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肺和双肺通气在胸科麻醉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2018-07-16 03:21谢辉华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胸科单肺胸外科

谢辉华

胸外科的胸部手术较为复杂,对麻醉要求也十分严格,为保证患者的安全,胸外科手术中对麻醉的处理、管理标准和要求均较高[1]。相关研究认为,胸部手术中存在纵隔丰富的神经反射,且通气功能会受到阻碍,进而会对患者的呼吸功能、循环功能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2]。为探究单肺通气、双肺通气在胸科麻醉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对78例胸外科手术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组并采取不同麻醉方法,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11月我院胸外科收治的78例应用内镜下高频电刀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切除术的患者,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双肺通气)、研究组(单肺通气)。对照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25~57岁,平均(42.8±3.6)岁;研究组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龄24~54岁,平均(43.1±3.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胸外科手术指征,同意参加本研究,医学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申请予以批准通过,应用统计学软件对参与研究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心电图、凝血功能等检查,采取不同麻醉方式麻醉成功后,应用内镜下高频电刀切除术治疗,对于肿瘤<8mm者采取直接切除法,即将内镜钳道置于病变上方,将圈套器收紧后用高频电刀切除。对于肿瘤大小在8~12mm的患者,采取透明膜吸出法,即注射高渗肾上腺素盐水,比例为1∶10000,分离肌层、瘤体,安装透明帽,将圈套置于透明帽内,并对病变部位吸引,收紧圈套器,应用高频电刀切除。对于肿瘤>12mm患者,应用顶推圈套切除治疗,按照上述方法分离肌层和瘤体,圈套置于病变周围,绝缘杆顶推肿瘤底部,使其翻起,收紧圈套器,应用高频电刀切除。

所有患者麻醉诱导的药物为咪唑安定(生产企业: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10980025)、丙泊酚(生产企业:Fresenius Kabi AB,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80023)、顺阿曲库铵(生产厂商: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0869)联合应用,剂量分别为0.04mg/kg、1.3mg/kg、0.1mg/kg,研究组实施单肺通气,即实施单腔气管导管,患者取左侧卧位,采取局部麻醉,在患者腰椎1~2间隙,用麻醉穿刺针(型号16G)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入导管,距离约2~3cm,观察导管是否有回血,如无回血,则予以1~2ml丙泊酚,直到患者麻醉成功,将导管插入声门,并将导芯拔除,调整导管的中线,使其和支气管对准,缓慢推入。对照组实施双肺通气,即采取双腔气管导管进行诱导麻醉,具体置管方法同研究组,在推进过程中,如果出现阻力,可以听诊对导管位置判断,进行听诊测试时,需要先充气气囊,调整双腔管位置,直到双肺均可以听到呼吸音,插管成功后,设置通气参数,通气参数可以根据具体的手术类型进行调整。

1.3观察指标 重点观察和分析两组患者通气功能指标结果,包括二氧化碳分压(PCO2)、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手术时间,不同时间段的血压、心率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探究在胸科麻醉手术中应用单肺和双肺通气的临床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SPSS 22.0统计学软件用于本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结果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分别采取t检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通气功能及平均手术时间 研究组患者的PCO2水平高于对照组,SpO2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通气功能指标及平均手术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通气功能指标及平均手术时间比较(±s)

组别  例数 PCO2(mmHg)SpO2(%)  平均手术时间(min)对照组 35 33.4±3.1 97.6±5.4 41.4±6.6研究组 43 37.1±5.4 93.2±6.7 37.1±5.8 t 3.597 3.141 3.061 P 0.001 0.002 0.003

2.2不同时间两组患者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 麻醉前,两组血压、心率等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胸时、开胸后30min以及手术结束时,研究组患者的血压、心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血压和心率变化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血压和心率变化比较(±s)

指标  时间  研究组(n=43)对照组(n=35) t P收缩压  麻醉前 104.1±10.8 106.3±11.3 0.876 0.384(mmHg)  开胸时 105.9±9.4 98.1±6.9 4.091 0.000开胸后30min 108.7±8.2 103.5±8.9 2.681 0.009手术结束时 107.1±9.5 103.3±5.2 2.120 0.037舒张压  麻醉前 71.4±0.6 71.6±0.7 1.359 0.178(mmHg)  开胸时 64.7±3.5 61.5±4.8 3.401 0.001开胸后30min 69.8±8.7 66.5±1.6 2.211 0.030手术结束时 67.8±1.5 65.7±2.4 4.719 0.000心率  麻醉前 120.6±8.4 120.8±8.2 0.106 0.916(次/min)  开胸时 118.4±8.2 95.1±9.6 11.560 0.000开胸后30min 120.6±6.8 98.3±9.4 12.142 0.000手术结束时 117.3±9.7 112.5±10.1 2.134 0.036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3%、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7,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胸科手术难度较大,不仅对医生的专业性要求较高,还对其手术中的麻醉应用存在极大挑战,一旦麻醉出现问题,则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在胸科手术中,麻醉对手术的成败至关重要。以往常采取双肺通气麻醉方式应用于胸外科手术,但大量的研究报道证实,在胸外科手术过程中,采取双肺通气麻醉,对患者的健侧肺能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导致多种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麻醉效果不理想[4]。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为对患者健侧肺予以更多的保护,在胸科手术麻醉中开始逐渐应用单肺通气麻醉[5]。

相关报道指出,在胸科手术中采取单肺通气麻醉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首先,要严格掌握肺萎缩的时间[6]。如果肺泡长期萎缩,则其表面的活性物质会明显降低,增加了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一旦发生复张,则易导致复张性肺水肿的发生;其次,要保证患者体征平稳,预防低氧血症的发生[7]。有报道[8]如果单纯对患者进行纯氧吸入,则可以减少单肺通气时间,因此在对麻醉剂、麻醉方法进行选择时,要尽量避免应用对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具有抑制性的药物,且单肺通气麻醉避免了手术中淤血、浓痰等异物进入健侧肺,降低了感染、呼吸系统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临床实践发现应用单肺通气,可以保证手术视野更宽阔,利于手术的进行,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9]。本研究对单肺、双肺通气在胸科麻醉手术中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PCO2水平高于对照组,SpO2低于对照组,说明单肺通气比双肺通气的麻醉效果好,保证了患者通气功能,该研究结果与上述报道相近。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开胸时、开胸后30min及手术结束时,研究组患者的血压、心率指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该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说明在胸科麻醉手术中应用单肺通气麻醉对患者影响小,安全性高,对患者救治率具有极大的保障。在麻醉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加强对患者呼吸道的清洁工作,降低因呼吸道阻力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并掌握拔管指征,保障患者呼吸道通畅,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患者手术结束后,一般不要立即拔管,要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无异常后,方可拔管。

与双肺通气比较,单肺通气麻醉存在以下优势:①可以保证双肺通气明显,且避免了手术中淤血、浓痰等异位进入健侧肺部,进而诱发感染、呼吸系统等并发症的发生。②可以保证手术视野更宽阔,利于手术的进行,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胸科手术中可以应用单肺通气麻醉方式,利于保持患者体征的稳定,患者术后意识恢复快,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胸科单肺胸外科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预防胸科手术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麻醉相关措施研究进展
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在单肺通气中的研究进展
持续气道正压对单肺通气患者氧合及肺内分流影响的meta分析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胸外科疾病治疗应对策略
盐酸纳布啡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胸外科简介
주간지 편람
上海市胸科医院一甲子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