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语文课堂的思维构建

2018-07-21 09:35刘伟
甘肃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蓄势采薇语文课堂

刘伟

【关键词】 语文课堂;《采薇》;涵养;点染;蓄势;生发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0—0124—02

诗人舒婷在谈及汉语时,有过这样的表述:“魅力汉语对我们的征服,有时是五脏俱焚的痛,有时是透心彻骨的寒,更多的是酣畅淋漓的洗涤和‘我欲乘风归去的快感。”而当我们面对汉语艺术的源头——《诗经》时,如何穿越时间的长河去亲近那一段先民的历史,如何透过生僻的字词去吟诵那一曲古老的韵律,成为摆在语文课堂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语文课堂的终极目标在于发现汉语的魅力、感受汉语的魅力、探究汉语的魅力,进而创造汉语的魅力。这一终极目标与诗人舒婷所说有神合之处,语文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在文本中感动、在文本外体悟,其实就是“魅力汉语对我们的征服”。下面,笔者以《采薇》一课的授课实践为例,具体阐述一下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需要怎样的思维结构。

一、涵养

涵养,即教师以自身的语文修养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师: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生:特殊在哪里啊?

師:2015年距离1945多少年?

生:70年。对了,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师:对,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的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有一道题也切合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社会热点,你们猜猜看是什么题?

生:不会是人物传记吧?

师:看来你是一个关注高考的有心人,恭喜你答对了。2015年的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传主是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戴安澜,文本记述了戴安澜将军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这篇传记的题目是“将军赋采薇”,出自毛泽东1943年3月在延安写的一首五律挽诗。有道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而出自诗经的《采薇》则是战士的诗篇。

(投影显示)

海鸥将军千古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二、点染

点染,即师生双方在文本的浸染中情感互动,彼此点拨。

师:通过诵读,同学们发现《采薇》的前三节有什么特点吗?

生:各节的第二句只有一个字不同,第一节是“薇亦作止”,第二节是“薇亦柔止”,第三节是“薇亦刚止”。第一节和第三节的第四句也是只有一个字不同,分别是“岁亦莫止”、“岁亦阳止”,第二节的第四句有两个字不同,是“心亦忧止”。

师:你相当细心,并且表达很有层次和条理。你觉得以前学过《诗经》中的哪一篇与此相似呢?

生:《蒹葭》。

师:你的记忆力真不错!其实,《诗经》中类似《采薇》《蒹葭》这样的作品还有不少,它们都具有一种称为“重章叠句”的共同点。你能总结一下“重章叠句”的特点吗?

生:节与节之间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师:《采薇》的前三章写到薇菜经历了怎样的生长过程?

生:“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

师:伴随着薇菜的生长,诗中的战士戍役经历了多长的时间?

生:快一年了。

师: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生:“岁亦莫止”是年初,“岁亦阳止”是阴历十月。

师:诗中写薇菜的生长过程意在表现什么?

生:表现时光的无情流逝和战士的戍役漫长。

师:“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来年薇菜依旧生长,而曾经采薇的战士却未必能够再次目睹薇菜的生长,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战士的生死越加难料。

师:所以,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战士渴望着早日结束战争。那么,《采薇》的前三章交织着哪两种矛盾的情感?

生:一方面是抵御外敌的一腔豪情,一方面是思念家人的满怀柔情。

师:说得好,你认为哪种情感占上风?

生:柔情,因为前三节中出现了三个“忧”字。

生:豪情,因为诗歌的第四、五、六节全是对参战场景的热情歌颂。

三、蓄势

蓄势,即学生在课前接触文本、在课中体察文本、在课后反思文本,形成或高屋建瓴或鞭辟入里、或深入浅出或自出心裁的语文学习态势。

师:“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中的“君子”、“小人”是道德意义上的称谓吗?

生:不是,“君子”指将帅,“小人”指士兵。

师:这里的“依”和“腓”两个动词可以让大家想象出一幅怎样的战斗场景?

生:将帅身先士卒,士兵冲锋陷阵。

师:将士皆不畏死,因为他们——

生:同仇敌忾!

师:诗中的“象弭鱼服”具体指什么?

生:用象牙装饰的弓,用鲨鱼皮制作的箭袋。

师:诗中的战士们都是这样的装备吗?

生:不是,也不可能。

师:为什么?

