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退行性重度腰椎滑脱症患者VAS评分及腰椎功能的影响

2018-07-23 11:12丁彦涛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年6期
关键词:融合术退行性椎弓

丁彦涛

(河南省汝州市骨科医院骨五科 汝州 467599)

腰椎滑脱症是脊柱外科多发的疾病类型,对患者的日常活动及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开放减压及复位、融合固定等方法对退行性重度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治疗,但传统开放术式需行较长切口,并将椎旁肌肉向双侧广泛剥离,随后再实施减压及复位或椎间融合内固定等处理,创伤较大,且术后极易因腰背肌肉瘢痕愈合引起腰背痛[1~2]。随着微创理念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术式可极大程度地减少对椎管的干扰,减轻对骨性结构及韧带组织的损害,在腰椎病变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退行性重度腰椎滑脱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82例退行性重度腰椎滑脱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12例;年龄43~68 岁,平均年龄(55.13±10.71)岁;病程 0.6~3.9年,平均病程(2.22±0.61)年;病情严重程度:Ⅲ度23例,Ⅳ度18例。研究组中男27例,女14例;年龄41~71 岁,平均年龄(54.90±11.07)岁;病程 0.5~4.1年,平均病程(2.15±0.58)年;病情严重程度:Ⅲ度25例,Ⅳ度1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和病情严重程度等临床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标准 经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为Ⅲ~Ⅳ度者;既往采取规范保守治疗时间≥3个月,但未取得良好效果者;知晓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既往有腰椎手术史者;合并重度骨质疏松症者;合并腰椎肿瘤或感染者;合并腰椎侧弯者;合并肾肝功能重度障碍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采取传统开放术式。患者取俯卧位,全身麻醉,垫高腹部,以病变节段为中心行后正中切口(8~10 cm),沿棘突剖开腰背筋膜,从骶棘肌间隙进入,用椎板拉钩牵开椎旁肌肉,暴露病变节段两侧的椎板、峡部和关节突,选取病变节段两侧进钉点,咬开皮质,沿椎弓根向椎体钻孔攻丝,置入椎弓根螺钉,放置固定棒,撑开两侧椎间隙,拧紧固定帽复位,咬除病变节段部分的关节突,将椎间盘纤维环和后纵韧带矩形剖开,去除椎间盘髓核,刮除软骨终板,根据椎间隙大小选取适宜规格的椎间融合器,咬碎减压所取骨块,在病变节段椎间隙内置入椎间融合器,拧紧螺帽,搁置引流管,闭合切口。

1.4.2 研究组 采取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患者取俯卧位,全身麻醉,经C型臂X线机确定腰椎病变节段,体表标记,于后正中线旁行纵行切口(2~3 cm),剖开皮肤与皮下组织,经多裂肌置入定位导针,置入冷光源,显露术区,沿导针置入扩张管,将局部肌肉纤维分开,于扩张管外置入扩张器,显露椎弓根,置入椎弓根螺钉,同法于减压对侧置入椎弓根螺钉,安装连接棒,用弓根钉临时撑开腰椎间隙,于减压侧切除间隙上一椎体下关节突和下一椎体上关节突,置入显微镜,在显微镜下切除部分椎板、小关节和黄韧带,摘除椎间盘,适当撑开椎间隙,探查神经根和椎管,切除椎间盘,经皮置入对侧椎弓根和连接棒,在的椎间融合侧采用适宜的椎间撑开器实施撑开复位,待腰椎滑脱恢复至满意位置,紧缩椎弓根钉维持复位,选取适宜规格的椎间融合器,填充松质骨,置入椎间隙,加压固定椎弓根钉,实施横突间植骨融合。

1.5 观察指标 (1)两组的手术情况。(2)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评分,其中疼痛程度采用VAS量表进行评估,分值越高,疼痛感越强;腰椎功能采用ODI量表进行评估,分值越低,腰椎功能恢复越好[4]。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研究组的手术用时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s)

?

2.2 两组手术前后的VAS和ODI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的VAS和ODI评分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VAS和ODI评分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的VAS和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的VAS和ODI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手术前后的VAS和ODI评分比较(分,±s)

?

3 讨论

以往临床上采用开放术式治疗腰椎滑脱症虽也取得了一定的减压、重建脊柱稳定性和恢复椎间隙高度等效果,但需广泛剥离椎体旁软组织,并对其进行较长时间的牵拉,可能会造成椎体旁肌肉与小关节囊丧失神经支配,使肌肉内压异常增高,最终可引发肌肉缺血性坏死。此外,传统开放术式中长时间的牵拉还会减缓术后椎旁伸肌力的恢复速度,增加腰部疼痛的发生风险,且大范围剥离椎旁软组织会增加术中失血量,导致术后出现不同类型的附近节段病变[5]。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是临床治疗退行性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新型措施,该术式采用了椎间盘内镜辅助技术进行治疗,可避免咬开椎板,且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硬脊膜囊和神经根造成的损伤,仅从患侧小关节突进入实施操作,直接显露椎间孔与下方椎间盘,安全性较高,利于减少术中失血量[6~7]。董海涛等[8]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对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治疗后,其总有效率可达93.0%,融合率高达100.0%。本研究中,研究组的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且术后3个月研究组的VAS及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采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重度腰椎滑脱症,不仅能减少手术创伤,且能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感,改善其腰椎功能。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该术式在显微镜辅助下进行操作,术野清晰,且显微镜具备一定放大功能,可有效避免对病变节段周边组织的创伤,利于减少术中失血量。(2)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自多裂肌和最长肌之间的自然间隙入路,采用特殊撑开器或管道缓慢撑开肌间隙,可使椎旁肌四周所承受的压力均匀分布,避免对肌纤维间的排列顺序造成影响,减轻了椎旁肌肉损伤,有利于腰椎功能恢复。(3)腰椎滑脱症术中置入经皮椎弓根螺钉时,为确保其置入准确性,需借助C型臂X线机透视,增加了放射线暴露时间;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在直视下明确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后置入螺钉,可缩短放射线暴露时间。

综上所述,采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重度腰椎滑脱症,可减少手术创伤,术后患者疼痛感较轻,有利于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复。

猜你喜欢
融合术退行性椎弓
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
衰老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退行性肩袖撕裂修补特点
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
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关节融合术治疗Lisfranc损伤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30例临床报道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及短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的预后因素分析