢形态特别的盆养朱砂鱼。

金鱼盆养之后主要带来了一下几大变化:(1)原先池养金鱼需要家中有水池,上层阶级才有的这样的豪华配置,而自从金鱼盆养之后,规模可大可小,所以盆养也意味着金鱼的大众化。(2)盆养金鱼有利于仔细观察鱼的形态特征,金鱼不再是大鱼池中只可远观的鱼了,而盆中鱼更能让人察觉到形体的细微差别,盆养更能满足人们相互比较、评比鱼品的优劣。猎奇心态的人们更喜变异后数量少显得珍贵的奇鱼。所以这些鱼更受到追捧,追捧的鱼保留的更好,变异因子也被保留的更多,这种选择起了达尔文称作“无意识选择”的作用。(3)盆养水体大小的限制,金鱼活动空间小,而饵料丰富不需要过多的运动量就可以吃饱,在这一系列的适应过程中金鱼的颜色和形态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颜色变得纷繁多彩,红、黄、黑、白、蓝、紫、五花。外部形态变化:尾柄退化,体形由侧扁纺锤形趋向于粗壮宽短;鱼鳍变化,单臀鳍变异为双臀鳍;胸鳍和腹鳍也变得宽大,还出现了背鳍退化;普通的平眼变得凸起。

2.3.4 金鱼家化鼎盛期——有意识的人工选择

《金鱼图谱》(公元1848年成书)在如何选择种鱼中写道“雄鱼须择佳品”,雄鱼跟雌鱼的颜色,形态,大小要相称。说明人们知道要同品种的金鱼放在一起繁殖,这样才不至于出来的小鱼成为不像种鱼的畸形鱼。《闽产录异》写到了发情期的雄鱼会“两鳃发白点”,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发情期追星现象。“挑其眼鳃首尾方正者置缸中”说明已经开始有意识的追求品相优质的种鱼。“使春初感雌,不杂异类。”也在强调一个同品种金鱼的概念。再比如《竹叶亭杂记》也强调 “鱼不可乱养。必须分隔清楚”它里面更是详细地写明了黑龙睛如果和红鱼杂交出来的鱼苗颜色就不是黑的了;怎么避免黑白红三色串秧;蛋鱼,纹鱼,龙睛不可以养在一起等等。已经是一篇详细的具有科学性的指导如何配种的教科书了。再后来的《虫鱼雅集》还写到鱼苗出来之后如何一次次进行筛选,“至成形后,全在挑选”点明虽然出来的鱼苗有数千数万,但是具体要怎么养出形态好的,关键是挑选。因为金鱼的变异不稳定性,所以出现畸形鱼、不是符合主流审美标准额鱼苗也特别多。所以要“千中选百”选一次还不够,还得“百里拔十”,经过一次次的精挑细选,最终才“能得出色上好者”。而且又说道其中的诀窍是如果要 “好秧”那必须老鱼“有材”;种鱼不能相互掺杂在一起,容易“种类不分”导致“必难成文。”

到这个时候,金鱼的家化史已经发展到位了,家养大众化,养鱼技术比较成熟了,怎么选择种鱼,怎么选鱼苗,都在大众不断积累经验中都已经自成体系。再接下去就是金鱼各种品种的不断发展了,新中国成立后,更是金鱼品种腾飞期。关于金鱼的品种的发展和分类又需要另外开篇详细写一写,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猜你喜欢
银鱼鲫鱼金鱼
可爱的小金鱼
鲫鱼
浪漫抵达之处——读《银鱼来》
《银鱼来》创作谈
银鱼来
银鱼和蚂蚁
小金鱼
小金鱼
鲫鱼最鲜美的10种做法
鲫鱼的食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