生:诗歌的前三节写战士们采薇而食,说明军中粮草不足,他们只能挖野菜充饥。又或者是战争旷日持久,军队的物资消耗巨大,后勤补给跟不上。“象弭鱼服”的高级装备即使有,也只可能是将帅配备。

师:了不起,你发现了诗歌前后内容的矛盾点,并且分析得很有道理。我们来共同了解一下西周时期的兵制——

(投影显示)西周军队的主要兵种是车兵。战车一般由 4匹马驾挽。车上有甲士 3人,御手居中,弓箭手站在左侧,矛兵或戟兵站在右侧,随车有徒卒,一般12人,车驰卒奔,簇拥前进。兵器仍用青铜制造,但比商朝有较大发展。出现了兼备戈、矛功能的戟和可刺可斩便于近战的短剑。甲胄、干盾用皮革制成,缀以青铜泡,更为轻便,并增强了防护力。战马也装备了护甲。

师:既然“象弭鱼服”并非军中人人配备,诗中写到它的目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更多是宣扬一种军容整齊的自豪感,表现了军队面对强敌,严阵以待的威严气势。

师:看样子,你是个军事发烧友啊!你的说法既符合军事的认识,也合乎文学的思路。

四、生发

生发,即师生双方在语文文本的课堂对话中,有一孔之见,发而为意见,有一己之思,生而为心得。

师:“昔我往矣”中“往”何处去?

生:上战场去。

师:上战场是乐事,还是哀事?

生:有乐有哀,哀多于乐。为国赴难是值得骄傲的,所以有乐。打仗是要死人的,保不齐自己在战场上就挂了,所以还有哀,而且哀更多一点。

师:说得不错!坚信必能把侵略者赶出去是乐观精神,战争难免流血则意味着无数个家庭要承受亲人牺牲的悲哀。

师:“今我来思”中从何处“来”?

生:从战场来。

师:下战场是乐事,还是哀事?

生:乐事。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战争结束了,活着回来了。

生:也有点哀。

师:哀在哪里?

生:“今我来思”写的是只有我一个人生还了,也许他的战友都战死了,他很孤独。还有,“行道迟迟”写他走路缓慢,很有可能他负伤了,甚至残废了。

师:你很有想象力,这些可能都存在,还有没有其他可能?

生:还有可能是他在外连年征战,家里的老父亲老母亲去世他都没赶得上见最后一面,忠孝难以两全。

生:还有可能是他的恋人一直等不到他,已经嫁给别人了。

生:还有可能是他临走时孩子还没出生,回来时孩子却不认识他。

师:“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诗是不是可以用来注解刚才这位同学的答案?

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也可以注解他们的答案。

师:这一句是谁的诗?你能说说一个九死一生返乡归来的战士为什么心情如此复杂呢?

生:这是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的名句,表现的是久别故乡的游子返回家乡时对亲人境况的忧虑之情。《采薇》的作者心理和宋之问有相通之处,刚才几位同学说的正是作者内心的忧虑。

师:你的注解很贴切!我们再来探究一下,《渡汉江》中用一个“怯”字,《采薇》中用一个词“伤悲”,两者之间情感程度孰轻孰重?

生:《渡汉江》的“怯”字轻,《采薇》的“伤悲”重。

师: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有何不同?

生:《渡汉江》写的是一个离家多年返乡的游子,《采薇》写的是一个身经百战幸存的战士。

(投影显示)崔卫平《一出道德剧的罪人》:在某种意义上,处于一个幸存者的位置上,就是处于一个被拷打的位置上。别人都死了,为什么你还活着?在周围的亡灵余温尚存的时候,这并不是一个无谓的问题。当死神将人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带走的时候,也给其余人留下了巨大的空白——死者为什么而死?而生者凭什么活下去?显然,幸存者并不直接等于正义的主持人,那么留给他的责任是什么?是否要见证那些离去的人们,他们曾经和你我一样活过?

师:其实刚才有一位同学的发言已经触及到了《采薇》抒情主人公“战友阵亡,唯我独活”的心灵困境,非常难得!大家的思考水平不亚于某些专家,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大家的笔墨功夫,请大家补写下面对联。

(投影显示)上联:将军赋采薇,远征异域立奇功,身死猛志在;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几经推敲完成对联补写,答案或大气磅礴或哀怨缠绵,或工整精巧或情深义重,其中优秀答案如下:

示例一:卫青逐匈奴,扬威大漠树英名,剑指胡天鸣。

示例二:海鸥留家书,遗字妻小蕴挚情,眼望故国去。

笔者《采薇》一课的讲授实践证明了用思维碰撞思维,就可能构建起富于魅力的语文课堂。作为教师,视野中有学生,以文本为载体的对话就可能发现更多的情致,学生随之也能够积聚更多的灵气与底气。如果把语文课堂的学习比作攀登一座气象万千的山峰,我们可以不必从习惯的道路拾级而上,尝试着寻找一条通幽曲径,每一步也许都有风景可看。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蓄势采薇语文课堂
四十载往昔,蓄势未来
——2021新年寄语
蓄势蓄能再出发
采薇采薇 下
采薇采薇 中
采薇采薇 上
妖藤
蓄势三年,再送“天宫”出征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