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干武书法集评

2018-07-14 01:43
书法赏评 2018年3期
关键词:书法报章草书体

张坤山:我对干武这个名字很熟,很久以来一直保持联系。他作为《书法报》的主编一直默默耕耘,为书法界做着贡献。以前对他的字不是很熟悉,看了这个展览加深了印象。归纳起来我对这个展览有6个印象。一是作者具有相当优势,从展出的行草、篆书、隶书看他对线条很有研究,行草书应该说是源于碑帖结合,书法畅导一种方向,干武追求自然随意。二是展出的金文作品很精彩,章草追求厚重古朴。三是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现代书法并不排斥,而是采取吸收和接纳的态度,从技法、章法方面开辟了现代书法的发扬阵地。四是作品的小款很讲究很精彩。五是从学术角度讲,这个展览没有选择邀请许多名流名家出席开幕式的做法,而是采取书家、朋友座谈,自由交流的形式,组织得很成功。六是展出作品从传统书法和现代书法的交叉方面怎样达到融会贯通,做到与时俱进给了一些启示,书风向既挖掘传统根基又不放弃对现代书法的吸纳层面探索得很成功,借句佛语也就是近乎圆满。希望:说到希望只的一点,希望干武从金文本体的研究上更深入地探索下去;其中的章草要解决古风问题;如果能把金文融入行书的小字中份量会更重一些,我认为作者将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梁成东:我是应朋友之邀来参考学习的,观看展览后我觉得兰干武先生用笔老辣,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书家在书法之外用功很多,从作品的平和表现能看到书家的静气淡泊。

苗培红:兰干武作为《书法报》编辑,新闻工作者,对书法事业的发展贡献很大,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高度,过去见他文章多,见字少,通过这次展览才得以全面了解。总的印象有4点。一是起点高,从传统入手,从古人入手,从魏晋入手。章草取法古朴,基础扎实,路子正,应该说是得益于多年从事书法理论工作,见识广,积蓄多,决定了审美取向。二是书写时是一种自然的流露,给读者和谐舒适和美的享受,行草书自然流畅,体现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和个性的意趣。三是作者涉猎较多,这是优点,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缺点,容易导致精力分散,如果能集中精力写好一种书体,或许更出色,更深入。四是印象最深的是其章草取法高古,格调高。希望集中精力弄一种书体,从目前展示的作品看,我认为不妨集中攻行草书,更深入地临贴,会出更好的效果。

李相国:我是来参观学习的,看后觉得很好很全面,总的感觉有3点。一是朴茂浑厚,人性本真,自然和谐,字如其人。二是发挥出了工作优势,看的多,资源多,视野宽,取法高,研究涉猎对象均很成功,这很难得。三是作品雅致有书卷气。希望在路子宽的基础上,要在某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强化,对湖北书法起到更好更大的推动作用。

李胜洪:一是看到这个展览很是震憾,作者艺术上的发展和事业上的发展都非常快,感觉展览很真实,很成功。二是作者把自身性格与艺术作品融为一体,涉猎很宽,眼界很宽,偏重碑的厚重,又不失灵动,对笔墨线条的表现力把握很准确,很美,很舒服。三是选择很好的时间和空间搞展览,很贴切。湖北人对端午看得比较重,屈原就的楚国人,“午”乃阴阳转换之时,给我的启发是作者状态好,走向好,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再加一些碑的厚重,形式方面、纸张方面再丰富一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王春云:因为自己也喜欢写些东西,所以很关注《书法报》,它是我每周必读的专业报之一,所以兰先生的文章见得很多,读得也很多。至于字一次见到这么多还是头一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形成了这样几个印象。一是此次展览构思别致。展览地点远离闹市,选择在京西宛平古城内的“得一书画院”展出,突出一个“静”字;展览时间选在首个端午小长假,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屈原的耿直与浪漫情怀相契合,突出一个“雅”字。二是作品书体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文人书家的唯美与精致,又拓展出碑的的朴茂与开合变化,同时还掺入了现代书法的时尚与清新,可以说是融三者于一体。三是作是为人谦和,为学严谨,使作品如其人,如其学,非同凡响。四是听兰先生说只用几个晚上就完成了这么多的作品,应该说是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多年的丰富涉猎使然。作者集新闻人、作家、诗人、书法家于一身,繁忙程度可想而知,却取得了这样的成就,其勤奋程度从中可见一斑。许多方面值得我学习。

周志高:一是作者执着勤奋的精神让人感动。二是作者朴实、诚恳,待人亲和、讲实话、办实事。三是作品传统的东西非常精,有所继承和发扬。四是用笔很庄重,浑厚,有传承有发展。提出几点希望。一是追求个性的东西再强烈一些,可以选定一两种书体追求风格,强调个性,并把握和反映时代特征。二是从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喜用羊毫笔,建议不妨试试兼毫写行草书,体验一下,也许效果更佳,可加入爽朗的方笔,笔画会更有力量。三是,希望作者今后的路越走越好,越走越宽,成绩越来越大。

刘洪彪:四、五年前,我与干武在黄鹤楼认识,几年来一直有联系,他为人实、真、低调。刚才听了大家对他的评价和希望,我认为“舍八九,留一二”和“通过广泛涉猎,从字外功延伸自然形成个性”两种观点都很对,都有道理。关键是如何去融合,如何去贯通。我说这样几点意见。一是只有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形成风格,李斯身为丞相,却能写成传世小篆;宋徵宗赵佶身为皇帝,却能书画俱精,创造瘦金体;王、苏、黄、董等历代大书家都是做高官的同时成就的书法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所以干武只要不懈努力,有理由也有条件,将来成为书法大家。二是他眼界宽,涉猎广,材料多,任取一点东西,都可能形成局面,出现形式。有思想,有办法,有手段做事,喜欢就好,开心就好。工作之余,作余事,弄笔墨,写诗文,随着阅历的增加,说不定哪天就出现了干武的气质,干武的风范。尽管现在个人面目不太明显,但如此坚持下去,很快就会形成风格,会有与自己性格特点、审美取向、追求目标相切合的个性风格形成。三是总体感觉厚重古朴,又不失洒脱,隶书有意趣,似乎与文怀沙有共鸣。我相信以前的涉猎会成就将来。四是比赛中有出处的作品易获奖,这应该说是规定动作完成得好。同时我们也要做好自选动作的训练,才能最终形成个性风格。比如:参加中青展、新人新作展等就应该注重规定动作的训练,要体现扎实的基础;而林散之等大展就要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完成好自选动作的训练才能赛出水平,赛出高度。希望能用自选动作去夺取冠亚军。

猜你喜欢
书法报章草书体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
不激不厉风规远 醇厚儒雅溢毫端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清代碑学的最高成就:两个人,四种书体
李雪峰
谈张耀山的简章
《书法报》征订
章草对联
薛正俭的书法作品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